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电视新闻的同期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信息承载的角度上看电视新闻,通过大小屏幕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有三大类:画面、声音、文字。其中画面以传递感性信息为主要功能,它的作用是以证实为主、证伪为辅:声音传递的信息,不仅是理性的,也有感性的,不仅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证实证伪兼顾:而文字传递的信息,以理性为主,比如说标题、字幕等等,主要作用是提示信息、补充说明。
  从信息量的层面看,电视新闻中,声音的信息量最大也最关键。同期声的作用是,当画面难以表达,解说词也显得苍白,这时能起到作用的就是同期声了。特殊情况下,实景拍摄的画面是可以忽略的,但同期声绝对不能缺失。
  因此,打一个不十分恰当的比方,在多数情况下,电视新闻就相当于一瓶酒,瓶子是画面,酒是声音,商标是以标题为代表的文字和符号。包装很重要,酒的品质更重要,这样才吸引人。
  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电视新闻的声音来源包括两大类,一是创作,二是采集。创作的声音包括解说、配乐、特技音效等,采集的声音包括采访现场收录的声音和收集的历史资料声音等等,也就是本文标题所圈定的同期声。
  一、电视同期声的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工作中,笔者遇到了大量同期声使用不当的情况,经过分类梳理,试图总结出一些带有共性的标准。
  (一)同期声的规范性
  笔者曾经编审过某县台的一条人物报道。这条关于教师的报道,粗看没有大的问题,但细一琢磨,中间有一处违反了职业规范。原则上,除了少数民族或年纪很大的老师以及需要讲民族语言、外语或方言的情境外,所有老师接受采访时,都必须讲普通话。而这条新闻中的年青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讲的是一口方言,除了当地人听了觉得亲切以外,其他人都会觉得别扭。这充分说明记者缺少对教育职业基本规范的了解,所以没有提醒被采访者用普通话表达。除了老师,法官、检察官、公共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等,在面对话筒时,也应该使用普通话,这是对观众、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因此,根据采访对象的职业、身份,提醒规范语言,理应成为一个记者的基本功,时时在心、处处留意。
  (二)同期声的多源性
  笔者编审过一条某地老干部来岳阳参观的报道,其中有三段从不同方面肯定岳阳发展成就的采访,如果仅就稿件结构来看,并没有瑕疵,但问题出在声音上,这三段采访都来自同一个人。虽然记者在当时匆忙的情况下完成采访已属不易,但如果能把三个采访话题分配给不同的对象,就避免了“孤证”的嫌疑,毕竟“一个人说好不是好,大家说好才是好”。
  (三)同期声的整体性
  书画展报道是电视新闻的常客,多数报道最多采访一二观众。在笔者印象中,有一条报道在同期声的整体性上做得不错。那篇报道中包涵了三段有逻辑关联、相互映衬的采访,一是书画作者对创作意图和手法的阐述,二是观众对作品的参悟,三是主办方的整体评价。每段同期声都与上下解说有机衔接,同时三段同期声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有效地传递了信息,引导了观众的思维。
  (四)同期声的佐证性
  典型报道是每个记者都要面对的类型,声音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典型的可信度。在一条关于优秀教师的新闻中,解说和这位教师的同期声都讲了如何让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那么这位教师到底是怎么讲的?学生在课堂有什么反应?笔者很好奇,家长也很好奇,可惜的是记者不好奇,整条报道看下来,没有一处与此相关的同期声。对于笔者而言,这个事实上的典型在屏幕上并没有立起来。
  (五)同期声的主次性
  有句诗写道:大珠小珠落玉盘,用在描述器乐演奏时,最贴切不过。但就电视新闻的声音运用而言,则是一大忌讳。在某一时间段里,声音可以有几种,比如解说、背景音和音乐,但起主体作用的、能清晰辨别的声音只能有一个。有解说时,必须是解说为主,同期声、音乐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占主体,但必须严格契合主题,宜短宜精、不能喧宾夺主。
  二、电视同期声的运用的技巧
  下面笔者从声音的角度浅析一篇电视新闻好作品。
  《湖南新闻联播》中《我们看见的变化一岳阳篇》,正片长达24分钟,该片在前期策划采访和后期编辑制作时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听觉元素,综合运用各种电视手段把控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做到了节奏明快、段落清晰,现场感强、冲击力大。声音多元,新闻中有省台市台县台主持人的声音,有现场主持演播室主持,有采访同期有背景声音,有解说有音乐,平均20至30秒简洁交待背景、勾连过去现在未来的解说之后,就是一段看似不经意却传情表意的“门铃式”现场同期声承上启下,或者一段鲜活精练的人物采访呼应点睛,或者一段音乐烘托升华,用不同声音佐证,用不同声线调剂,通过上述种种不同让观众感到可信、爱听、有味,全然不会产生模式化成就报道所带来的听覺麻木。这需要记者有扎实的采访功底和对新闻导向的把握。总之,对于解说之外的声音,笔者的看法是三多五能,三多是“多源化、多样性、多角度”,五能是“能证明、能破题、能出彩、能动情、能烘托”。同期声处理得好,可以通过声音塑造出空间的立体感和亲和感,使节目更具有厚度、温度和感染力。
  好的同期声有几个来源,大概是这么几个字“守、导、抓”。
  “守”就是守株待兔,针对的是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特殊事件的报道。一些领导有时会脱稿即兴发挥,其中就会闪现一些带有鲜明个人特色、语言生动的讲话,比如湖南卫视在一次省人大会议上守到了省主要领导关于三一重工的脱稿表态,不仅用到了新闻中,而且之后又围绕这一讲话做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笔者的经验是,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中,“守”是出彩的关键。
  “导”是引导。引导的目的不是做假,而是为了精练同期,主要办法是设计封闭式的问题,让采访对象语言集中:安排合适的采访场景,让被采访者在他最熟悉的情景下、以最自然的心态接受采访。
  “抓”就是捕捉。适用于暗访调查式报道、走基层报道、重大典型报道。它是之前“守”和“导”的综合升级版,要求记者在开机状态下与自然状态下的采访对象保持沟通,通过不间断地、递进式的、设问式的交谈,捕捉与报道主题相关的精彩语句。
  当然,运用好同期声还有很多规律,笔者只是做个较简单的归纳而已,从多年的实际工作来看,若能巧妙地运用上面的“三个字”就可以让电视新闻的同期声掷地有声。
  在时下,进入融媒体时代后,传统电视媒体更要借鉴新兴媒体的作法,充分考虑小屏传播的需要,在同期声的精、活、味上下功夫,让电视新闻更具传播力、感染力、公信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6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