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信息设计的个人生理数据洞察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姗 甘为

  摘要:本文通过信息设计的个人生理数据洞察力的定性分析,提出了五种个人生理数据的洞察力:状态、历史、目标、差异和原因。这些洞察力表明了信息设计中的个人生理数据呈现方式,并基于个人数据评价得出的洞察力明确指向了用户对于自己身体数据的关注点,以告知用户对行为改变采取的适当行动,为进一步在信息产品中运用行为改变理论提供了研究路径,有利于指导引发行为改变的个人生理数据设计实践,为设计师寻找基于洞察力的信息设计方法。
  关键词:信息设计;个人生理数据;洞察力;用户界面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4-0133-02
  1 信息设计与洞察力概述
  1.1信息设计概述
  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是将大量的数据进行信息提取,以直观和形象的表达方式传达抽象信息,从而揭示内在规律,提高认知并加深理解[1]。信息设计通常侧重于为专业领域提供可视化技术支持,近年来,研究人员突出强调了为个人更接近日常生活的信息设计的主题——个人视觉化(personal visualization)[2]。
  1.2洞察力概述
  “洞察力”最早出现于认知科学领域,用来解释“从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状态转变为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状态”[1]。ChangR等人将洞察力定义为自发洞察力与知识建构的洞察力两种类型,个人数据的信息设计旨在促进这两种类型洞察力,使人类的学习既灵活又可伸缩[3]。一些研究人员试图通过了解并定义洞察力来评价信息设计[4]。例如,Frost和Smith使用信息设计来帮助糖尿病患者探索他们的血糖水平和摄取食物类型之间的关系[5]。有些信息设计中的洞察力则更关注于人们对当前行为改变的认识。
  2 基于信息设计的个人生理数据洞察力定性分析
  首先,本文基于口头评述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人们对自己数据开放式评价的分析,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确定影响个人生理数据的洞察力的共性因素,最后将基于个人数据的自发洞察力与信息设计类型相关联,以此来具体并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个人生理数据的设计。
  2.1实验方法
  1)材料。本次试验共选择了8款睡眠(蜗牛睡眠、sleeptown)、运动(keep、薄荷健康、小米手环)、正念(pause)、减肥(轻牛)、经期(美柚)等不同类型的个人生理数据追踪产品或应用程序作为实验材料,来测试用户的洞察力。
  2)参与者。本次试验共有33名工业设计的本科生自愿参加了这项研究。其中,男生18名,女生15名,平均年龄23.8岁(SD=1.73)。给他们一周的时间记录个人追踪数据,并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开放式的评价,通过视频或ppt的形式记录下来。
  3)程序。研究员向参与者介绍了这项研究,在通过标准程序建立须知情同意后,让参与者描述自己对应用程序的一般用法,研究员对此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分析过程中,着重于参与者反思自身数据的原因,如何支持或阻碍数据问题的答案,以及他们使用软件的个人数据的设计特点。最终得到30个数据集,使用Nvivo软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在聚类分析之前,实验没有预设一个确定的编码框架,而是希望从访谈数据中识别洞察力的相关要素。
  4)结果。研究人员将收到的33份参与者的原话作为示例引用,确定了五种基于个人数据的洞察力类型:现状、趋势、目标、差异和原因。基于个人数据评价得出的洞察力明确指向了用户对于自己身体数据的关注点,有利于设计师寻找基于洞察力的信息设计方法。
  2.2定性分析
  1)基于现状的洞察力。部分用户对揭示他们现状的数据很感兴趣。例如,参与者3每天查看她的运动手环,以确定自身的活动状态。参与者9有过敏性鼻炎,用蜗牛睡眠记录了她的睡眠质量以及何时发生的呼吸不适。部分用户通过查看现状以确定是否达到了目标,如果没有则会采取相应行动。参与者7检查她的运动手环,以确定她一天是否拥有足够的运动量。如果没有,她就尽可能增加运动。
  2)基于趋势的洞察力。人们希望看到他们的数据的长期趋势和模式,而不是看一个数据片段或者短时间的数据。大部分数据基于时间线,用户从日复一日的数据变化中看到身体的变化。无论数据是上升、下降还是保持稳定的趋势,对于判断它们是否朝着某个特定目標取得进展尤为重要。
  3)基于目标的洞察力。用户想知道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合适的。例如,参与者4提到:“开始使用睡眠监测时,我不了解深睡眠时长多久才是好的。”部分参与者希望达到某项目标而持续使用监测软件。
  4)基于差距的洞察力。参与者将目前的状态与他们的目标进行比较。例如,参与者17设定了一个目标,一周锻炼三次,她利用薄荷运动查看自己每周的身体数据。部分参与者在没有设定目标的情况下也提到会将自己目前的状态与之前的状态进行比较。
  5)基于原因的洞察力。还有一部分人好奇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自己的现状或趋势,出现特殊标注的极端数值或反常情况,会得到用户重点关注,“26号这天睡眠时间太短了,那天是因为我喝了太多咖啡导致了失眠,我觉得要重点标记一下,提醒我下次不要再喝这么多了。”(参与者16,蜗牛睡眠)
  3 基于信息设计的人生理数据洞察力的设计运用
  3.1对趋势洞察力的设计运用
