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红玉

  摘要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语文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拓宽小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渐次推进,如何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开发、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教师们特别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纵观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却偏偏较多集中在“教师无法深刻地认识与挖掘课程资源,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个“死结”,最终招致课程目标达成常常不尽如人意。究竟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呢?现结合本人近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体验,谈几点看法。
  
  1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潜在资源
  
  1.1 巧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论语-述而》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难发现,这里已经昭示了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体现了“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资源”的观念。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样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进而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我特意安排学生画示意图来说明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开凿方法。第一个学生上台画时忽略了八达岭比居庸关隧道长三倍,而居庸关山势比八达岭险峻的这一特点,在两座山的比例上有所失误。对此,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他,而是从画错的示意图切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读懂文本。由此一来学生有目的去朗读,在朗读文本中寻求答案的积极性更高了。
  学生出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教师能抓住这一课堂上生成性的资源,巧妙地引导同学们回归文本认真研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要把握好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课堂上的一些“小插曲”、“突发状况”,如果善加利用,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1.2 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
  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科课程综合化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不仅要求课程内容的综合,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因此,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把握语文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将音乐、美术等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6种动物,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此,在初步朗读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特点之后,我导入一段音乐――《比尾巴》,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仿佛自己是在上音乐课,正聆听美妙的音乐,感受美好的形象,在脑海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动物尾巴的特点的认识。正当学生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回归文本,读读描写6种动物尾巴特点的句子,藉此进一步深化认识。最后,再与美术整合,让学生自由地画出文本中自己喜欢的动物尾巴。至此,学生的认知无形之中得到升华,多重对话的效果立竿见影。
  这种整合,体现了语文学习“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思想。这是真正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也是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与个性的独特发展辩证结合的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 充分发挥和利用师生人本资源作用
  
  语文课程资源既有文本资源、物本资源,也有人本资源。人本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与家长资源,而师生本身资源是主体。师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能力特长等应该成为语文课程中可以广泛利用、深入开发的人本资源。因此,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关注师生共长的人本资源。
  
  2.1 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诸多挑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运用,其自身也是实施课程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把握在职进修的机会,不断“充电”,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类别和存在状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步骤和方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同时,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都是重要而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教师应适时展示自己的口才、文采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叙述自己的见闻经历、心路历程,蹲下身子与学生分享探究、讨论、交流的快乐。
  
  2.2 教师应努力开发学生的内在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当一个孩子表现的与众不同时,我们宁可先把这看成是孩子的特点,而不要轻易的看成是缺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首先,学生的经验和感受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受为基础。例如: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里,故事的含义一目了然:诚实的品质最可贵。但是,如果学生不了解种子是怎样发芽的,以及煮过的种子不会发芽这些自然常识,便无法体会故事的内涵,就不能真正懂得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做继承人。然而,对于这堂语文课,作为农村学校教师的笔者,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上我请孩子们联系自身农家实际,顺利突破了这个难点,再阅读、感悟,文章的内容学生就更易于接受了。
  其次,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互为资源。不同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价值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感受,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能互为资源,互相分享经验和成果。例如教学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或整理有关春天的资料(文字、图片等),细心观察,感知春天,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课堂上,我让他们面向全班同学介绍各自的学习成果,秀出自我,秀出自信。这样,课程资源不仅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此看来,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生活,即师生之间的对话、交往等,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藉此努力实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3 结语
  
  总之,课程资源的范畴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凡“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都可视为课程资源。它们既潜藏于课堂,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也潜藏在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既来源于相对静止“文本”的挖掘,也来自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信息的觉察与挖掘。因此,在教学中要切合实际,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要求,注意开发不同的课内外语文课程资源,让各种课程资源都能彰显应有的教育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