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屹
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小学生处于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及思维能力的初级阶段,如何采取有效的途径进行培养,是摆在我们每位小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与不少同事均认为要让学生不断产生疑问,才能够有益于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小学教育中,学生是否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
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的课文,确如教参书所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意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注意展示时代风貌。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规范、生动.插图构思精当绘制精美,利于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文明习惯的形成。”因此,为学生的“问”创设了良好的先天条件。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数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二、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当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立“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对此,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如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时,有学生问:“到哪儿能买到这种无字词典?”这完全出自学生初读课文后还未认真领会时产生的疑惑,其内心是想认真学习的。这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解答,耐心指出“无字词典”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要求同学们在读课文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能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我们面对的仅仅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很有限,应鼓励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教师给予提示,自己解决。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提供一些简单的打比方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充分体会出秋天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的高涨。要让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切忌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方式,不要教师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教师应该是引导,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三、教师示范,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第二自然段,重点提醒学生注意“一碧如洗”,调动其生活积累,使之在头脑里想象秋天之美,可在此时加重语气提问学生:“为什么前面说的是一碧如洗,而到该段结尾却又说出‘五彩斑斓’的话呢?”引导学生自读,通过,“只有……,才……”、“几缕”、“转眼间”、“一道……一道……一道……”。提问前,教师先把句子读一遍,接着说:“前面既然形容流云是‘几缕’、后面怎么却又说成是‘一道……一道’的呢?”这一提问,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类比探究等等),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示范,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往往会油然而生。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学生从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而独立思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亲身感受到了质疑和独立思维的乐趣,进而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参考用书[M].三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4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