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西琉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晶

  摘要:研究山西琉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借助山西文化旅游转型的发展契机,设计开发琉璃衍生品,提升社会参与度,增强地方文化自信。运用高科技方法对琉璃构件进行数字化保护及复原,为今后可持续发展留下宝贵资料:在开发设计过程中与地方高等院校充分合作,建立校企联动,共同发展的健康思路。本文旨在引导山西琉璃升级传统工艺,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真正使山西琉璃艺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山西琉璃艺术;可持续发展;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4-0141-02
  1 山西琉璃艺术概述
  汉代时山西地区就出现了低温铅釉陶,即所谓的山西琉璃。到了北朝時期十分盛行,其使用范围突破了日用器皿和随葬品的范畴,开始运用于建筑屋顶装饰。山西琉璃自汉代起,历经1500年左右的发展,在明代时期达到鼎盛。明代遗存的建筑琉璃精品遍布大同、太原、介休、清徐、榆次、长治、运城、汾阳、临汾等地。山西建筑琉璃遗存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其文化特征、艺术特征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均较为明显。诸多古代等级较高的寺庙建筑顶部的琉璃构件造型都十分精美、纹饰丰富、流光溢彩,极富时代特征,与建筑相得益彰。山西琉璃造型复杂,符合各个朝代的艺术特征,就花卉、动物、植物的形象而言,元代琉璃线条粗壮,造型浑厚,起伏明显;明代开始线条纤细,整体造型偏清瘦且精致,起伏层次变化多样;清代琉璃线条繁缛复杂,造型趋于写实,起伏变化复杂多样,人物造型骨骼结构明显,细节较前两代琉璃更为精巧。
  2 山西琉璃艺术的现状
  2.1相关理论研究较少
  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查阅近十年文献与论文资料,针对山西琉璃艺术的理论研究较少,理论基础校为薄弱,且图片资料不全面,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文章更少。由于琉璃的发展缺乏理论研究,无法科学的引导山西琉璃未来的发展走向。琉璃图片、影像资料的不完整,也会导致未来修复或研究缺少客观、精确的参考资料。
  2.2未得到较好的保护
  在多处古建修复过程中发现,传统琉璃历经朝代更迭,没有得到较好保护。建筑上琉璃与建筑本身年代不符,或被后人粗制滥造修复完善,或被张冠李戴随意更换,很多琉璃传承人保留下来的模具已不复当年精美,手艺也不及前人精湛。山西琉璃本身既有实用功能,又饱含审美价值,且每件琉璃构件背后都有一段神话故事,但由于均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甚至当地百姓都知之甚少。
  2.3缺少山西琉璃艺术传承人
  山西琉璃传承人数量少,缺乏传承与创新的活力。目前致力于该项目研究的年轻人较少,无论是何种级别的琉璃传承人都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现有的山西琉璃传承人技术良莠不齐,大多无法顺利融入现代经济产业,山西琉璃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有限,且大部分传承人缺乏创新意识,还停留在为古建修复琉璃瓦、狮子等建筑构件中,无法与时代接轨。
  3 山西琉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
  3.1.1建立数据库
  山西琉璃的资料较少,近些年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研究与记录,能够完整的记录历史遗存,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从艺术与理论研究角度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影响力。柴泽俊先生所著《山西琉璃》一书,是目前较为全面的书籍,但受技术手段局限,其图片资料都过于平面化。而数字化信息便于分析艺术特征,为衍生品设计提供创作素材。目前山西琉璃资料稀少,数字化程度低,若能将琉璃艺术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其现有状况进行全方位记录,对缺损部分进行数字化复原,就能为今后的艺术研究保留完整资料。
  建立更为全面的山西琉璃数据库,可以更精准、立体的展现琉璃厚度、尺寸等信息,甚至运用动态的视觉效果呈现琉璃立体形象。由于琉璃传承人手中保留下来的模具随着时代更迭,已日渐粗糙,无法精准的烧制当年的琉璃构件,所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山西琉璃现状与生产工艺等进行数字化保留是十分必要的。山西琉璃数字图库的建设可以是琉璃整体造型的建设,也可以是局部拆开纹饰的建设,其关注点较多,分析必须准确,对研究者而言,既是素材整理的过程,也是信息梳理分析的过程。
  3.1.2打造个性化工艺品
  3D扫描仪与打印的技术大大拓宽了琉璃产品保留的能力,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琉璃传承人在制作磨具、烧造琉璃的过程中程序繁琐复杂,占地面积大,对设施、原材料均有严格要求,技术含量高,不利于个性化工艺品的生产,而3D打印技术可满足这种需求。三维扫描仪利于立体形象的保留,为模具的精准制作提供帮助。在获取形象的过程中,既可以采用相机拍照保留二维影像,也可以采用扫描仪获取三维立体模型,保留完整其形象,与相关企业、机构共同进行研究。如将高大的琉璃鸱吻打印成缩小比例的模型、台面摆件、手机挂件、食物(巧克力、蛋糕、饼干、糖果等),既可以打造地方品牌的特色,又可以让景点周边居民体会到地方文化的魅力,进而产生自豪感。
  3.1.3宣传琉璃艺术文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旅游纪念品既能实际触碰,又可虚拟体验,例如:明信片、纪念卡、旅游纪念品或门票上都有可扫描的二维码,成年观众可以通过二维码全方位、立体式的感受某一琉璃构件的艺术特征,而少年儿童可以扫描二维码听取或观看每件琉璃背后的神话故事、历史知识等。近年来国产动画的兴起,传统经典故事也开始受到大众喜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形象为原型的故事、影片也越来越多,山西琉璃中所包含的神话故事与文化寓意,深入人心,为打造文化品牌奠定良好基础。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沉浸于山西琉璃文化影片故事中,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其艺术文化。
