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维米尔的绘画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小红

  摘要:维米尔是与伦勃朗、哈尔斯同时代的"荷兰小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油画喜欢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巧妙地把握柔和、温暖的光线,将一个个平凡简单而朴实的题材,在晦暗又不失明朗的环境里,描写出如诗般的静谧的空间。他遵循自然,但又超越自然。
  关键词:维米尔 光线 空间 意境
  
  维米尔是典型的荷兰风俗画家,又常常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维米尔一生默默无闻,作品不多,只有30多幅油画,这对任何画家来说都是个很小的数目,逝世后也鲜为人知。直到1849年,流亡在外的法国艺术评论家迪奥杜尔经多方考证后,才使这位湮没了近两个世纪的荷兰风俗画大师光照史册。
  维米尔有着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大多是表现日常平民的生活风俗;结构严谨、色调和谐;画面人物厚重、不轻易动用表情、笔触藏而不露;画幅不大而精致耐看;擅长表现外光并从中获得独到的艺术成就。
  一、平凡生活的真实写照
  维米尔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他周围的生活为创作题材的。17世纪50年代前半期作品有理想化倾向,到中期作品已反映出他的民主气质,后半期进入他创作盛期。这时他以诗意的力量、极大的热情和关怀表现四周的日常生活和那些朴实无华的主人公和环境,努力创造抒情诗般的意境,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像《倒牛奶的女仆》、《读信的女郎》、《拉牵》等就是这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色彩鲜明干净、光线饱和、色调细致入微而富于变化、构图平稳、室内布局精巧、笔触细小,这些是他创作盛期作品的特点。
  《倒牛奶的女仆》是维米尔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幅。它描述一个女仆在准备早餐的情景,情节异常简单,构图也平易近人。身着黄色上衣,腰系蓝色围裙的女仆体格健壮,正将红色瓦罐中的牛奶倒入另一瓦盆中,盆边杂乱地放了一些食物,左边墙上有一扇窗户,墙角挂着一只藤篮和一盏马灯。光线从左面窗户射入,温暖而柔和。画面右下角放了一只四方形小箱子,起着平衡构图的作用。每件东西,无论是瓦罐、藤篮、面包还是牛奶,质感都非常好。这幅画中虽然只描绘了一具厨房的侧面,但却反映了17世纪荷兰德尔夫特富裕市民家庭生活的平静、安逸与自我满足。从女主人公那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我们似乎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人民普遍的心理状态。
  二、光与影构成诗一般的情调
  光线的独特运用是维米尔的作品具有超凡品质最重要的因素。他将光线作为构图手段之一,通过主观的因素对其进行调整和控制。他观察到了光线在物体上流动时显现出的微妙和精致,画中那如珍珠般闪烁的高光令人赞叹。他还巧妙地利用光照表现物象的质地、色彩和形状,下笔又不露斧凿痕迹,使形体掌握柔和又厚实。总之,维米尔掌握了光线的审美心理功能以及光线的强度和分布如何影响画面气氛的艺术语言功能。
  维米尔无意于情节上的引人入胜,而是着力于从平凡、普通的生活场面中发掘诗意,以一种抒情调给人以美的享受。他虽然没有伦勃朗的深雄博大,也不如哈尔斯那么豪放不羁,但却以朴实真挚的抒情打动人心。他刻意表现平静的生活,然而在他的宁谧角落里似乎又不时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一种难以捉摸的不安。维米尔是位色彩大师,他用色典雅、精致,善于把柠檬黄、淡蓝、绛紫、深红、浅绿等几种色彩加以调配,制造极其微妙的色调变化,组成有音乐感的画面。维米尔表现光感的能力很强,光线在他的笔下不是单纯、透明的,而是富有细微的银灰色调。
