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山有路“问”为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问题存在,自己不得不问个为什么,该怎么解决的时候,思维就被启动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也越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呢?下面是我的点滴尝试。
一、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强烈的问题意识的突出表现,教学中要顺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规律,创设良好的氛围,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好奇心,这对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言行、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问难氛围。如在上“长方体”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拿出一本数学书的第一页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长方形。”然后老师又多翻几页,20页纸,100页纸叠在一起后,通过老师的操作,学生纷纷提出问题:“现在100页纸叠在一起后,变成了什么图形,还是长方形吗?”“长方形是平面图形,而现在的立体图形应叫什么名字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讨论自学,得出要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当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探讨问题的伙伴,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相互讨论,自然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问
1.在新课引入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新课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巧设诱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质疑问难。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列出算式:一个盒子里有3支铅笔,2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8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20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50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100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当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计算感到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很快的把答案报出来:一个盒子3支铅笔,2个盒子6支铅笔,8个盒子有24支铅笔,20个盒子有60支铅笔,50个盒子里有150支铅笔。学生顿时觉得很惊讶,纷纷质疑:“老师有什么奥秘,为什么一看到几个盒子就知道有几支铅笔了呢?”“是不是放在盒子里的铅笔的算法有什么简单的算法?”“像算刚才这样的题目,是不是有什么特征?”……。这样,学习积极性提高,为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基础。
2.在新知探究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每堂课都有它的重点与难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维。学生若能在重点处提问,带着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就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也会产生一些难点,如不注意突破也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应知道学生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提出多种问题。如正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新旧知识内在的联系上发现问题,在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发现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加一加,减一减”。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某个知识的内容上增加或减少一些知识,会有什么结果。例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就可以通过减一减“0”除外而产生一些问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数,商不变吗?”,又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时,通过减一减“1”除外产生问题“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对吗?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反一反”,就是把某个知识内容反过来,知识内容又有什么变化呢。例如把“方程都是等式”反过来说成“等式都是方程行不行?”上述质疑问难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进而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收到良好的质疑效果。
3.在新课小结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在新课小結时,许多教学内容看上去学生都已经顺利掌握,没有什么疑问了。然而教师若能巧设悬念,制造矛盾,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质疑问难,则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培养。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改一改”就是学生在学习完某个知识点后,引导学生质疑这个知识点还有何缺点?有改进不足的办法吗?例如在学习了“年月日”后,学生已顺利掌握了年、月、日的一些基本概念后,教师却故设疑问:“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你们有什么想法吗?”于是学生质疑问难:“为什么有大小月之分?每个月天数一样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分为平年和闰年?”“为什么通常情况下四年一闰,而整百年却四百年一闰呢?”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反翻查资料,向常识老师请教等多种手段来解释。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的精神。
4.在知识运用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在练习时,学生往往只要解答出结果就万事大吉了。教师也只追求结果正确,极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想的,怎么样得出的,忽视了解题的思考过程,导致学生只能简单的模仿,知识应用不活。因此,当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应引导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解答应用题时,应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是否还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用一根2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行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那许多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几种不同的答案?”“要求出其面积,我们应先考虑什么?”“为什么长与宽的和一定是12厘米。”……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越来越习惯质疑问难并善于质疑问难。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把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的给予学生以鼓励,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培植他们“疑问”的火花,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质疑问难,让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完美、彻底地发挥,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大大提高。
作者简介:杜英歌(1975.05-),女,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