  3.2积极融入现代文化产业   关注现代消费者心理,将山西琉璃艺术积极融入现代文化产业。目前山西琉璃周边产品并未得到真正开发,不同年龄的旅游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观众受年龄、性别、知识背景、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较大,外地游客看到精彩绝伦的琉璃构件,却很难买到相应的纪念品。山西琉璃艺术可延伸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代表城市文化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等人群的需求也不同:老年人喜欢传统吉祥纹饰,如公共设计艺术、室内家具陈设、摆件等,端庄而稳重,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中青年人群更关注其艺术美感及信息传递的特殊情感體验,如服装、背包、鞋类和手机壳等既实用又凸显品质的产品;青少年则更喜欢文具、卡片、礼物类文化创意产品,造型别致的食物,如:3D打印的巧克力、蛋糕、糖果、冰激凌等。琉璃图案、造型既可运用于外包装,也可以运用于食品本身的造型,可以延伸到老百姓吃、穿、住、用、行的各个方面。让山西琉璃艺术成为区域或城市的符号,就像苏州的园林文化般深入当地居民的骨血一样,无论公共设施还是建筑装饰,处处流露出地域文化特征。为了迎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积极融入现代文化产业,实现山西琉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3.3与校企合作
  山西琉璃的相关产品开发可与高校资源充分合作,建立校企联动,共同发展的健康思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装饰设计、图案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课程中加入实际项目,针对琉璃艺术进行创作。实践证明,学生思维活跃,对于传统纹饰的变化有自己的思路与想法,赋予的色彩明艳、协调,当这些作品制作到服装、文具、背包上时,令人惊艳,学生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设计的实用性与满足感。太原苏式琉璃传承人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琉璃模具,均代表了太原琉璃烧造工艺水平。在发展的过程中,苏永军先生将传统琉璃工艺创新发展,研究出多条发展创新思路,与政府、企业、高校合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发琉璃相关产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其文化效应与品牌影响力正逐渐凸显。
  4 结语
  山西琉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于推动山西文旅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山西琉璃进行研究,既可填补琉璃资料的空白,又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深挖山西琉璃的艺术价值,利于弘扬匠人精神,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山西建筑琉璃构件种类繁多,纹饰、造型精巧绝伦,历经朝代更迭,仍保存完整,其中包含了太多琉璃匠人的心血与汗水。将琉璃艺术数字化,对其现状进行全方位记录,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留下完整全面的可视化资料。数字化信息便于分析艺术特征,三维扫描技术可以保留琉璃的立体形象,为制作精准模具提供帮助,为衍生设计提供充足创作素材。关注自发性消费行为对山西琉璃文化创意产品产生巨大的影响,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旨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研究方法,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未来走向。山西琉璃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加强与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稳步推进技术革新,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扎实树立品牌形象。深挖山西琉璃的艺术价值,利于弘扬匠人精神,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山西琉璃的符号特征鲜明,利于再造文化创意产品、室内陈设、地方美食等内容,既能讲好山西故事,又能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系2019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A33)
  参考文献
  [1](宋)李诫.营造法式[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39-59.
  [2]梁思成.清工部(工程做法贝例)图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
  [3]柴泽俊.山西琉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9.
  [4]唐思.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工业设计,2019,12(161):130-131.
  [5]魏妍妍 张辉.浅析我国朝鲜拼布艺术特征与传承价值[J].工业设计,2019(12):109-110.
  [6]王伟伟,杨琨钰.以故宫经验分析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J].工业设计,2018(11):47-49.
  作者简介
  王晶/1982年生/女/山西长治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学(山西太原030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84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