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仁怀方言歇后语的类型及方言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歇后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诙谐而形象的熟语。文章以仁怀方言歇后语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上对其进行了分类,并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分析了仁怀方言歇后语体现的方言特征。
  【关键词】方言歇后语;类型;特征
  
  歇后语又叫藏词、缩脚语,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近似于谜面,后一部分近似于谜底。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话人往往只把前半截话说出来,后半截话省去不说,让人揣测意会它的含义,故因此得名。仁怀方言歇后语是当地俗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类,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在对仁怀方言歇后语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本文从类型和特征上对仁怀方言歇后语进行分析。
  一、仁怀方言歇后语的类型
  (一)从修辞手法看
  根据歇后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分为喻意类歇后语和谐音类歇后语。
  1.喻意歇后语
  这种歇后语的谜面部分是一个比喻,谜底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揭示谜面的含义。例如“耗子钻牛角尖——没出路”前面部分比喻走进了死胡同,走不通,后面部分“没出路”就把这个意思给解释了;“瞎子吃汤粑儿——心头有数”前面部分比喻心里明白,后面部分“心头有数”揭示了谜面的含义。这两例解释部分的意义就是字面上的意义。有的谜底部分的意义不是字面上的意义,而是它的转义。例如:“满口金牙齿——开黄腔”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说脏话”;“屠户过街——提心吊胆”字面是说屠户“手里提着心肩上吊着胆”,其实表达的是“对事情不放心,非常害怕”;“秧鸡的脚杆——拐的”字面意思是秧鸡的脚杆不直,是弯的,其真正意思是说某件事某个人是没有希望的。
  2.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的谜底部分利用了同音或音近的条件来表达意思,造成一语双关的修辞现象,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腊肉不放盐巴——有盐(言)在先”利用“盐”和“言”同音风趣地表达出“已有话说在前头,事先打了招呼”的意思;“弹花匠的女——只晓得弹(谈)”表面上说的是只知道弹棉花,实际是利用同音含蓄地表达出“只知道说,不知道做”的意思。
  (二)从内容上看
  仁怀方言歇后语是仁怀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内容也反映了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内容相当丰富。
  1.与日常生活有关
  衣食住行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内容被大量反映在歇后语中。如:米汤泡饭——亲上加亲、白糖拌苦瓜——有苦有甜、
  五更天赶场——越走越亮、电灯点火——其实不燃(然)、两口子打架——现时说起、矮子爬楼梯——步步登高、落雨不打伞——经淋(精灵)、十五块布做衣服——七拼八凑、屙尿擤鼻子——两头都捏到、摆龙门阵不点灯——说黑话、河沙坝头写字——一抹不算、背妈晒太阳——尽其心、米汤洗脸——糊脸(里)糊涂、茅厮头打架——粪(奋)斗、腊肉不放盐巴——有盐(言)在先。
  2.与农业生产有关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农业经济在我国持续了几千年,农业生产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内容在歇后语中也反映出来。如:光屁股坐田坎——夹泥(疑)、莲花白抽苔——老不收心、芭蕉栽在古树下——粗枝大叶、屋脊上的冬瓜——两边滚、六月间的桃子——拣汃的捏、口袋装茄子——叽叽咕咕、黄瓜敲磐——短蹦蹦的。
  3.与动物有关
  歇后语常常以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设喻,仁怀方言歇后语中出现的动物都是人们饲养的家禽、家畜或者在野外常见的一些野生动物。如:黄鳝爬犁头——绞铧(狡猾)、猫儿吃团鱼——找不到头、癞疙宝跩筋斗——跶(大)憨包、乌梢蛇脱壳——溜之大吉、耗子舔米汤——只够糊嘴、两个耗子打架——争颗米儿、鲤鱼下油锅——死不瞑目、叫鸡的尾巴——翘得高、鸡公屙屎——头的叫硬、沟沟头拴牛——二面捞。
  4.与传统节日节气有关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會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中华民族重视节日节气,常常会隆重庆祝,已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相关的歇后语中也会反映出这种民风民俗。如: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三伏天打抖——不寒而栗、过年娶媳妇儿——双喜临门。
  5.与宗教信仰有关
  仁怀方言歇后语可以反映出人们的宗教信仰,当地人大多信奉佛教,据仁怀县志记载,民国元年就有僧寺、尼庵167间,所以菩萨、庙、和尚等物象也出现在歇后语中。如:背菩萨洗澡——淘神、青杠木雕菩萨——硬神(承)、蚊子咬菩萨——认错人了、牵羊子过庙——没诲你、和尚打架——没得辫子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6.与谋生职业有关
  从此类歇后语中我们会了解以前当地人谋生的一些技能,不过现在有些职业已经消失,基本看不到这些走街串户的匠人们的身影了,如“骟匠、染匠”等等。如:弹花匠的女——只晓得弹(谈)、屠户过街——提心吊胆、骟匠过街——忙割(个)球、装银匠的女——斗画(话)、木匠改板子——有来有往、裁缝的额头——当针(真)、染匠的手——蓝爪(难找)。
  7.与当地人的典型人物有关
  这类歇后语是以当地人的故事发展而来,产生的时间相对较晚。如:曹村沟人些过年——一晚到亮、胡龙清开车——具体、陈波罗赶酒——十处唱歌九处在、兰家坡人些打红籽——还没有开棒。
  二、仁怀方言歇后语的方言特征
