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的小学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如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所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面对现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读的少、理解的少和质量不高等问题,采取兴趣引入、解释疑、设情景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兴趣疑问情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05-01
  
   一、课外阅读教学的意义
  对于读书,董遇曾经指出:“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的确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而读书的重要性,先贤哲人也皆有独到的体验与精辟的论述: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说:“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达到我们阅读的目的。
   二、现今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每个学段要有不同数量的课外阅读量,以满足孩子日益成长的知识需求。但在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几大问题,具体表现在:
   1、不少学生放学回家后都热衷于看电视,玩电脑,根本顾不上去读课外书。
   2、对文字类的阅读兴趣不够浓厚,对卡通漫画类的阅读兴趣很大,制约了小学生语言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3、阅读面较窄,偏重于作文指导书的阅读。
   4、粗读、泛读多,精读少。走马观花,很少沉下心来去想、去感悟,阅读质量不高。
   5、一些学生记“读书笔记”重量轻质,打开书便抄,凑足页数就算完成任务。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现在的小学课外阅读教学却是形同虚设。面对现今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不得不反思一下,你的课外阅读教学真的起到了作用吗?
   三、课外阅读教学的改革措施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遵循作品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教师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的“序”?这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对此,针对课外阅读出现的几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兴趣引入,形成期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此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言语的、图片的或音乐的、表演的等多种手段,营造生动形象、富于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培养兴趣为前提,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阅读课。
   (二)解读疑问,帮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学会学习是通往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护照,自学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成才的重要标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因为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怎样解读词句,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呢?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例:首先师生合作学习“故事一”,共同归纳出“故事一”讲的是“鲁迅先生畅谈《水浒传》,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关怀下一代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自悟“故事一”的学法――读一篇文章要先弄明白“写了什么”,再想想“说明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即要从内容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悟的学法去学习另外三个故事。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学生在读中悟法的实效,必须体现“两性”:一是要体现针对性,注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基础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行具体指导;二是要体现自主性,注重经常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去悟法、用法,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情促读
   卢梭说:“知识来自我们的脚,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睛。”这句话指出,在阅读时靠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眼睛,还可以借助我们的脚、我们的手、我们的面部表情等等。所以,我们在指导课外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要调动小学生更多的感官,发挥好他们的非语言,促进阅读教学,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等综合素养的提高。比如在阅读一些故事类的书籍时,我们可以采取表演的方式将它演出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记住了故事内容,又可以让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去体会故事人物的心情变化,达到了阅读此类书籍的目的。
   (四)组织探索,促学生增强创新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说过:“教师教学时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直接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创新性阅读呢?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和狐狸》时是这样进行的:在让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对乌鸦和狐狸各有什么看法?”这一问很快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乌鸦喜欢听好听的话,所以才上了狐狸的当”;有的说:“如果我是乌鸦,狐狸要我唱歌的话,我会把肉先放回窝后再出来唱”;有位同学的看法却与众不同,他说:“我觉得狐狸聪明乌鸦笨”。老师问他为什么?他理直气壮地说:“狐狸没有去抢,而是动脑筋得到了肉吃,当然聪明;而乌鸦明知嘴一张肉就会掉下去,它却偏要唱,当然是笨”。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胆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和意见,以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