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 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湖北省在胜利完成三峡一期移民任务的同时,库区经济发展情况如何?随着二期移民任务的全面展开,库区需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关系到三峡移民能否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和库区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三峡工程上马后,库区4县紧紧围绕移民这一中心任务,抓搬迁保开工、保截流,在胜利完成坝区和一期移民任务的同时,抓住机遇,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了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实力大为增强。1992年至1997年,库区4县国民经济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平纯收入等5项指标全部实现翻番。1997年4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0.7亿元(90年不变价,下同),比1992年19.06亿元增长了370%,年平均增长30%;财政收入达4.9亿元,比1992年1.8亿元增长了27.2%。年均增长22.2%。在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增长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2年的42:36:22调整为23:54:23,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
  (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空前,经济资源开始得到开发利用,一批建设项目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据统计,1993~1997年国家累计下达移民投资30亿元,加上其他渠道的建设资金,5年来4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5亿元,达到历年最高峰,是1992年2.82亿元的11.1倍。
  ――农业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实施了一批如长江柑桔带、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宜昌县商品粮基地、巴东山羊大县等重点骨干项目。1997年4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7.99亿元,是1992年13.1亿元的1.37倍,年均增幅6.6%。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的同时,多种经营得到了较快发展。1997年,多种经济已达到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已初步形成了以柑桔、烟叶、茶叶、林果药、蔬菜等五大主导产业。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在试点基础上,正逐步推广,发展势头较好。
  ――工业方面。库区4县充分利用企业搬迁和对口支援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工作。到1997年,库区共搬迁企业73家,其中搬迁技改29个,累计完成投资8.4亿元。国内一批如“娃哈哈”、东汽公司等著名企业到库区开展对口支援,促进了库区企业整体水平提高,基本形成了能源、采冶、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和以黄磷、金属硅、饮料等一大批骨干产品,以及一批如兴山县兴发化工集团、宜昌县“娃哈哈”、林归县金属硅厂、巴东县三峡酒厂等骨干企业。到1997年,4县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0.63亿元,比1992年的16.3亿元增长了249.26%,年均增长20.0%。
  ――第三产业方面。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1997年三峡地区(包括宜昌市)接待海外游客共12万人次,创汇3000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亿元。巴东县神农溪漂流、兴山昭君山庄、宜昌县索道等一批主要旅游景点和项目的效益显著。1997年,巴东县神农漂流共接待游客16.3万人次,直接收入达1800多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达4500万元,两项共计6300万元,占该县第三产业产值13.1%。
  (三)城镇及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随着秭归、巴东、兴山等县城和一批乡镇的动迁,库区Y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空间得到了拓展,布局趋向合理,特别是秭归新县城已进入整体搬迁,功能基本恢复,交通、邮电、供电、供水的承载能力增强。5年来,库区4县抓紧修建等级公路、输变电线路和通信线路,一批中、小电站正抓紧建设,使库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整个库区的投资硬环境大为改观。同时,中央和省市均加大了对库区的政策扶持力度,4县政府也为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个有利于库区开放开发的投资环境初步形成。1993年以来,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市和省内多层次的对口支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共落实对口支援项目1074个,到位资金10.2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库区的经济发展。
  (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1997年,4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0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40元,比1992年增加1175元,年平均增加235元。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库区中小学校已达到1218所,其中新建希望小学127所,在校学生28.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1%;广播电视等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5.78%和80.3%。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积达51.25%。
  二期移民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走势
  在过去的5年里,库区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展望未来,库区面临重大机遇,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受移民投资减少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过去5年,库区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的拉动,而投资活动又主要围绕移民搬迁进行。在累计投资54.75亿元中,移民补偿投资30亿元,约占54.7%,技改贷款4.79亿元,占8.7%,对口支援资金10.22亿元,占18.6%,其他投资约占20%;随着一期移民库区主要城镇搬迁和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复建以及一批工矿企业搬迁的完成,二期移民的投资将大幅度减少。今后6年,国家计划安排我省移民补偿资金约15.58亿元,比一期减少近50%,技改等专项贷款也将随搬迁企业规模减少而锐减。这不仅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且可以预料,受投资需求拉动而快速增长的建筑、建材行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某些部门将出现增速减缓甚至萎缩下降的局面。特别是秭归、巴东两县的国民经济增长受移民投资减少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如巴东县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为3.747亿元,比上年下降4%,秭归县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9.86亿元,预计1998年为6.5亿元,将下降34%。
