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光伏补贴对光伏产业结构及技术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光伏行业作为国家能源体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和补贴的支持下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本文研究了2009—2019年国家光伏补贴及政策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及技术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显著加快了光伏技术的发展,合理的补贴退坡机制将有利于光伏产业的健康化发展。
  【关键词】政府补贴;产业经济;光伏技术
  近年来,随着煤和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不断消耗,环境的破坏和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光伏发电作为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能源发展、能源结构的改善以及提高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发展的初期,技术和成本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不具备经济性。因此,合理的政策和补贴是引导产业发展,提效降本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光伏产业和技术在过去十多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与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补贴和政策支持密切相关。
  一、光伏政策及补贴的变化
  光伏政策发展主要分为示范项目、核准电价、特许招标和标杆电价,领跑者计划,竞价上网几个阶段。
  在光伏产业发展的萌芽阶段,主要以政府主导的示范项目和核准电价为主。早期的示范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目的是解决偏远贫困地区用电难问题,包括西藏的阿里光电技术,中国光明工程等。而核准电价制度审批流程复杂,需能源局审批,因此尽管有一定的光伏补贴,但是光伏产业仍然发展较慢。
  2009年初,我国开始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及光伏电站特许招标,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大幕由此揭开。纳入金太阳工程的项目由政府在光伏项目投资初期给与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按照光伏系统建设总投资的50%进行补助,偏远地区为70%。光伏特许招标,是对合理的光伏并网电价的探索,国家分别在2009—2010年进行了两批光伏特许权电站的招标,涉及8省区的13个项目,最终上网价格在0.82~1.19元/kwh之间。
  2011,经过了两批特许权电站招标后,我国出台了第一个光伏地面电站的标杆电价政策,上网价格定在1.15元/kwh。由于国内光照条件分布不均匀,根据太阳辐照度和度电成本将全国分为了三类太阳能资源区,形成了梯度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2014年,光伏一类、二类、三类资源区的上网标杆电价分别为0.9、0.95、1元/W,分布式光伏电价补贴为0.42元/W。
  2015年,光伏标杆电价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期间标杆电价补贴一直未变,随着光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光伏制造成本已经显著降低,大批资金涌入光伏行业,行业内产品参差不齐,多数企业为追求利润而忽略了对光伏技术的研究,出现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为加速光伏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国务院提出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此后,光伏技术持续升级,光伏补贴逐年减少,降低幅度不断增大,间隔时间也不断变短,2016年光伏上网标杆电价分别为0.8、0.88、0.98元/w,2017年光伏上网标杆电价分别为0.65、0.75、0.85元/w,2018年光伏补贴降低了两次,每次降幅都在0.05元/w,到2019年标杆电价降低为0.4、0.45、055元/W。分布式补贴降低到0.18元/W。短短五年时间,光伏标杆价格和户用补贴几乎降了一半。
  2019年,为应对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弃光限电、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补贴缺口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规定新增光伏电站以竞价上网的方式进行,不超过当地脱硫煤电价的部分由电网直接结算,超过的当地脱硫煤电价的部分由国家相关基金予以补贴。
  光伏补贴政策发展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高到低,从鼓励产业规模化发展到鼓励优质企业和先进技术发展的阶段。光伏项目经历了从定规模,拿指标到市场竞争性配置,竞价上网的阶段。未来,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光伏产业将会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提质降本增效的步伐,以求尽快实现全面平价上网。在国家越来越积极的政策推动下及多重保障措施下,平价上网将成为行业发展大勢所趋。
  二、光伏政策补贴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光伏产业属于技术壁垒高,人员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光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国内外政策环境,光伏技术竞争力,装备制造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无补贴”阶段,以中游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为主,成为全球光伏工厂
