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学城的规划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鼎纳
[摘要]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怀柔园区的规划为例,探讨实现大学城规划设计“科技”、“人文”、“绿色”统一的新思路、新途径,推动大学城规划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城规划集合式多学院交流平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教学资源不足、校舍紧张,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馆、学生宿舍及活动场所等都不能适应发展形势的要求。另择新址建设新校区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地新建的“大学城”应运而生。
如何在给定的地块上整合资源、合理配置、精心规划设计,以新的理念让高等学校新校区有尽可能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在传承与发展的连接点上规划好大学园区,是从事这项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们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试以中科院研究生院怀柔园区设计为例,探讨大学城规划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图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怀柔园区总平面布置图
1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中科院在设计初始即提出了“注重项目特点,引入先进理念,科学实用、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地将近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有关单位据此拟定了“三个强调”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具体如下:
1.1 强调对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发扬人与自然共生长的精神,设计尽可能节省土地(资源),整个用地安排考虑预留发展用地;使中科院研究生院怀柔校区成为具有相当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
1.2 强调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结合建设步骤安排总体布局
注意功能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内部机构特征,科学地规划、组织功能分区。同时依据计委的批复和业主对分期建设的设想,安排好整个区域的总体规划,尽量避免各时段交叉建设对先期建设部分产生负面影响。
1.3 强调结合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出良好的人文学院环境
新校园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建设目标、功能、用途,基地地形环境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建设要求和标准等因素,确定以“景中景”为核心,在大的景区中创造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地域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的校园景区。
2设计构思
本着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将两校区统一考虑。以一条衔接两校区的公共教学主轴线作为整个校区的中心,分别向东西校园中心内渗透,引入集合式多学院并列组合而成的专业教学区,宿舍及生活设施围绕其展开,形成了公共教学――专业教学――生活住宿的放射状功能分区,不仅使校区功能分区明确,学生教学服务半径缩短,同时提出了集合式学院组合的概念,侧重强调出学院间的联系交往,由此加强了东西校区的联系,使得东西区日后的扩建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生活服务及其休闲配套的商业内容,体育活动场所在东西区分别考虑,便于确保东西区的独立完整性。
3功能分区
从使用功能上,将整体校园规划分为4大类:教学区,住宿区,服务配套区以及运动区。
3.1 教学区:分为公共教学区、专业教学区、校行政区
3.1.1 公共教学区――作为全校中心,是全校师生使用最为频繁的地块,主要功能为基础课教学课堂,公共实验室,及校行政办公室。将该功能置于两地衔接紧密处,有效缩短了师生的使用半径。在两校区之间结合学生广场用天桥连接确保了学生的往来安全,同时也将两校区合二为一。
3.1.2 专业教学区――每个学校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校园文化在相当程度上综合反映了学校的特色和差异。在新校区的设计中,着重于提出一种崭新的专业教学概念,为多学院以集合式的形式组合而成的综合体作为强调学院化模式教学的母体,每个母体内涵盖了行政、教室、实验室等所有专业教学所需内容。在该母体内介入大量的交流平台,它像是一个强大的磁铁,吸附着各个学院,将个性不同的多学院穿插起来,构成多学院间的彼此联系,以避免单一专业学院形成单一的知识载体。由此铸造了学校内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为学生的成长、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创造了可能。
