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理标志产品对于促进当地农业意义重大,介绍了庆阳市地理标志产品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进一步打造优质地标品牌,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发展优势产业,为推进庆阳市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标志产品;现状;品牌;策略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从新石器时代发展到如今,经过岁月的沉淀,农业的生产技術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过渡的时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农业贸易愈来愈频繁,国际合作的交流使我国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十分重视,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驱动作用,在短时期里可以提升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品牌连锁效应,给本土居民带来相应的经济报酬。
庆阳,在甘肃版图上的最东部,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在历史上一直有“陇东粮仓”的美誉。庆阳市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遥远的20万年前这一方土地就有人类先祖生活的烟火,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的农耕活动。
二、庆阳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庆阳市政府加大对各县地标产品的重视,当地质监部门把发展地理标志产品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和贴标推广应用的组织管理,一部分特色显著的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这种荣誉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庆阳经济的发展。
根据访问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最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是2016年第128号公告,批准庆阳市庆阳刺绣、正宁大葱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2016年12月28日起实施保护。根据数据统计,庆阳市目前拥有庆阳苹果、庆阳黄花菜、庆阳香包、庆阳刺绣、环县皮影、环县荞麦、正宁大葱7个标志产品,位居甘肃全省前列。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悠久农耕文化的熏陶,孕育了形态迥异的农产品,这里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有丰富的营养元素,而且在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忠实的消费群体。近几年当地政府通过政策的宏观调控和严格的监管体系,在市场上提高了品牌效应,但是在发展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庆阳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经营模式占主流,缺乏信息化
庆阳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由于庆阳处于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导致不能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在小面积的黄土塬可以机械化生产,但是在山川地带,依然靠人力去春种秋收,劳作效率十分低下,农民只能每年依靠农作物的微薄收入,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农业发展和信息化联系密切,农产品价格决定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由于农民不能及时接受到有效的外部信息,有时赚有时赔,所以农民不能盲目的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决定明年种植什么,要结合市场的需求,才能增加收入。农村的青壮年应该顺势多学习农业科技信息,科学种田,改变目前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产业链条短和农产品存在剪刀差的现象,运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对本地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购买机器设备对农产品进行包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农产品经济效益低,无品牌价值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日趋激烈,农产品由于生产周期较长,投入的成本多,所以农产品的产出率不高,如果遇到霜冻、冰雹等恶劣天气的时候,产量和历年相比起伏波动十分大,所以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庆阳地区地形地貌差异较大,导致农民的收入不均衡分布,山川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可是农户没有资金做宣传,即使一些乡镇小企业有广告宣传,对产品特色没有认真剖析,缺乏消费者的诉求点,营销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当地特色产品广告投入几乎为零,这种现象导致产品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民的收入和产品效益也不高。
(三)没有实现生态农业、品质农业
传统的生态农业是指农民种庄稼或者种果树依靠农家肥提供所需的养料,农民重视食品安全,种出来的东西必须天然无公害。但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受了经济利益的驱使,各种化学产物使用在农作物上,出现在餐桌上,农民自己吃的和流通市场的在两片不同的土地上生长,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使国民的健康受到了威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需要合理的引导。
庆阳地理标志产品中的农产品由农户自主经营,同类产品不同的种植模式,没有形成标准化生产,缺乏对农业最新科学技术的掌控,每家的农田都是按照农户的经验在运营,可以让名优产品带动其他产品的价值。
(四)当地农业发展人力资本匮乏
资本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根据现今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资本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庆阳农村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发展滞后,其实根本缺的不是钱,而是人才,放眼整个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地区,核心就是有一定的领军人物,通过资源整合取得经济发展。
庆阳农村由于远离都市的喧嚣,且生活基础设施不如城市完善,基层一线科技人才的短缺是瓶颈问题,农村投资的新型项目,需要懂得运用政策、会科学经营的人,而农村随着青壮年的进城务工,大多是儿童和老年人留守,难以满足项目的需求。人才对于区域发展很重要,人才是地区发展的助推器,人才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四、庆阳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一)摒弃传统模式,搭建新型产销对接平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模式无法满足当今的需求,新型农民应该学会科学经营,尤其在生产和销售环节。采用订单式种植,提前和收购企业拟订合同,购买农业保险。这种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产销问题,可以增加收入。
在“互联网+”的基础下,运用电商平台销售农村产品,以庆阳宁县为例,政府部门成立电商办,定村设立销售网点给予一定的资金设备支持,电商办对人员培训,这类网点一般是农户自己开通淘宝网店经营,由于农户学识有限,网店推广和宣传不到位,经营状况惨淡。针对这个问题,政府或者企业应该从根源上解决,以县或者镇为单位,让技术人员建立一个大型的电子购物平台,村民只需要简单注册登录,发布产品信息即可,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销量,而且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二)提升产品层次,提高品牌价值
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和深度加工存在着“剪刀差”现象,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村民自发组织形成的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从农产品的种植、后期的采摘全程监控,保证产品的品质。村民可以集资购买包装设备,在产品包裝上下功夫,材料环保、围绕健康养生、色调要协调、防伪须重视、二维码要出彩、加入文化因素,二维码必须含有产品的详细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可追溯源头,以优良品质和特色包装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近几年,庆阳在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上有很大进步,借助影视剧、红色革命老区、旅游节等手段大力推广本土产品,提高了一部分品牌的知名度,尤其是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经济效益高的地理标志产品,以特色产品带动区域产品,实现经济富裕。
(三)实现从“生态农场”到“健康厨房”的生态链
庆阳市有7个地理标志产品,其中庆阳苹果、庆阳黄花菜、环县荞麦和正宁大葱都是果蔬产品,当地要发展现代“生态农场”,可以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这是一种规模较小、经营种类多的农场,几乎全是原生态化的种植模式,全部肥料采用牲畜粪便和其它绿色养料给土地提供养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的肥力会越来越好,天然的种植环境种出来的食物最健康,消费者吃的更放心。
从“生态农场”到“健康厨房”必须有完善的信息追溯体系,每一片土地、每一包蔬菜都有独一无二的二维码,让我们的每一口食物都吃的健康、安全、营养、美味。
(四)发展“共享农场”,设立DIY用户体验区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我国农村有大片良田荒废,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是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共享经济模式的演变,借鉴国外农场发展的先进思路,可以用共享经济的思维开发闲置土地,在这一片片被荒弃的耕地上种植农作物,撒上一把种子,在风雨的滋润下吐露新芽,恢复往日的欣欣向荣,发展“共享农场”,采取线上和线下共同运营的模式,顾客可以认购一小片土地的使用权,指定种植自己喜爱的农作物或者自己亲自耕作。
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农场要留住顾客,周围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修葺乡村闲置的旧房子,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规划,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民宿,让此地成为一方释放心灵的净土,是幸福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李芳芳.河南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河南信阳毛尖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4).
[2]孙志国,黄莉敏,熊晚珍,等.湖北名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06).
[3]孙志国,张敏,钟学斌,等.山东国家地理标志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04).
[4]红香.山东省农产品地理标准保护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5]元新娣.关于山西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现状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2(03).
[6]周韩月,安秋阳.基于地理标志助推精准扶贫困境的改进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08).
[7]梁桥.“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创新与保护[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8(02).
[8]杨永.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发展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8(05).
[9]高伟,周云.中国地理标志使用与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农业展望,2017(11).
[10]胡桂萍,石旭平,童忠飞.赣茶类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蚕桑茶叶通讯,2017(06).
[11]范公广,孟飞.农业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新疆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8(01).
[12]夏文莉,马虎,李昊.对作好宁夏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18(01).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10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