  歇后语来源于民间,是人们口头常用俗语,是珍贵的语言财富。仁怀方言在西南官话中是较有特色的一种方言,而其歇后语中保留了很多的方言特征,使得这类歇后语更加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仁怀方言歇后语的方言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
  (一)语音上的方言特征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仁怀方言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体现在语音上,当地的歇后语中也体现了浓浓的乡音。如:染匠的手——蓝爪(难找)、矮子过河——淹(安)了心、青杠木雕菩萨——硬神(承)、三月间的菜苔——不嫩(论)、盐巴包汤粑儿——咸(寒)心。仁怀方言没有“n”,都发为“l”,“蓝”和“难”都读作“lan”;没有“zh、ch、sh”,读作“z、c、s”,“爪”和“找”都读成“zao”;所以“蓝爪”和“难找”同音。在仁怀方言中,有把部分普通话中“ian”自成音节的字,发成[ε]的现象,比如“淹”“阉”都是[ε],和“安”同音。普通话中,“承”的声母是“ch”,仁怀方言中没有翘舌音,全部发作相应的平舌音,普通话中一些声母为“ch”的字,仁怀话读成“s”,如“承、辰、晨、乘”,因此“承”和“神”,在仁怀话中同音了,都是“sen”。普通话中,一部分韵母为“ian”的字,仁怀话中韵母为“an”,而且声母由“x”变成了“h”,由“j”变成了“g”,如“咸、衔”读作“han”,“房间”的“间”读作“gan”,所以在“盐巴包汤粑儿——咸(寒)心”中“咸”和“寒”同音。在普通话中“d、t、l”不和“en”相拼,仁怀话中却可以,如“顿、炖、蹲、敦、盾”都是“den”,“吞、囤”都是“ten”,“论、伦、轮”都是“len”,普通话中,“z、c、s”一般不和“en”拼(除“森、岑、怎”极少数字外),但仁怀话中情况却不同,“尊、遵、樽”都读“zen”,“孙、损、笋”都读“sen”,“村、存、寸”都读“cen”,所以在“三月间的菜苔——不嫩(论)”中“嫩”和“论”同音,都读作“len”。不懂仁怀方言的不知道这些字同音的玄机,而本地人却一听就能明白。   (二)词汇上的方言特征
  仁怀方言歇后语中含有丰富的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不作解释外地人很难听懂。如:叫鸡的尾巴——翘得高、鬼冬哥儿仰起飞——抓天无路、啄木哥儿修房子——斗嘴劲、癞疙宝跩筋斗——跶(大)憨包、薄刀打豆腐——二面讨光生、癞子脑壳上的虱子——明摆着、蚂蚂颠儿吃屁股——自卷(捐)。在当地方言中,叫鸡即蝈蝈;鬼冬哥儿即猫头鹰;啄木哥儿就是啄木鸟;癞疙宝即癞蛤蟆;薄刀就是菜刀;脑壳就是脑袋;蚂蚂颠儿就是蜻蜓。这些都是一些有特色的方言名词。有些动词也有特色,如“牵羊子过庙——没诲你、癞疙宝向火——走拢就衬起”,“诲”是答应、许诺的意思;“向火”是烤火的意思。“六月间的桃子——拣汃的捏、耗子咬玻璃——咂镜(扎劲)”中“汃、扎劲”是两个方言形容词,“汃”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软”,“扎劲”意思是“能干、厉害”。在“裤儿头起火——裆燃(当然)、锅头煮娃儿——熟人、眉毛高点放火炮儿——现眼现爆(报)中,“头”是一个方位名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里”,“高点”也表方位,是普通话中“上、上面”之意。
  这些歇后语中的方言词使歇后语更加显得俏皮、幽默、诙谐。
  (三)语法上的方言特征
  歇后語中的一些语法现象也体现出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如“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猫儿抓糍粑——脱不倒爪爪、干谷草编搭搭儿——硬硬肘肘”中的“圈圈、爪爪、搭搭儿”是方言中很有特色的重叠式名词。重叠的名词在普通话中很少,主要是一些表称谓的名词,如“妈妈、姐姐、宝宝”以及极少数的事物名词,如“星星”等。仁怀方言中,重叠式的能产性非常高,这种形式的名词大量存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语素都可以重叠构成名词,如“爪爪、桌桌、板板”是名素的重叠;“搭搭儿、圈圈、盖盖”是动素重叠;“偏偏、圆圆、尖尖”是形素重叠,“块块、丝丝、节节”是量素重叠而来。“瓦庙子人些漤尿——一个认点、曹村沟人些过年——一晚到亮、兰家坡人些打红籽——还没有开棒”中的“些”是一个助词,表示复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们”。不过,跟普通话中的“们”不同的是,“们”只能用于指人的有生名词或人称代词之后,而仁怀方言中“些”还可以用于无生名词、抽象名词后面。如“猪儿些、板凳些、毛病些、想法些”。在普通话中,修饰性成分都在被修饰成分之前,如“公鸡、课桌、手表”中,修饰性语素“公、课、手”在中心语素“鸡、桌、表”之前。仁怀方言的词语中,有修饰性成分在后面的情况,如“鸡公屙屎——头的叫硬”中的“鸡公”,修饰性成分“公”在中心语素“鸡”后面。“母鸡”在仁怀方言说成“鸡母”。这是很有特色的一种语法现象。
  歇后语是一种方言文化,反映了方言区人民的社会生活,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方言中最精彩、最具活力的一类。仁怀方言歇后语是当地人风俗、衣食住行、年俗节令等各个方面的体现,是仁怀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对它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了解本地方言,对保护方言、传承方言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穆升凡.仁怀方言[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2]温端政.歇后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贵州省仁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仁怀县志[Z].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2).
  [4]范炎培.常州方言歇后语初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9(1).
  [5]耿英春.河湟歇后语的类型和方言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3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69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