  (二)财政收入将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但秭归、巴东两县因财源结构不合理,缺乏支柱财源和后续财源,收支状况将会出现新的困难。一是从财政收入增长的结构分析,前几年,库区4县由于移民工程建设和搬迁而带来的耕地占用税、建筑安装营业税在财政收入增长额中所占比重较大。特别是秭归、巴东两县更为突出。林归县1997年地方财政收入6002万元,其中建筑安装税1178万元,耕地占用税456万元,两项合计1634万元,占整个地方财政收入的27.22%。同样,巴东县去年建安和耕地两项税收也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8.9%。二期移民除兴山县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将加大外,其余各县主要是农村移民搬迁,基本建设的比重将逐步下降,势必造成建安、耕地占用两税的减少。二是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工业企业70%将在二期搬迁,其正常生产必然受到影响。三是农特基地部分受淹,后续开发需要大量投入和时间,这将会形成阶段性财源断层。据巴东县初步预测,在移民迁建期内,因淹没拆迁所造成的财政短收每年约1500万元。四是由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迁建缺口较大,最终将会加重财政负担。   (三)企业利用迁建机遇,加速技术改造,部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总体投资效益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搬迁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随着金融体制和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搬迁资金紧缺的矛盾愈加突出。目前库区4县共实施企业搬迁项目134项,其中已竣工的73个,在建的61个,新建规模平均比搬迁前扩大2~3倍;但企业搬迁的质量不高,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
  (1)原样搬迁与育目上项目的情况并存,投资效益低下。一是有的原迁原建,经济效益极差。据宜昌市经贸委对库区20家搬迁企业跟踪调查,其中原迁原建的企业9家,1997年盈利企业仅2家,利润总额0.6万元,亏损及停产企业7家,亏损额226万元,原因在于企业的规模和产品水平仍处在搬迁前的状况,如宜昌县太平溪辉煌实业有限公司原迁原建,无主导产品,无自有流动资金,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二是有的选项不准,决策失误,项目建成之日即为停产之时。如秭归县加气混凝土项目,共投资2550万元建成年产1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生产规模,但本地市场需求只有2万平方米,加之产品成本高,一直处于停产状态。三是有的摊子铺得过大,建设资金留有硬缺口。如巴东县已搬迁和正搬迁的县属14个项目(23家企业),需总投资33969万元,实际筹措资金21797万元(其中移民补偿8727万元、专贷8140万元、自筹544万元,对口支援1436万元、其他2950万元),投资缺口达12172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5.8%。巴东烟厂原设计能力5万大箱,后扩大建设规模为10万箱,目前负债近亿元,企业严重缺乏自有流动资金,生产陷入困境。四是有的未能集中资金建设,专项资金不专用,项目管理不善。如秭归县面粉厂原计划通过技改投资2013万元建设一条2.25万吨面粉生产线(其中贷款1200万元,移民补偿500万元),但该厂并未集中资金建设好这一项目,却投资1200万元新上一条页岩砖生产线,致使面粉加工项目只完成25亩征地和厂房框架建设,即中途搁浅,资金缺口达998万元,加上新上页岩砖厂处于半停产状态,企业已无力搬迁。
  (2)已搬迁企业普遍负债较高,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低下。原迁原建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无竞争力,加上补偿资金不足;搬迁建设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无法获得补充,生产经营难以正常运转。搬迁技改企业原来就是资产高负债,搬迁中又举借了大量债务(补偿资金一般只占搬迁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据调查,库区一线水位共搬迁的企业43家,其中停产、半停产10家,占23%,其建设总投资1.14亿元,约占一线已迁企业的24.4%。从库区企业整体状况来看,目前约70%以上的搬迁企业生产经营处于微利保本和亏损状态。这种状况必将影响库区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华龙石材公司兼并宜昌县太平溪镇5家搬迁企业,总资产1200万元,负债都高达890万元,负债率74.16%,目前生产难以维持。秭归县水泥厂搬迁技改后总资产为5740万元,目前负债5000万元,负债率达87.1%,其中开行贷款1200万元。1997年该厂虽然实现销售收入3900万元,利税500.88万元,但企业留利只有56万元,从1997年到2000年,每年需还开行贷款就达250万元至400万元(1997年还开行贷款150万元),自身发展已受到严重困扰。又如,秭归县屈原酒厂是葛洲坝工程淹没搬迁企业,这次搬迁计划投资878万元,移民补偿599万元,自筹159万元,缺口120万元。搬迁后欠债571万元,欠息299万元。目前由于急需流动资金350万元不能及时解决,今年200吨白酒生产计划可能落空。
  (3)过去除库区各本级银行外,又增设了为三峡和移民服务的专业银行,由于这种管理体制上的双重性,致使库区企业搬迁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落实。1997年,三峡地区金融体制改革,三峡各专业银行与原市县分行合并,国家经贸委确定的我省三峡库区新的三年企业搬迁技改规划项目至今尚未启动,特别是随着国家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对库区企业技改贷款普遍持谨慎态度,企业搬迁的配套资金来源将进一步减少,搬迁资金短缺的矛盾愈加突出。如秭归去年全县贷款余额为6.4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50%以上,特别是县工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高达80%,被上级行视为投资高风险区。可见,今后企业搬迁要争取银行支持是非常困难的。
  (四)移民搬迁取得了成绩,促进了发展,但其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存在着不安定因素,也将制约库区经济的发展。各县文教卫、公检法、党政群等单位补偿资金不足,搬迁难度大,同时由于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投入移民搬迁,必然挤占其他方面的正常投入,致使象拖欠工程款等各种债务矛盾大量存在,社会信用状况潜伏着一定程度的危机。农村移民土地承包的调整难度大、土地开发力度不够等,对农村移民的生产安置将会产生一定影响。巴东县因地质问题,不仅影响移民搬迁,更困扰着经济的发展。巴东化肥厂迁建欠拖未决,已成老大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秭归县兴秭公路复建因9座大桥设计漏项造成4600万元资金缺口,使之不能及早建成投入营运等等,这些难点问题的存在对库区经济的发展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上述情况说明,①库区的经济基础仍十分薄弱,经济运行的质量不高,效益较差,特别是工业缺乏骨干企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②如何紧紧抓住二期移民的极好机遇,坚定不移、千方百计地把经济搞上去,以发展保搬迁,是库区面临的首要任务,刻不容缓。③保持库区较高的发展速度,单靠库区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加大支持力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3267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