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开发与保护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承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0)12-0200-02
  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少数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共有包括苗、布依、侗、土家等17个世居民族。各民族节日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丰富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非物质实体。如何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本民族的节日文化,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在保护民族节日文化中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又通过开发来更好的保护传统节日,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也是保护贵州文化千岛,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旅游,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一条必由之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 节日文化 开发保护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共有l7个世居民族,他们是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彝族、水族、白族、满族、壮族、瑶族、蒙古族、羌族、仡佬族、毛南族、畲族。其中布依族、水族、仡佬族3个民族的人口,均占国内本民族人口的90%以上,苗族和侗族人口也超过了国内本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贵州各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他们在历史上曾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狩猎文化、稻作文化、山地游耕文化,具有千姿百态、多元文化的色彩。由于交通阻隔和开发较晚等历史地理的原因,一些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现象在贵州得以延续保存下来,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中,特别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传承性、群众性的民族节日文化至今仍存在于少数民族群众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之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种节日文化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贵州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多彩贵州风”文化品牌的宝贵历史资源。
  一、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概述
  贵州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贵州民族节日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贵州民族节日堪称全国之最,据有关统计贵州各少数民族一年中的节日集会共1046次,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苗年、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侗族的祭牛神节、林王节;彝族的彝年节、火把节、赛马节;水族的端节、卯节;仡佬族的祭山、吃新节;瑶族的盘王节等,这些民族节日基本上是本民族全体群众的节日,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内涵丰富,除本民族群众参与外,往往还吸引相邻的其他民族的群众参加。每逢节日来临,各族人民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唱歌、跳舞、吹芦笙、上刀梯、击铜鼓、斗牛、斗鸟、赛马、摔跤、赛龙舟、舞龙灯、演地戏等活动,其场面之盛大,其情景之感人,让游客们留连忘返。
  民族歌舞、民族服装、民族礼俗在这些不同类型的节日中得以集中展现,每一个节日盛会就相当于一个露天民族风俗风情博物馆。其中,舞蹈性质节日最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祭祀性民族舞蹈就有苗族的木鼓舞、粑棒舞;布依族的转场舞、回旋舞;侗族的龙脱皮舞;彝族的海马舞和水族、瑶族的铜鼓舞等等。代表性的节日喜庆类舞蹈就有苗族的板凳舞、芦笙舞、古瓢舞;布依族的铜鼓刷把舞;侗族的哆耶舞;彝族的跳脚舞;水族的斗脚舞;瑶族的狮鼓舞和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这些舞蹈原汁原味,形象生动,具有全身舞动的韵律感,有强烈的感染力,最具有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具有民族特性。民族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科学资源,民族文化是贵州开发民族风情旅游的灵魂。
  二、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开发现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包括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有自己的服饰饮食文化,有自己的节日文化。就贵州省来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居住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这种分布特点也导致着周边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较深,大部分和汉族居住在一起的弱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被汉文化同化的趋势。因此,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旅游开发中,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节日文化开发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在旅游开发中面临着同化。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总和,是贵州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情况。比如四月八是苗族传统的节日,而苗族地区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也过起来了四月八,给本民族造出一个节日来。这是典型的弱势民族节日被强势民族节日文化同化的节日。很多人口少的少数民族纷纷抛弃自己民族固有的节日,转而投向周围人口较多的民族节日。这种现象的存在,为保护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带来巨大的隐患,是对本民族节日文化传承的毁灭。
  (二)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有低俗化和滥用的现象。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部分旅游目的地为了满足游客的观光要求,在传统节日中加入了众多非传统的成分,使原本内容丰富的节日变成了逗游客开心的“丑戏”,甚至加入了黄色下流的成分。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传统节日的节期也被随意改变,内容也被随意编排,节日文化在某些地方已经沦为一种单纯的商业表演,失去了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不少民族地区为了增加旅游的吸引力,获得媒体的吹捧,各出高招来打造旅游胜地。在黔东南某地举办的国际苗节期间,其中有个表演节目就是在大街上进行苗族歌舞游行。为了争取政府的关注,吸引游客的眼球,各个游行的队伍各出奇招,有些队伍为了突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竟然把原来短裙苗族服饰里的绑腿换成了性感的肉色裤袜,虽然很前卫吸引人的关注,却破坏了原生态的民族风俗。还有各地经常举办民族小姐、民族形象大使的选拔活动,这种活动从出发点上开是好的,但商业化操作下来就变味了。很多地方选出来的民族小姐、形象大使根本就不是原住的少数民族,甚至连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一点都不了解,试想这样的小姐如何能代言该民族?
