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科技发展背景下一种重要的农业耕作模式,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促进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内涵及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发展策略,以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业发展;促进作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利用秸秆还田,少用农药、对农田实行少耕、免耕的一种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减少土壤耕作次数的基础上有利于土壤保水、保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其是一项将农业种植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耕技术,具有社会、生态及经济等多重效益。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保护性耕作内涵
  1.1概念
  保护性耕作,主要是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将大量秸秆覆盖在田间,通过减少耕作次数,减少农药使用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防止土壤的水蚀和风蚀,有利于保护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
  1.2内容
  保护性耕作主要是将农作物秸秆在秋季收获后通过无害处理后覆盖在田间,尽量减少机械田间工作的程序,通过合理轮作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保护性耕作的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风蚀和水蚀对土壤的影响,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免耕是除播种外不进行任何田间耕作操作,少耕是包括播种、田间深松的耕作方式,目的是提高土壤的疏松程度,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情况下提高雨水的渗透率,以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秸秆还田可以在秸秆自然腐烂后以土壤作肥料的同时,秸秆覆盖在土壤上有助于农作物根茬固土,在保证土壤墒情的基础上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天然雨水的利用效率。
  1.3作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场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是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生产需求创造出的一种生产模式。保护性耕作也是机械化担任生产任务向担任环保任务的转折。保护性耕作的重点是通过减少机械化操作实现对耕地的保护,可以有效减少土壤的风蚀和水蚀现象,秸秆还田腐烂后可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和保墒蓄肥能力,同时能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保护性耕作可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地膜等有害物质,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一是促进“三农”服务。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有效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产,是“三农”服务的重要措施。相关调查显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达7%左右,免耕播种、除草、收获等工序的实施不需要翻耕、镇压等环节,降低成本可达20%左右。
  二是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地块为小面积生产操作,个别农户操作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土壤“荒、硬”等板结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深松通过对土壤的深层次整理可解决板结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土壤的抗灾害能力,有利于提升土壤蓄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三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保护性耕作提倡使用有机肥或配方肥,可以减少肥料对土壤及环境的污染。保护性耕作控制秸秆焚烧,可以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秸秆还田通过与土壤结合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保护性耕作推广措施
  2.1加强保护性耕作体系的构建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由四个技术环节组成的,免耕、深松、覆盖和防虫除草。在保护性耕作实施过程中,不同季节的作物,上茬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下一茬作物的保护性耕作实施情况。所以,在技术实施过程中要构建实施体系,使技术按照严格作业标准进行实施,以保证每茬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投入
  为了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要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资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各区域管理部门要根据管理实际情况为保护性耕作资金列明细,并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支持,建立以国家和财政为主导,农民自筹为辅助的投资机制,通过优惠政策调动农机服务部门和农业生产大户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增加投资规模。
  2.3多举措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为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机械作业质量,要坚持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以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相关部门要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工作,提高有关部门与农民的重视,以有利于保护性耕作技术顺利推广。
  3结语
  进一步做好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一是加强保护性耕作体系的构建;二是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投入;三是通过多举措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稳产丰产技术研究[C】中国保护性耕作论坛,北京,2008 【2】陈君达,王兴文,李洪文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与免耕播种技术【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3,13(01):27-33 【3】吴潮洋,郭勇,李淑霞,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可持续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4 (04):32 - 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89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