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政坛“60后”高官的成长路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新一代不断崛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今天我们再一次被召唤――现在是我们这一代回应这一召唤的时候了。”时年仅45岁的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奥巴马在宣布参选时如是说。
  从奥巴马到梅德韦杰夫,再到刚刚在英国大选中获得议席简单多数的保守党党魁卡梅伦,放眼当今国际政坛,“60后”一代已经以势不可挡的姿态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国际政坛的新势力急速崛起。
  最近几年当选大国领导人的先有42岁的梅德韦杰夫,还有47岁的奥巴马,现在是43岁的卡梅伦。这一批政治上的“年轻人”,都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他们大多具有很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善于沟通。同时,为适应新时代民众的要求,他们几乎都具有个人魅力突出、爱好运动、精通多国语言的特点。
  以奥巴马为例,他出生于美国夏威夷,在印尼长大,后来到美国求学。他喜欢玩黑莓手机,酷爱篮球和高尔夫球。他在大选中凭借个人的魅力和卓越的演讲能力赢得了选民的青睐。
  尽管他们在政治上迅速崛起,但是大都缺乏执政经验。20年前,卡梅伦还是一名刚踏出校门两年的年青人,在保守党的研究部门做一名初级研究员,和很多年青人一样心怀“奋斗”的梦想,但现实同样严酷:每天需要4点45分起床去上班,一做便是5年。而今的英国财政大臣,37岁的乔治・奥斯本,那时正在伦敦牛津街最大的百货公司当售货员,他还想尝试做记者,但面试失败。
  就在布朗挥手告别的时候,和卡梅伦同岁兼牛津同级校友的大卫・米利邦德正摩拳擦掌想成为工党新一任的党魁,冲击下届大选。这位前英国外交大臣有英俊的外表,语速急促。他和小他4岁的弟弟,前能源和气候大臣埃德・米利邦德是70年来英国又一次同时出现在内阁成员中的同胞兄弟。他们肩负着重振工党的重任。下一届大选,可能是两位大卫之争。
  这一批政治上的“年轻人”和1951年出生的布朗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真空。他们都接受了良好教育,不是牛津、剑桥,便是哈佛、耶鲁。相比之下,布朗毕业的爱丁堡大学就显得另类了。在牛津时期,卡梅伦是学院网球队队长,整天组织派对,在酒酣耳热之际指点江山。卡梅伦的同班同学波利斯・约翰森,后来成了伦敦市长。
  随着世界发生大转折的20世纪90年代的到来,他们都毕业了。他们的工作路径中,以大集团企业高管进政府和高校任教两种为主。奥巴马、梅德韦杰夫、阿披实都曾执教高校,这使他们在知识结构和思路培养上都有所优化,无可避免地成为新锐思想的实践者。如今,金融风暴使全球经济震荡,历史给这些年轻人的上台提供契机,也是考验他们的机会。
  幸好,这一批新政治精英或多或少有一些海外经历,甚至在海外接受过教育。像英国的米利邦德兄弟都在美国接受过研究生教育,阿披实自小在英国接受教育。卡梅伦的执政搭档克莱格还在比利时欧洲议会工作过10年,通晓5国语言,娶了个西班牙太太。即使是卡梅伦,也曾在高中毕业后,到香港怡和洋行做过3个月的实习生。从布朗到卡梅伦,这相隔10多年的两代人,从成长背景到观念意识上都颇为不同,这种差异势必对未来政局走势产生重大影响。
  (摘自《东方早报》《山东商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5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