  维米尔善于发现市民生活中的诗意,表现那宁静、安谧的小市民生活,并赋予这种生活场面以清晰、明朗和宏伟的构思,在意境上别具一格。常常以清新、明亮的色彩赋予画面安适、静谧的气氛,大胆、独特而又巧妙、和谐地运用蓝色与柠檬黄两种色彩组成的“维米尔标志”,这在他的几乎全部作都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效果。比如《读信的少女》,读信的少女面向窗口,和煦的阳光轻柔地照在她的头上、脸上,同时也撒落在整个屋子里,使画面顿生柔美、静谧之情。维米尔最拿手的柠檬黄成了这幅油画的主色调,破窗而入的光线经挂帘反射弥漫小屋,充满暖意。画面构图匀衡饱满,室内景物都像是被反射的光线凝固了似的,体现出一种稳定性,即作者追求真实、强调画面凝重感的艺术风格,如《持水壶的女子》。
  维米尔的艺术构思总是那么不拘一格,他所遵循的坚定目标是:在普通的、具有特性的、甚至是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在他看来,光线是天然的画笔,它不仅能描绘万物的形状,而且还赋予它们色彩,因此他常常通过精细的观察将充满阳光的景色置于画布上。《德尔夫远眺》不仅展现了17世纪这个荷兰中型工商业城市的面貌,而且也向后人再现了这一时期的风俗人情。全画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天空中的浮云在慢慢地飘逝,雨后的阳光洒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树叶变得更加葱郁,人们在河岸街头徜佯、交谈。画面构图工整,建筑物刻划细致,传统的明暗对比手法显得十分柔和,相互映衬的冷暖色调突出了景色的明朗、稳定,这是同一时期荷兰风景画杰作之一。维米尔的画之所以具有神秘迷人韵味的另一方面,在于他画中人物四周的云雾。他通过薄涂半透明色―――灰色画面和分化光区来达到其云雾的效果。分化光区是指保留小块光区,使之明显亮于身体其他部位,而小快光区四周却融入灰色调中,并不留任何痕迹。维米尔是最伟大的色彩深浅运用和创造云雾效果的大师。维米尔不愧为伦勃朗之后最伟大的荷兰画家,他的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经过精湛的艺术加工达到了非凡的境界,能使人的审美感觉越过“视觉效果”这个层面而升华到精神境界中。
  维米尔笔下的光颇受伦勃朗的影响,这一点我们从他的《包头帕的少女》及《少妇头像》可以看出,肖像采用了深沉底色,光源集中面部,使人的面部特别突出,通过对人物面部的如实表现,尤其是对表情和眼神的充分刻画,反映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最真实的情感。画中的女性总是在窗前,要么读信,要么写信;要么弹琴,要么画画;要么操持家务,要么无所事事,面部都是没有表情的,仿佛世界到此时而停顿,一切表现的是一个静谧的空间。加之独特的用光,他巧妙地运用黄色、蓝色,使人物、景物笼罩在晦暗而温暖的空间中,那光线是柔和的,随着距离的渐远,光线的强度也随之递减,形成一种独有的情调。但是,引人注目的是每幅画的光线都不一样,都有晨昏昼夕和强弱明暗的变化。这不仅使画面充满空间感,而且给他的狭小的天地抹上一层抒情的色彩:明亮而温暖的阳光给人以宁静的愉悦之感,朦胧而晦暗,使人生出惆怅、忧郁之情。人和物成为了“通体发光”的载体,简直绝妙无比。《读信的蓝衣女子》《包头帕的少女》《用珍珠项链打扮自己的少妇》以及其他不少作品,都是“以少胜多”的典范。在光的表现手法上,维米尔更是一绝,他用点彩法表现明亮闪烁的光斑。这仿佛再次印证了维米尔的作品继承了伦勃朗的厚薄画法,他的点彩法使画面的明暗色调与空间的虚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不在焦点上的物象虚化,而受光部处理成光斑效果,人们推测维米尔极有可能借助于近似摄影机取景的手段,将远处的景像投影到画布上。
  正如詹逊在《世界美术史》中所说的:他的画“宛若一层纱幕从我们眼前撩起,日常的世界透出宝石般的新鲜感,我们从来未曾见过如此之美”。换言之,维米尔的光、线、色、形都与近、现代绘画的研究和趣味相合,并且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对后来18世纪印象派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象派大师雷诺阿曾经评价他的画是“世上最美的画”,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位以自成一家的卓异丰姿而跻身于古今世界绘画大师之林的人物。他当之无愧于“歌颂宁静生活的诗人和描绘光色变化的大师”的称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9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