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及实施效果检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盛光希
[摘要]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通识教育的“全人”教育和全面素质培养目标决定了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决定了其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效果检测
[作者简介]盛光希,湖南女子大学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0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165―03
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内涵体系由目的、目标、计划、内容、实施和评价(检测)组成;组织体系由学校、社会组成;实施体系由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实体)共同组成。
一、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目标取向
考察评价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首先要考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于1950年颁发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指出:专科教育要“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通晓基本理论并能实际应用的专门技术人才,如:工业技师、农业技师、财政经济干部、文艺工作人员”。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组织召开的有关会议精神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这类人才一般可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建设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教学实现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内容由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即通识教育)构成。通识教育指向一个人的“价值、道德、态度、立场、情感与意志”;专业教育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与本领”。专业教育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的人”、“职业的人”、“本领的人”和“技能的人”;通识教育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道德的人”、“独立的人”、“善良的人”、“情感的人”和“责任的人”。通识教育这一目标可以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近于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使其获得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四是培养大学生丰富而高雅的情趣。舒志定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结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将通识教育分成三个结构层次:最核心的是确立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层是人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所体现的主体性观念;最外层是把主体性转化成现实的主体能力。基于对过去一段时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片面强调其专业性的反思,人们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特别关注从培养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向培养技能一技术一知识的多元复合型人才转变,关注培养学生通观的知识及视野,形成经验整合与整全判断,即“全人教育”。
二、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内涵及模式
课程评价包括课程需要和学生需要、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学生成果目标、通过课程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师有效性、学习环境、课程政策、资料分配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通识课程评价即是对通识课程的价值进行判断,全面的通识课程评价应是对通识课程的所有方面的价值进行判断。
根据张寿松先生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一书中的描述,全面的通识课程评价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旨在考察通识课程目标的适应性与科学性。即通识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它包括学校通识课程整体规划和每一科目的通识课程两部分。第二,对通识课程计划进行评价,旨在考察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对各类课程分配的合理性,考察通识课程计划中的某一具体学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第三,对通识课程内容进行评价,旨在考察通识课程内容与通识课程目标之间的迫切性与可行性。第四,对通识课程组织及实施进行评价,目的是考察通识课程的领导及管理机构,以及通识课程具体实施状况。第五,对通识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旨在考察学生的主体性反应方式与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间的迫切性,以及学生在这一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及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
在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中,应该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或模式:(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有机结合。科学主义相信真正的实验,而实验通常集中在结果或影响上。这种方式趋向于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常常把测验分数作为主要数据,用来与不同情境中的学生成绩相比较。人文主义取向认为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人们不可能把它切割开来分别加以研究,主张评价者与实际情境的交互作用。在人文主义的评价中收集的材料大多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所以,更多地采取对实际情形的文字描述,而不是数据分析。任何事物都是量与质的规定性统一,通识教育也不例外,其结果检测必然科学地体现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综合评价上。(2)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内部评价直接指向课程计划本身,因为人们往往假设:课程计划设计、组织得很好,有可靠的基础,则可能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产生效果。因此,往往就课程计划所包括的特定内容、课程内容的正确性、课程内容排列的方式、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以及所包括的教学材料的类型来评价课程计划本身的价值。结果评价重点考察课程实施的结果,主要用来考察课程计划对学生所产生的结果,也可以用来考察对教学人员产生的结果。一般是通过对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或其他标准参数之间的差异作出判断。通识教育既关注知识的获取,又关注价值、情感、个性等因素的养成。而这必须是在教育实施中通过计划与结果、过程与效果共同完成的。(3)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是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而从事的评价活动。它既可指课程设计和试验阶段提供反馈信息,使课程编制者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也可指课程实施阶段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及改进。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后对实施效果的评价,它重点考察课程计划的有效性。如果将总结性评价看作一根藤上结出的瓜果,那么形成性评价则是这根藤,只有这根藤发育和生长良好,才能形成有效而品质优良的瓜果。对通识课程及其体系的评价,中心是考察课程目标、内容与接受者之间的切实性。
