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邓彦 骆卓为 钟明秀
【摘要】 新时代高校审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离不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完整、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文章以内部审计过程为核心,围绕高校内部审计基础环境、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对象、内部审计结果及审计结果运用和外部监督六大要素,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结合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实践和研究发现的问题,确立高校内部审计基础环境、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三大体系关键控制点,以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改进、审计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一、引言
2018年召开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指出今后开展审计工作时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监督以加强审计监督合力。高校作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其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全面履行新时代审计监督的职责和使命意义重大。同时内部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已经修订或正在修订,对内部审计定义及职责范围、内部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等有了新的规定,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也应随之调整完善。
但现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没有形成比较全面的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有文献多关注企业单位,研究内容多为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相关建议、内部控制体系关键点等,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架的研究匮乏。因此,有必要根据高校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内部审计实践,研究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教育系统内部管理、履行新时代审计监督的使命。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概念及特点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结合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与2018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本文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为保证其审计质量符合高校内部审计相关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
与企业相比,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高校内部审计更多强调服务导向,这来源于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创新四大功能;二是高校内部审计对象具有事业单位特色,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特征由其单位性质决定,高校经费来源多元、支出管理复杂、结算支付形式多样且资产具有国有化性质;三是高校内部审计重视预算、决算管理,高校预算强调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准则且要求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四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相对企业而言地位较高、独立性较强。基于此,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做法,需要构建专属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为了对高校内部审计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控制,本文基于高校内部审计环境、过程及外部监督建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一)高校内部审计基础环境
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制度环境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机制、职责范围、权限以及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只有健全完善的领导机制才能指导内部审计工作良好运转,明确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权限是审计小组正确履行职权的基础,而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真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保障。内部审计的技术环境包括运用的技术方法以及审计信息化,除了传统的纸质审计证据收集方法,还应关注创新审计方法,如计算机审计软件、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等,审计信息化是提升审计效率、改善审计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
(二)高校内部审计过程
1.高校内部审计目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明确其审计目标,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才能制定审计计划、避免盲目的审计活动。新时代内部审计目标应反映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关注内部控制领域和风险管理领域,围绕监督职能、评价职能和建议职能的实现,以高校自身特点、发展状况及风险状况为依据,兼具指导性与可行性,发挥高校特色,指导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运行、不断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2.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审计机构领导人员、因工作需要聘请的特约审计人员和兼职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是审计监督作用得到能动发挥的主体,更是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根本。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人员录用、后续培训、追责制度及奖惩措施四方面。内部审計质量控制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就要从审计人员录用标准抓起,并定期组织相关继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此外要落实问责制度,预防失职失责行为发生并在失责行为发生后及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奖惩分明才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内部审计制度长足健康发展。
3.高校内部审计对象。高校内部审计对象包括高校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具体来说,主要是财政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预决算、专项教育资金、建设工程管理、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对内部审计对象的质量控制可以分为项目质量控制和非项目质量控制,前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自审项目质量控制和外包项目质量控制,后者主要是经济活动过程、高校内部控制状况、风险管理水平等未明确划分至某项审计项目的被审计事项。建立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就要响应新时代的要求,将质量控制对象扩展至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领域,做到审计全覆盖,实现全面、系统控制最终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目标。
4.高校内部审计结果。高校内部审计结果是高校财务收支状况、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水平的直观展现,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评价、判断的直接依据,还可以作为外部监督的对象,是内部审计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内部审计结果包括贯穿审计过程的审计发现、审计期末形成的审计报告以及出具的审计建议书。审计发现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通过专业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巧对审计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专业判断、推断而得出的结论,审计人员不仅是在审计结论阶段提出审计发现,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也要及时进行审计发现。内部审计报告需要详尽、规范,对内部审计对象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等出具调查结论,发表调查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的审计建议书,要确保建议书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建议职能。 5.高校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得出内部审计结果后还要积极运用审计结果,对内部审计报告和审计建议书上的内容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对提出的建议进行有效处理、落实到位。