  (三)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旅游开发品味不高,没有作为该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最主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贵州十八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整体上都出现一个自然风光与民族节日文化开发结合部紧密的问题,绝大多数民族节日在旅游区仅仅是陪衬而已。同时节日旅游活动部丰富,旅游景点开发的节日旅游大都形式单一,基本上年年重复,缺乏创新,看得游客都厌倦,回头游客人数极少。民族节日旅游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大众化的表演上,缺少高文化品味、高质量、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多元化民族节日文化。
  三、建议与对策
  有关专家在调查中发现,贵州部分民族地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态发生变异,传统的某些类历史及文化内涵不复存在,更多地衍化为纯粹的表演和旅游节目;许多民族手工技艺如某些刺绣工艺、蜡染技艺、雕刻技法等,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替代;相当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如口头文学、民歌、古歌、乐曲、曲艺曲目等在原流传地区因无人继承而濒于失传。近年来,贵州开始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已于2002年7月 30日经省第9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
  在保护民族节日文化中开发民族节日文化旅游。民族节日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若无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资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把握和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其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旅游开发,必将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商业价值观念的冲击,其民族特性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在旅游业的开发中一定要谨慎,各地政府一定要重视对民族节日文化的保护,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入,异族异地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逐渐被同化、冲淡以至消亡。

  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开发给民族节日文化的保护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限制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行为。保护不是保守,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提倡;保留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民族传统文化只能在舍弃与创新中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合理的开发,提升当地的旅游文化价值,同时通过旅游开发来为保护民族文化提供资金,发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参与保护。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这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相符。例如大型民族歌舞 《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多彩贵州风》是省委、省政府为贵州旅游市场量身订做的一台歌舞节目,目的是为提高贵州的整个旅游软环境。与周边省市相比,贵州旅游市场缺乏常年演出的文艺节目,这是与邻省旅游业的差距所在。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的推出,不仅弥补这方面的空白,而且荟萃了原生态的民族歌舞,使得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传播和继承,备受赞誉。《多彩贵州风》集多民族的风情为一体,囊括了众多民族的优秀代表性节目。该节目的创新,在于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融入了舞美、灯光,体现出很强的现代气息,既保持了原生态的元素,又有强烈的时代感。集朴素、华丽、原始、现代为一体的《多彩贵州风》,以她特有的绚丽与清新,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青睐。《多彩贵州风》的成功推出说明了它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多彩贵州风》在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时候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使得贵州的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得到了突破性的开发,同时也继承和传播了传统的民族文化。
  我们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开发利用上,同时总之,在旅游业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既要考虑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发展,又要有利于旅游的开发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要辩证地看待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保护与开发应该是对立统一的, 保护是为了开发,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保护与开发是密切关联的,是相互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二者的关系处理好,这样才能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的优势,为推动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的进步,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贵州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再加上贵州有着49个少数民族,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构筑了贵州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贵州民族旅游的核心应是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融合,这是贵州民族旅游的精彩之处,也是值得挖掘和升华的元素。在自然资源基本上被开发殆尽后,贵州只能开发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来满足不断升温的旅游市场,在民族文化中,民族节日作为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成果,它积累、继承、发展,并周期性的展示自身的传统,坚持民族拥有的文化身份,是贵州旅游最具有魅力的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 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月.
  [2]周春元.贵州古代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3]余宏模.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4]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史料辑录》[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