  基于趋势的洞察力希望看到数据的长期趋势和模式。柱状图也称“条形图”(如图1),是在个人数据监测软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图表样式。它既可以表现单个数据,也可以表现多种数据的并列比较,它还能表现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sleep town用柱状图展示了我每晚的睡眠时长,他可以使我努力早睡,避免深夜玩手机,使长度保持在一致的水平我就会很安心,而且很有成就感。”(参与者2,sleep town)   3.2对目标和差异洞察力的设计运用
  基于目标和差距的洞察力希望看到当前状态与预期的差距,促使用户为完成任务或达到某种目标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可以利用对比性的曲线图很好的表示(如图2)。“通过两条步数统计曲线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自己的步数与昨天相差甚远,这提醒了我今天需要增加运动量。”(参与者11,apple健康)
  3.3对当前现状洞察力的设计运用
  部分使用视觉隐喻,将复杂数据的抽象理解用艺术的形式再现,有助于对当前特殊现状的及时预警。甜圈图也是常用的图表样式,可以表现数据完成额定目标的进程,也可以用来分析数据目前现状的整体情况。“apple watch健康有三个圆环分别代表步行距离、上楼层数、站立时间,全部达标的话就会出现一朵花,代表今天健身任务完成(如图3)。”(参与27,apple watch)
  3.4对原因洞察力的设计运用
  除了常用的图表形式,还有一部分特殊的视觉表现形式,用来表示用户重点关注的数据。对于原因洞察力的设计往往不是单一的视觉表现形式,例如在可视化图形元素中增加相关国标的细节:“美柚”使用日历记录女性生理期,同时增加行为国标,例如心情、喝热水、吃早饭、吃水果等,用户根据综合评分来查看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行为(如图4)。
  4 结论
  基于信息设计个人生理数据洞察力的研究,明确指向了用户对于自己身体数据的关注点,提升信息数据设计呈现的洞察力。在探讨了对个人生理数据的不同问题,以及他们提出这些问题的原因,以此确定了五种状态、历史、目标、差异和原因数据,确定影响个人生理数据的洞察力的共性因素,最后将基于个人数据的自发洞察力与信息设计类型相关联。因此,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发展如何在信息产品中运用行为改变理论提供了研究路径,为行为改变理论在信息设计领域对于个人数据提供了指导意义。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确定基于洞察力的个人数据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以信息体验提升洞察力的工作效率。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7yJCzh275);广东省本科高校教育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A071109);广工大教字(2018)132号项目。
  参考文献
  [1]Mai X Q,Luo J,Wu J H,et al."Aha!" Effects in a guessing riddle task: An event-relatedpotential study[J]. Human Brain Mapping,2004,22(4):261-270.
  [2]Thudt A,Baur D,Huron S.Visual Mementos:Reflecting Memories with Personal Data[J].IEEE Transactions on V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2015,22(1):1-1.
  [3]Chang R,Ziemkiewicz C,Green T M,et al.Defining Insight for Visual AnaIytics[J].IEEE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2009,29(2):14-17.
  [4]North C. Toward Measuring Visualization Insight[J].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2006,26(3):6-9.
  [5]Frost,J.and Smith,B.K.Visualizing Health:imagery in diabetes education.DUX’03,pp.1-14.
  [6]Schon D A,Desanctis V.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s Think in Action[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05,73(4):845-846.
  [7]Kazdin A E.Reactive Self-Monitoring:The Effects of Response Desirability.Goal Setting,and Feedback.[J].Journal of Consulting&Clinical Psychology,1974,42(5):704.
  作者簡介
  宋姗/1994年生/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信息与交互设计(广东广州510090)
  甘为(通讯作者)/1983年生/女/湖南长沙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与交互设计(广东广州5100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84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