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而另—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因此,怎样培养优秀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是贯彻教育理念和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提高学院综合办学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问题;培养模式;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在计算机人才方面的需求量也逐渐升高。而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场所,它需要肩负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的计算机领域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实际教学与现实脱轨、教材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等。高校应尽快提高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度,加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
  一、学校计算机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
  现阶段,部分学校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众所周知,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十分强调实践的课程,学生只有多做多练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识,最终实现融会贯通。但是,部分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常常是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不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
  现阶段,部分学校教师依然坚持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教师常常按照自己的传统经验来制订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基础和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在课上讲课,学生被动听课,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及时调整课堂策略。而且计算机课程课时量相对较少,每堂课的信息量很大。学生一时无法消化,又缺少相关实践,导致无法掌握相关知识。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现阶段,许多学校虽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了教师待遇,引进了一大批教师,但是,这部分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学生,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这些新进教师为学生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眼界。但是,这些教师缺乏实战经验,遇到部分问题常常不知所措,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会忽视学生的客观基础,产生诸多问题。
  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近年来随着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开展,如何提高应用人才综合素质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主要课题。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距离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总体来看,制约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体系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无新意、不注重实践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教学方法不丰富以及考试模式单一等。综合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可行的改革措施。
  1、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即在基础培养以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为主,注重在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计算机专业有所理解后,采用分流培养,按照学生自己兴趣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分配,展开相关专业培养以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及自己探索研究的兴趣。
  2、发展高质量师资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重大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老师基础知识巩固发展,理论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也要求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能了解掌握本领域先进的知识及技术。学校应定期为教师提供培训课程,不断充实教师的知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学习中提升理论实践能力,适当的可以聘请一线的技术研究人员到校进行指导讲座,以提高學生对现代技术发展的了解。
  3、设计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提出了“重基础、强实践、求素质”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统一和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目标。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遵循“平台与核心稳定、模块灵活”原则。把4年的学习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与专业基础课学习,约1.5~2年时间;第二阶段为专业课与模块课程学习,约1.5~1年时间;第三阶段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约1年时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院提供多样化的业余团队学习与实践机会,如科研团队、竞赛团队。在整个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机会。
  4、开展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为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确保专业建设稳步推进,2000年,我们成立了C语言课程小组,对课程实行“三统一”政策,即统一备课、统一考评方法、统一试卷。2003年10月,经过研讨,我们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了C语言课程小组、数据结构课程小组、计算机网络课程小组、操作系统课程小组以及数据库课程小组,重点抓计算机专业的8门主干课程,出台了课程建设相关文件,并以公开竞聘的方式确定课程组组长,建立考核办法,实行严格绩效考核。2007年开始,学院颁布了《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专项实施方案(试行)》,决定以项目制推进课程五项(课程试题库、网络课堂、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特色教改)建设,力争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20~30门)的基本建设提高到较高水平;2009年,我们实施核心课程提升工程,成立核心课程提升工程考核小组,使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采用竞争性上岗方式,切实提高了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5、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关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市场方向以及需求,充分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与企业之间进行共同办学。具体可运用企业资源建立实习训练基地,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高校?可邀请企业针对实训毕业生开设各类就业培训班,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计算机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我校计算机学院在近几年相继与国内外各大知名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活动,共同建设校企实习基地,并制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得到了显著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高校必须围绕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操作。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发展,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随着发生变化,学校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不断改进自身办学模式,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孟大伟,吴秋凤,刘胜辉.“定制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8(9):51-52.
  [2] 贾庆节,何保锋.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24-125.
  [3] 李丽萍,于延,盛琳阳.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2):49-52.
  [4] 吴家培,郑建华,沈玉利.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程序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21):127-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5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