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宫新军

  【摘要】技术应用型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场工程师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的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无缝对接。飞行员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要根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双校园”、“双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 培养模式 飞行员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学教育面向基层、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创举。技术应用型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场工程师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的教育,学生在校时要获得必要职业训练,毕业后主要走向公司、企业,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要探索、建立一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刻认识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点,科学定位,整体架构,顶层设计,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无缝对接。   当今中国民航已跻身于世界民航大国行列,而要实现到2020年建成民航强国的总体目标,必须依靠民航行业队伍数量的不断壮大和素质的提高,而飞行技术人才则是这支队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飞行技术本科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其主要任务是为中国民航培养航线运输机职业飞行人才。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民用航空局在天津设立了民用航空学校,开始了自主培养民用航空飞行人才的进程。从1956年起,该专业历经了中专、大专学历培训过程。1987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设置本科运输机驾驶专业,开始进行本科层次的培养。1998年,该专业名称调整为“飞行技术”。该专业学生从业指向明确,职业特点鲜明,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教育特征显著。该专业在达到教育部对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满足中国民航局相关法规的要求,而且,为适应民航国际化的要求,飞行员的培养还必须达到国际标准。   总体架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的理论依据与设计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主动适应民航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对飞行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为出发点,飞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要以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具体说,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要包含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部分:   通识教育是基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工具性知识(具有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具有机械学、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管理知识(有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教育是核心。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应掌握扎实的飞行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飞机基本知识、飞行原理、飞行性能、空中领航、仪表飞行、驾驶舱资源管理、航空气象、飞行中人的因素、空中交通管理、航空法规等),完成私用驾驶员飞行执照、商用驾驶员飞行执照和仪表等级的飞机驾驶训练,达到国际民航组织对飞行人员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   综合教育是特质。综合教育是决定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整体培养水平素质与特色的教育环节,需要更多地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大部分是一个整体,相应的知识体系根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具体做法:教育与职业的无缝对接   按照“通识教育是基础、专业教育是核心、综合教育是特质”的总体架构,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首先,按照“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生产性实训、国内国际专业考证、毕业综合顶岗实习”各环节组织教学。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底”,以专业教育为“腰”,以综合教育为“顶”的塔型知识结构,形成通识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和综合教育阶段三大教育模块。   其次,通识教育主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航空体育等十几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形成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教育阶段通过开设飞行原理、航空电子系统、飞行运行管理、飞机系统、飞机发动机、空中领航学、飞行员专业英语、飞行员英语陆空通话(ICAO飞行员等级考试)、航空气象学、航图与仪表飞行程序、空中交通管制基础、驾驶舱资源管理、飞行中人的因素等课程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系统扎实的航空专业理论知识和素养、渊博的飞行知识,为飞行训练和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有机地将部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穿插进行,使理论知识与技能、技术应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必备”的理论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来安排。综合教育阶段主要进行执照课程的学习和飞行操作能力训练,包括《私用飞行驾驶员执照》课程、《商用飞行驾驶员执照》课程、民航陆空对话及专业英语双证(ICAO飞行员等级考试)、仪表等级理论课程和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理论课程考试合格证(简称“六证”)的学习以及约14个月,250小时的飞行训练。   最后,与不同航空公司、航校合作办学的专业分别开发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课程标准、共享课程代码、互认课程学分;实验实训基地部分项目的建设参照加拿大、美国合作院校等标准进行建设;加强精品教材、经典教材和双语教材的选用,大力推行双语教学;使用B737、B777、A320等大型机型的CBT软件实施教学;借鉴航空公司生产岗位的操作流程进行技能训练,参照中国民航执照考试方法改革专业课考试。   课程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体系整体设计。按照教育部专业建设的要求,参照民航业的行业标准,专业建设融入行业标准,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体系整体设计。第一,结合民航相关岗位培训考试大纲和“岗位资格证书”的内涵要求,按模块化开发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等课程体系。   第二,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确定实训实习方案和岗位资格考证计划。   第三,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家顾问的作用,按照民航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订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体系。   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对接。按照“双校园(中、外)”、“两段式(2.5年+1.5年或3年+1年)”、“双证融通(学历学位证、岗位资格证)”、“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对接。一、对飞行技术专业,第一阶段(2.5年)在学校(国内)进行理论学习;第二阶段(1.5年)到航空训练学校(国外)进行飞行训练。理论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并完成飞行训练科目要求者,颁发飞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证、工学学士学位证书和飞行驾驶员“六证(私、商、仪、专业英语和陆空对话双证)”,完成飞行员“养成生”教育。   二、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从企业大量引入实际的工作任务和案例,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代教学手段为依托,全面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把岗位资格证的考核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技能培训过程相互融合,形成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四、围绕民航专业核心工作的需求,以民航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为目标,构建“认知、见习、考证、顶岗、就业”等各环节相互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一、实行“双院长制”、“双部长制”,由学校和企业各自派人担任,双方对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经费筹措等进行讨论和研究,制定相关举措。   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实现校企“互惠”双赢。通过企业资金、设备、航材的投入,共建内涵丰富的校内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室,以及融学生实训、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一个行业共享、服务专业实训教学与培训的“公共实训平台”。   三、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着重培养和引进“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聘请一批行业企业能工巧匠讲授实践技能课程,完善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的运行机制,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与企业紧密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使教师能及时跟踪掌握最新技术;充实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派遣教师到航空企业接受培训和考试。打造具有国际特色、行业认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作者为滨州学院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