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如今,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势态。与此同时,科技技术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两个方面能够互相发挥作用。当企业处在经营过程中,通过知识与信息共同作用,产生的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模式,就叫作知识经济。所以,企业的管理观念必须时刻围绕日新月异的社会形态进行内容和手段的更新,进一步保证企业的管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状态,把企业发展的重点核心转移到发展知识经济的领域中,使企业能够以最高效的手段完成管理目标。针对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展开详细的讨论,以期为今的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9-0001-02
  引言
  本文以国家安全生产太原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为例,对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展开详细的讨论。该中心主要的职能作用,是对煤机产品安标进行检验。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太原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将自身的经济管理观念不断更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将传统的知识管理中存在的弊端逐一改進,使企业管理的整体质量逐步提升,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实现。
  一、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生产观念的挑战
  针对太原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对企业管理观念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将过去传统管理观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摒弃,将适应新型社会环境的管理理念进行设计、整理,得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观念。在企业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够知道,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对自身的管理观念进行检验、反省,才能不断创新出新的管理观念。新的管理观念必须将企业传统的管理观念在范围上扩张,还必须将企业传统的思维模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转变。这样虽然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同时,逐渐增加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不仅对企业在思想上带来巨大的压力,在经济方面也会带来巨大的困难,但这些问题都是企业进行质变的必经之路,如同化茧成蝶的过程,虽然艰辛,但结果却是美丽的。过去,我国的社会形态主要以工业经济类型为主,工业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将资本、劳动力、资源牢牢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相比于知识经济型的社会而言,严重缺少对知识的重视。现如今,我国的社会形态已经逐渐从传统工业经济型转变成为创新的知识经济型。新形式的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和重视力度逐渐提高,相比较于传统工业经济中资本、劳动力、资源的组合需求,逐渐降低且已经逐渐呈现出取而代之的发展势态。
  (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一种被大部分企业普遍使用的管理模式,被称之为泰罗制,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美国以及西欧国家流行,其基本内容和原则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所谓标准操作方法,严格地挑选和训练工人,按照劳动特点提出对工人的要求,定出生产规程及劳动定额,实行差别工资制,不同标准使用不同工资率,达到标准者进行奖励,未达到标准者实施惩罚,实行职能式管理,建立职能工长制,按科学管理原理指挥生产,实行倒补原则,将权力尽可能分散到基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分工合作。针对这种管理方式而言,会使企业员工承担的工作任务增加,个人创造能力被严重压制,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倍增。企业的员工如果长久地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员工主动工作的自觉性会逐渐消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高效性也会被磨平,对企业的发展会造成严重的掣肘。如果坐视这种错误百出的管理模式不管,不加以改正,企业长久发展的经营目标和管理目的将无法实现。针对于此,太原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吸取其他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并且意识到,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下,知识时代已经来临,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高,人类将会逐渐成为社会的核心管理主体。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中,人类具有的创造才华、个体行为、个体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提高。所以,针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而言,新形式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的管理目标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管理模式中以物为主的形式,转变成新型管理模式中为以人为主的形式,将人员个体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并根据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衍生出一个新的管理名词,即“柔性管理”。针对这种管理模式而言,经过大批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研究,太原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在运用新型管理模式时,将怎样才能使企业管理人员自身具有的创造能力和对工作的积极心态发挥到极致,将这个具有巨大财富的宝藏进行充分挖掘,并作为主要管理的重点,进一步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观念创新的内容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知识价值观念的不断创新
  现如今,我们所说的知识价值,主要指的是具体的某一个产品中,或者某一项具体服务中所具有的知识含量,是一个抽象化的存在。也就是说,将知识水平通过一些行为手段进行提升,对应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知识感受和体验也会随之增加,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价值也会提升。因此,在现如今的知识型社会中,企业应该加大研究、创新对知识价值的提升措施,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总体经济的增长。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现今社会,人们在物质层面已经得到满足,并逐渐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知识增长的层面。人们深知,知识领域水平提高,能够使企业的发展得到有力的支持。针对于此,我国的企业已经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条件。大量的专家学者预言,相较于社会经济被工业革命造成的影响而言,知识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影响将更加明显。现如今,太原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在知识经济的氛围中,已经逐渐将企业的管理重点转移到对知识的管理中,对已经无法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机械、原材料、设备的管理力度逐渐降低,对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知识需求逐渐提高。针对知识对企业的作用而言,将知识和技术充分结合起来,通过人类具有的无穷的智慧,能够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不仅是知识具有的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知识具有的最高效、最简洁的呈现模式。针对一个将长久发展作为目标的企业而言,只有将知识具有的能量完全了解并合理利用,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的价值能被充分挖掘出来,顺利完成企业规划的目标。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观念的不断创新
  针对我国现如今的基本国情而言,知识型社会物质资源发挥的作用,远不及人力资源发挥的作用,并且在今后的发展中,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知识具有的作用,现如今最明显的就是,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科学技术。也就是说,加大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创新。与此同时,对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而言,创新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作为创造世界的核心主导,还肩负着承载、传承知识的重任。因此,在新型的知识型社会中,人将作为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而存在其中。对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进行了有效的证明,在人力资本上不断加大投入是企业快速发展以及成长的有效手段。从企业振兴的根本来讲,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当前的当务之急,以便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依托以及资源支撑。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绿色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人们的价值观、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而出现了重视环保、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等一系列的新时尚理念。对于知识经济来讲,它以最先进的理念来为人们服务,将当前最为炽热的话题纳入自己的产业领域。就目前来看,符合国际的环保产业以及绿色产品将是各大企业的竞争的主要内容,并逐渐成为国际市场在营销上的重点。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看作最有希望的“输出产业”,并给予相应的扶持以及保护。为了跟得上时代发展,绿色管理思想已经开始在广泛实施,各大企业都在不断地向社会高举绿色旗帜。那么,如果还有个别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还在不断危害环境,必将被社会淘汰。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知道,企业的管理观念必须时刻围绕日新月异的社会形态,进行内容和手段的更新,进一步保证企业的管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状态,把企业发展的重点核心,转移到发展知识经济的领域中,使企业能够以最高效的手段完成企业的管理目标。在现如今的知识型社会中,企业应该加大研究、创新对知识价值的提升措施,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总体经济的增长。针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而言,新形式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的管理目标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管理模式中以物为主的形式,转变成新型管理模式中为以人为主的形式,将人员个体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使企業管理的整体质量逐步提升,将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加,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毛坤辉,付江媛.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J].现代营销,2017,(8):29-33.
  [2]  黄炳文,隋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11):59-62.
  [3]  赵晶晶,徐广文,刘金东.会计学专业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第五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7,(6):55-60.
  [4]  张新宇,杨小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9):111-115.
  [5]  吴文权.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与创新[J].当代经济,2016,(17):40-41.
  [6]  冯才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模式的演变路径与创新[J].对外经贸,2015,(8):121-123.
  [责任编辑 吴高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79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