同时把审计结果与其他内部监督力量共享、共用,共同落实问题整改问责机制,并对整改结果进行后续审计,持续监督,避免内部审计“走过场,走流程”。此外,《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指出应把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审计结果运用的質量控制,对于真正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意义重大,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校内部审计外部监督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离不开完善的监管机制,不仅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加强自身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内部审计机构之外的其他单位、组织也需要参与其中。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之外的其他部门在受到内审机构监督的同时也对其有监督作用。内审机构的上级部门,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上级审计机关,对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更是具有直接指导、监督职责。此外,来自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的评价、监督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积极履行审计职责,集思广益,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外部监督质量控制主要是关注外部监管机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管机构提出意见、建议的重视程度以及落实情况,保证监管机制正常、有效运行。
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关键控制点
高校和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以及现有文献研究均表明,审计基础环境、审计人员、审计结果及审计结果运用是内部审计体制存在问题较多的地方,且对整个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影响重大,应作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控制点。
(一)审计基础环境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环境可能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虽然《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提出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不少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与纪委、监察机构合署办公,或者隶属于财务部门,这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且可能有损审计队伍的专业性,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必须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自主性。高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确保独立、客观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建议职能。
技术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审计方法的低效和审计信息化程度低。目前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仍以纸质资料为基础采用传统人工搜集方法,工作效率不高,且以账目为基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审计抽样技术运用主观性强,多凭个人判断和经验;信息化程度低,对计算机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这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与审计质量提升,且审计内容覆盖面狭窄,不能满足全面审计的需要;审计技术运用主观性强会导致内部审计质量不稳定;信息化程度低妨碍了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也不利于新时代审计工作的发展。因此,必须推进高校内部审计方法、流程标准化、规范化,通过编制高校内部审计操作手册、制定标准化抽样方法等方式明确审计过程,减少因审计机构人员变动带来的审计质量波动;将风险管理导向体现在高校制定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中,尤其是审计范围确定、审计计划编制过程,做到审计全覆盖;此外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审计信息化,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畅通数据共享渠道,将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为主转向事中监督甚至事前预警,以信息化推动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事业新发展。
(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
高校现有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存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缺乏既懂财务、审计等传统审计知识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履行自身职责;后续培训教育不足,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应对新情况,不能有效利用内部审计新技术、新工具,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缺乏先进经验交流,重复劳动;此外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定位多局限于监督者、评价者,重点关注发现问题,而忽视了建议职能。这些问题会影响审计信息化进程;专业知识不足可能损害内部审计质量;缺乏对建议职能的认识可能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只关注提出问题,而对提出审计建议随便应付,不能给出针对性、可行性强的建议,不利于审计问题的整改。
因此,需要推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从招聘录用抓起,提高审计队伍专业胜任能力;强化职业道德、法律责任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综合素质;重视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以问题为导向,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等专业培训,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内部审计队伍之间以及与外部审计机构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质量;加强对内部审计建议职能的宣传,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积极主动为被审计单位出谋划策的意识,全面实现高校内部审计职能,推动完善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助力高校健康发展。
(三)高校内部审计结果运用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内部审计报告书和建议书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建议没有切实得到落实;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责任追究没有落实或责任划分不清无法落实;整改制度没有落实,“重审计、轻整改”现象突出;缺乏对本校内部审计结果的推广应用,同时对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利用率低。这可能影响内部审计机构职能的发挥,造成内部审计资源浪费,打击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审计发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造成屡审屡犯的现象。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就审计报告和审计建议书充分讨论,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并加强后续审计,确保相关问题、建议得到处理、落实;对内部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还应该积极主动分析,推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将内部审计结果与问题整改情况与干部考核、任免、奖惩挂钩,强制推动被审计单位认真对待审计结果,确保审计问题发现整改机制落到实处。
五、结论
新时代我国高校的地位继续提高,同时承担着更神圣的使命、更重大的责任,另一方面新时代审计地位显著提升,教育系统审计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系统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内部审计基础环境、内部审计过程及外部监督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三大组成部分,高校应抓住内部审计基础环境、内部审计人员及内部审计结果运用这三个关键控制点,切实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全面履行高校内部审计职责,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时代审计事业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 1 ] 孙宝厚.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8,(04).
[ 2 ] 陈丽娜.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重构[J].中国内部审计,2014,(07).
[ 3 ] 张丽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03).
[ 4 ] 饶庆林,谭文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J].财会通讯,201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84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