  光伏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晶体硅原料、硅棒、硅碇及硅片的制造;中游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下游光伏系统及应用三个部分。光伏发展的早期,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光伏产业处于全球光伏产业链上的依附发展性格局。由于光伏产业的上游硅料的制备主要使用德国西门子法,技术壁垒高,且彼时我国对下游光伏电站系统的建设的补贴政策机制还未形成,而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已经形成了完成的光伏上网补贴政策,对光伏产品需求量的直线上升。中国由于人口密集,劳动力价格低,因此成为光伏中游电池和组件制造的世界工厂,我国的光伏产业处于上游产品依赖进口,下游产品依靠出口的“两头在外”的格局,因此产业稳定性差,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和下游市场需求波动影响大。
  (二)“标杆电价”阶段,形成光伏均衡发展的全产业链
  2011年起美国和欧盟相继对我国光伏产业实施“双反政策”,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由于我国光伏电池和组件的应用主要是依赖于出口,因此双反政策导致下游市场急剧下降,许多光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中国的光伏企业进入寒冬期。在光伏发电制造业严峻形势的“倒逼”之下,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光伏固定标杆上网电价政策,鼓励国内光伏下游应用市场的发展,扩大光伏产品内需,光伏发电制造市场开始由国外转向国内。同时,随着国内企业上游硅料、铸锭、拉棒技术的进步,上游原材料的控制权也逐渐转移到国内。此时,我国已经逐渐改变了光伏上下游“两头在外”的格局,形成了均衡发展的全产业链。   (三)竞价、平价上网阶段,光伏产业全面市场化发展
  随着光伏技术的进步和装机规模的增加,光伏系統的成本也
  随之不断下降,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光伏市场的累计装机容量为174.63GW,2018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44.66GW,排名世界第一。同时,国家最光伏政策鼓励光伏竞价和平价上网,2019年光伏发电国家补贴竞价项目总规模22.79GW,占新增装机的一半以上,这表明未来光伏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市场竞争,补贴力度将进一步降低,光伏产业将逐渐走向平价上网,开启全面市场化的发展。
  三、光伏政策补贴的变化光伏技术的影响
  (一)“无补贴”阶段,主要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
  2000年,面对欧洲国家巨大的光伏下游市场,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制造业快速发展,但其技术核心及装备制造仍然掌握在德国等欧美国家的手中。2007—2011年,在欧美双反之前,光伏上游多晶硅的生产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环节,我国太阳能级高纯度多晶硅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而处于中游的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的关键设备也需要以高额的成本从德国的欧美国家进口。
  (二)“标杆电价”阶段,逐渐掌握上游晶硅制造技术,国产关键装备开始出现
  2011年“双反”以后,随着国家政策对国内光伏市场的鼓励,内需加大,各主流厂家开始加强光伏技术的研发投资,不断优化工艺技术水平,逐渐开始掌握上游硅料制造技术,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能耗和还原电耗不断下降,同时制造成本快速下降,部分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已达全球领先水平,已经完全摆脱了对国外进口原料的依赖。此外,在光伏电池的制造装备上面,也逐渐摆脱国外设备厂商的垄断,一大批国产装备开始取代进口制造设备。
  (三)竞价、平价上网阶段,国内光伏制造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光伏“领跑者”计划实施以来,极大的提高了光伏企业对于光伏电池组件技术研究的积极性,我国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技术不断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以0.3~0.4%/年的速度快速提高。电池技术也从传统的铝背场技术提升为高效PERC,HIT,双玻双面等技术。未来,随着研发投入的进一步加大,柔性钙钛矿电池等技术也将会逐步走向产业化。
  总的来说,我国光伏补贴政策的演变和光伏产业及光伏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了一种基本的政策路径。即补贴从无到有,从高到低的缓慢退坡机制。初期阶段,通过高额补贴,信贷优惠等政策引导光伏产业快速发展,通过产业规模的扩张促进光伏制造技术和成本的快速下降,随后逐年降低光伏补贴金额,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最终回归到全面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上来,以完成最终取代化石能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耿亚新,周新生.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理论及发展路径[J].中国软科学,2010(4):19-28.
  [2]伍健,田志龙,龙晓枫,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8,36(1):158-166.
  [3]张东.光伏产业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J].轻工科技,2018(3):41-42.
  [4]宋凌云,王贤彬.政府补贴与产业结构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13(4):94-106.
  作者简介:
  余静文(1991-),女,汉族,湖北钟祥人,硕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经济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1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