3.1.3 校行政区――校行政楼靠近西区主入口,所处位置方便于教职工学生使用。综合楼为全校提供了集中的大型高级会议用地,将其设置于西区雁栖湖畔、环境最为优美的南端山坡上,为中科院的国际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
3.2 住宿区:分为学生宿舍区与教职工宿舍区
3.2.1 学生宿舍区――如果说专业教学区是个巨大的太阳,那么学生宿舍则像围绕着它旋转的行星。而学生宿舍区却不同于专业教学区集中式的空间模式,沿用“村落式”的设计概念,强调构成多种兴趣爱好组合的村落,使得每一个村落有着自己的主题和凝聚力。
3.2.2 教职工宿舍区――教职工宿舍为公寓式住宅及专家别墅。置于西校园的北端,位置相对独立且环境优美。
3.3 服务配套区:渗透到东西两个区内
在东区分散至宿舍及教学楼内,方便学生使用;西区集中设置校区服务中心,服务于周边的住宿学生、教师以及进行体育运动的外来人员。
3.4 运动区:在东西校园分别考虑
考虑服务群体不同,其规模及档次设计也略为不同。东校园运动区标准适中,为室外运动场地,设置在用地东北角,与住宿区、教学区构成了三角形分布,方便学生教师使用;西区临街设置综合体育馆,标准较高,在满足住宿教学使用的同时,也可为社会使用。
4景观渗透
怀柔校区的景观设计着眼于创造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如何将环境优美的雁栖湖大景区与校区环境互通有无成为了怀柔校区景观设计的构思理念。
4.1 视线分析――在基地的竖向设计上充分考虑用地的土方平衡及更大程度上的尊重自然地形,依山就势,在平坦地段建造建筑,保留部分山包创造出校区视线焦点。展开流动的,变化的,多视角的视线组织;由多学院组成的专业教学楼的每个内院围而不实,视线可由此延伸至不远处的雁栖湖和绿树成荫的一组组团山,使得每一个小景观都有着巨大的自然环境作为衬景;在宿舍部分曲径通幽的村落式布局提供了一种自然、自由的空间形式。综合楼地处西校区南端,景观最为优美,又依临静谧的湖畔,适合进行学术研究及组织大型学术活动。
4.2 地形地貌――山坡地带环绕于基地周边,将原有山林尽量保留,其余部分用乡土树种补种,选用有吸收净化空气污染特点的品种,屏障风沙,隔绝视线;尽可能地保护山坡地带既成的局部生态,由乡土品种的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地衣苔藓及昆虫、小型爬行动物等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无需人工管理,形成园区的“绿肺”,使园区不仅身处自然,也包容自然。
4.3 植物绿化――整个校区犹如一个被绿色环抱的大公园,建筑生长在这片绿色的原野山丘之中,有机而和谐。内部力求用秩序规则的绿化创造出整体古典自然的园林风格。横穿东西区的教学主干道构成了一道绿色的主轴线,高大的槐树簇拥下的林荫大道散发着浓郁的教学氛围。西区因用地面积大,使用人员庞杂,教学生活内容丰富,自然环境优越,为校区主体区域,将与城市马路相连接的入口处作为校园的主广场,广场内分布的松杉挺拔严谨,烘托出主入口的标志形象;与之对应的东校园区入口主要为东区学生使用,相对幽静深远的白桦林在入口处结合停车考虑,无不让人想起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校园民歌《白桦林》给人的无限瑕思;在现有东区的西部,一条由高大白杨树限定出来的小路在设计中保留了下来,在尊重环境的基础上,将这条小路与校内主路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划分出专业教学区与生活服务用地,使人们身处其中,依然能品味到曾经这里的点点滴滴。
4.4 水系――庭院有水则灵,含蓄的水体设计力求打破传统张扬、气派的手法,营造出原始自然的乡村气息,给人以广博内敛的内在气质。在这样的缺水,风沙大,寒冷期较长的北方城市,水面的养护成为难点,日本
枯山水的园林设计手法渗透其中,在枯水期,水面退去,溪水池依然能以其流动的姿态呈现给校区。而在秩序井然的公共教学楼内,浅浅叠水池里传出的那沁人心魄的流水声,得以借助校园文化之风,穿过郎郎读书声,回荡在每个人的耳畔。
5可持续发展与节能
5.1 可持续发展――校区总用地内有两块集中设置了可开发用地。西区位于用地最北部,可考虑为镇商业中心,便于校内外人员公共使用;东区在主入口一侧留有的预留开发用地为学生生活服务使用,同时可为该地区务农人员提供就业。
建筑型制多为日后开发提供可能。专业教学楼、实验室以其集合式的、柱网模数制、多模数组合的设计概念为校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5.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节约初期建设投资――尽量利用现有地形高差布置建筑,减少土方量,同时丰富建筑空间。在西区用地南端的高地上,保留了现有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几栋房屋用做校综合楼的附属用房,提供给会议住宿及其多功能活动。东区北侧原有怀北中学因其建设年代短,暂保留作为学校后勤办公用房,以做物业、生活服务之用,最大可能的为学校节约初期建设投资。
参考文献:
[1] 涂慧君.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 饶戎等. 绿色建筑[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7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