三、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检测
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实施目的的高职高专教育,其学业的检测和考查不同于中职教育,它要求体现更高层次的技能自主性和能动性;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要求突出实践性;还有别于
传统的教育检查模式,它要求创新与创业性。因此,其检测观念、内容、手段和方法都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改革。
1.树立开放的检测观念。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决定了它的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学与生产相互联系的大舞台。开放的平台必须有开放的观念作指导:(1)“互动”观念。检测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推进、强化、增效形式,也是教学过程的有效延伸,它本身就是教学手段。也就是说,考试不是目的、目标,应该以“学”促“教”、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相互关联。(2)“现代”观念。一方面,要灌输、检查学生现代和先进科技知识掌握情况,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要推进检测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实践证明,检测手段现代化进程也是考试检验的科学化、完善化过程。(3)“效能”观念。考试不单是检查已经所学,还要促进今后所学,甚至启发学生就业、创业、毕业后再教育及自学观念的形成。
2.建立实践操作型的检测内容。检测内容是考核体系的中心因素,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检测内涵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特点:(1)知识与技能、巩固与创新结合。在任何教育中,知识是基础前提,因此,在检测知识理论的前提下,更要注重技能操作测试及其升华―创新设计操作的测试以及职业能力检测,形成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素质四个层次。(2)教材内与教材外、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开放型的职教检验体系,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内、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要立足于课程本身,着眼于专业知识体系,把书本上的内容与书本外的本课程知识、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把课程、学科内容与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学科内容有机联系、衔接、贯穿和融合起来,形成知识链或技能模块。(3)学习与就业、校园与社会结合。职业教育尤其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就业型人才。因此,学习效果检验不仅要检查其学科知识,还要针对岗位群的要求检查其岗位适应能力、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不仅要检查校园内所掌握的知识,而且要走人社会,检验其社会适应、岗位适应、生产操作和自我发展能力。总之,对于通识教育的效果评价,“考试或学生成绩的考核是必要的,但是考试绝不能只检验学生获得或记住的知识的多少,要着重于能否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去识别、判断与分析一些社会事件,或是能否运用表达、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进行有效的活动”。
3.运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手段和方法。(1)书面与口头、脑与手结合。传统考试多用笔试,这样自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和连续性,但口试往往可以检测考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使其应对、交往、综合表达(语言、表情、声态、体态等)、胆量等方面得到锻炼,而且其内容涵盖面更广泛。“用手”是克服检测中拘于理论、积极表现考生实践操作和运用能力的有力手段,如产品设计、模拟制作等,使学生能学以致用。(2)开卷与闭卷、独立与合作结合。以测验知识为主的具体标准答案的考试方法不宜用于通识课程,可以代之以小论文、分析事件、做调查报告以及实际创作和表演等。开卷考试,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高理解、自学能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追求运用、避免死记硬背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成才观念。独立工作能力与协作工作能力是现代职业中必备的两种能力。因此,独立完成与集体完成两种检测方式应当并重,以求有机融合、相互促进。(3)一次性检测与多次性检测、期末检测与平时检测结合。这样有助于强调知识积累、加强平时学习、克服临时应付,也有利于全方位、多形式、多知识点、理论与操作并重测试。(4)学校评价与社会职业评价结合。在一般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是教学程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在有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中,没有明显而确定的教学评价环节,甚至要教学人员采取非评价或拖延评价的态度和方法,这并不是没有评价,而是评价主体由教师改为学生自己或社会。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因此应该更多地接受职业岗位评价。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对其进行评价的科学模式是接受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我感悟、生存状态的评价。所以,这种评价方式,对于高职高专通识教育教学评价非常适合。
课程评价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课程实施效果的检测只是评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相当于常说的学生课程成绩评定,这种评定是因课程而异的。前者系统、完整而宽泛、概念化,后者具体、实践操作化。它们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过提供一种共同而又广泛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二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征:应用性和职业性。
[责任编辑:荷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