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源,而生态又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保证。人类在繁衍发展的历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不断的从周围的生态环境中掠夺物质资源,包括能源。那么对能源的掠夺给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呢?人们又是如何利用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呢?今后又将如何去做?特别是西部地区。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 能源的形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食物(它和别的动物的食物没什么区别),另一种是为了加工、熟制食物、取暖所需要的柴薪为主的植物性能源(早期的重要能源)及煤、油、电等工业型能源。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时代人们熟制食物,取暖所需的能源,主要以植物性能源为主,来源于自身周围的自然植被;同时人们为了修建房屋和制造用具,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大量的从周围的植被中采伐木材,这种活动在早期的人类生存历程中持续了很长时间,并随着地理位置和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同有所不同,一般的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对植被的采伐量大于人口密度小的地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于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人类从自然界被动的掠夺能源的同时,又积极的开发利用能源,如早期的狩猎、放牧、农耕、捕鱼等,这种开发利用或掠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系是:某一地区人们对自然植被(能源)的累积采伐量大于当年或数年内该地区自然植被的累积增长量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将逐步恶化,直至自然植被的永远消失,不利于人类不能生存;反之某一地区人们对自然植被的累积采伐量小于当年或数年内该地区自然植被的累积生长量时,生态环境将好转,有利于人类生存,当累积采伐量和累积生长量相等时达到自然平衡。当然,这种关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一但这种关系遭到破坏时,生态环境将持续恶化。同时,人类不但采伐自然植被,而且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
二、 能源的利用或掠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早期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大量的从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或植物性能源,工业革命以前的农耕时代,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大量的森林、草地被开垦成粮田,种植粮食给人类提供食物,过度的垦荒和放牧使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人类为了加工食物和修建屋舍,又从自己的周围环境中砍伐树木,掠夺植被,这种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土地的沙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的持续步恶化,这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尤为明显。由于环境的变化,形成人口的迁徙,战争的频繁发生,疾病的传染,人口数量减少。这种情况是早期人类文明和社会人口数量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们在被动的接受这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又主动的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以家畜粪便为主要燃料,住进毡房内,随水草而迁徙;农垦区的人们则以植物秸秆为燃料,充分利用农作物的废料;无树木、环境恶劣的地区,人们住进窑洞生活。而早期的城市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几度兴衰,变迁。
三、 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已具备的条件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已具备条件:
1、人们加快了新型能源的利用(煤、油、电、汽等)速度,对植物型能源的利用,随着该地区工业发展而减少,新能源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但在城市完全被人们使用,而且在广大的农村也逐步代替植物型能源,从而减少了过去对对植物型能源的完全依赖,为植被已遭破坏、生态恶化的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了条件。
2、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使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也增加,这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土地利用率的提高,食物需求的增加不断的被人们所解决。反过来人口的增加、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为植被的恢复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保障。
3、许多新型工业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其它材料的广泛利用,为人们修建居室提供了许多替代材料,城市和农村在建房上对木材的利用率逐年降低,极大的减少了对树木等植被的依赖程度,这为自然植被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4、国家林产政策的改变,人们休闲方式的转变,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人们积极通过林产业、旅游业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从而达到了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目的。
四、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应采取的措施对策
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大致分为以秦岭、祁连山、昆仑山以南的湿润地区和以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部地区海拔较低的川区和高原,被农作物和高原草场覆盖,但许多山坡和山地,由于地理、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原因,部分被森林覆盖,但大部分裸露,这在长江、黄河上游的流域地区尤为明显,是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源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而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十分脆弱,再加人们不合理的开荒种地和过度的放牧,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该地土地沙化严重,形成中国沙尘爆发生的策源地。
为了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合理、可行的恢复植被的规划,因地制宜的制定恢复植被的方案,大力进行退耕还林工作,加快自然植被的恢复速度,特别是北部干旱地区,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成果,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增加国土面积植被的覆盖量,提高覆盖率。
3、加大生态方面的低碳、环保及人类活动与生态关系的科学研究工作,总结植被恢复的成功经验和理论,解决技术难题,有步骤,分阶段、分项目的实施恢复植被的工作计划。
4、提高地区经济建设的速度,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人们综合利用能源的水平,降低对木材等建筑材料的使用率,调整农产品生产的结构和单一的生产模式,进行集约式生产,从而达到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