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森林康养步道设计理论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森林康养步道是森林康养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展森林康养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结合了与森林康养步道设计相关的森林環境保健因子、环境心理学、运动医学和道路生态学等理论,阐述了森林康养步道的概念、功能及构成要素,希望为森林康养步道的空间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对森林康养步道设计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森林康养;步道;规划设计;理论
  中国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11-0079-03
  目前,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需要各类森林康养空间提供支撑。作为森林康养活动的基础设施,森林康养步道规划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森林康养步道的概念
  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1]。步道,顾名思义为步行道,段玉裁注:“此云步道,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步道自古被定义为主要供人、畜行走,不是供行车的交通道路。森林康养步道(Forest healthcare trail)是依托森林生态环境,以徒步、慢跑为主,其他非机动车交通方式为辅的带状康养空间,包括步道系统、森林景观带和康养基础设施。森林康养步道建设的目的主要是给人们提供森林康养活动场所,合理开发利用森林景观资源、文化资源、康养资源,可以起到养生、养心、养情、养智、养德的五养功效。
  2相关概念比较分析
  如表1比较所示,国家森林步道(National scenic trail)相较于森林康养步道,国家森林步道的覆盖区域更广,面积更大,适用人群更广。森林康养步道可以作为国家森林步道的组成部分,主要强调健康功效。绿道(Greenway)与森林康养步道的最大不同是范围,其次是功能、使用人群、建成环境。绿道连接的区域更广,在城市范围中,与公交、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衔接,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服务。森林康养步道一般与森林康养基地结合,强调的是康养功能。使用人群上,绿道主要是服务城乡居民,森林康养步道更多的是面向有康养需求的人群。公园道(Parkway)与森林康养步道之间的区别是,公园道设计范围一般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交通方式以小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驶为主,以景观游赏为其主要功能。森林康养步道范围不局限于城市公园之间,交通方式则是以慢行系统为主,规划设计以对人的五养功效为目的。健康步道是在城市社区环境中,其人工性更为突出,常采用鹅卯石铺地,通过对双脚的反射区按摩刺激来达到自我保健的作用。
  综上所述,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覆盖范围上来看绿道的覆盖范围最为广泛,国家森林步道属于郊野型步道组成部分,森林康养步道的概念外延是森林步道,森林步道包含了森林康养步道,健康步道又是森林康养步道的一种类型。公园道同属于绿道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功能是行驶机动车为主的景观道,所以也有别于步道系统(图1)。森林康养步道与绿道、公园道、森林步道、健康步道的相同点是构成要素均是由景观、道路系统和配套设施构成,主要活动方式都是由慢行交通为主。
  3森林康养步道的功能和类型
  森林康养步道作为森林康养基地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进行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服务活动,同时也承载交通、导引等基础功能。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943),森林康养步道突出以人为本、以林为根、以康为要、以养为主的思路,将步道功能以人的康养需求为导向分为养生、养心、养情、养智、养德5种功能类型[2],其中以养生和养心构成核心功能,养智、养情和养德构成森林康养步道的补充功能(图2)。
  3.1养生型
  依托森林的气候环境及多样化地形地貌,在森林康养步道上通过运动达到身体机能改善的功效。在森林康养步道上进行散步、慢跑等体力活动通过“骨骼肌收缩”和“能量消耗”来达到心肺健康、强健筋骨的康体养生功效。结合呼吸森林释放的空气负离子和芬多精,使康养人群降低血压、消除疲劳,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而有益身心健康。森林康养步道开展的养生活动主要是依据美国运动生理学家卡波维奇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运动处方理念,通过定量化运动的健康获益状况,根据不同人的健康状况、体力情况及运动目的,进行适当的运动强度、时间及频率来达到健康效益。
  3.2养心型
  依托森林及其周边生态资源,在步道节点上通过游憩活动达到缓解压力、提高注意力等利于心理健康并具有养心功效。康养人群可以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感官刺激提高人的感知能力、活跃机体代谢能力及环境的适应能力来强化内心,从过去的高压生活环境中解脱,从而达到养心的康养效果。运用卡普兰夫妇(1980)等的“注意力恢复理论”,康养人群使用足够的时间停留在具有复愈性环境的步道上通过缓解——恢复——思索——反省4个步骤起到心灵治愈的功效。罗杰·乌尔里希(1981)的“压力缓解理论”通过研究Alpha波与心理刺激的相关性时提出,具有植被及水景的自然景观较都市景观更能降低哀伤以达到自愈效果。日本E.Morita (2007)通过多情绪量表和焦虑状态特质问卷对498名实验对象参加森林浴活动前后人体的心理效应进行了评价,通过498人森林浴前后变化发现抑郁指数下降,活力指数上升,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吲。根据复愈性环境理论,当建设以养心需求为主的森林康养步道时,适宜多建设自然生态性、平静安逸性、半开敞半围合性的森林浴场及嘹望台等森林康养步道配套设施。而面对不同压力的康养人群,需要围合性强的森林驿站、生态型活动平台、多样性景观环线,避免设计科普性步道;可以建设适合进行强身健体的康养步道,运动锻炼的同时感受森林的魅力,从而达到舒缓压力的养心功效[4]。
  3.3养情型   依托森林及其周边生态、社会和人文景观资源,主要通过森林景观游赏活动给人带来感官和行为体验,有效调节康养人群的心理状态,培育闲情逸致,以达到养情功效。根据哈佛大学生物学E.O.威尔逊(1984)提出亲生命性假说理论,人本身就是属于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天生喜欢绿色植物或动物等生命体,热衷于接触大自然。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提高艺术审美,拥有一种由心而生的归属感和愉悦感,对舒缓情绪有很大帮助,从而康复人的情感世界。养情步道线路上的森林景观要求多样化组合,以展示森林的生态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特色。
  3.4养智型
  依托森林的自然资源及其相关人文资源,将森林的动植物、森林安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有关知识,融入“场景式”“体验式”的森林教育中,从而达到养智功效。科普性森林康养步道可以根据活动主题选择不同的线路而设置森林叙事性景观配合VR、全息投影等新兴技术,在漫步森林的过程中通过开展自然教育、森林安全教育、森林消防活动演练活动和森林科研活动考察等活动以及自身冥想活动达到内外兼修的养智功效。
  3.5养德型
  依托森林及其周边生态、社会和人文景观资源,通过人群在森林中产生对森林植物个体及森林整体的事件联想或品德比拟,升华到植物个体对人的道德观树立,或者森林整体对环保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的传递,从而达到养德功效。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森林康养步道中,康养人群依靠平静内心、注意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森林营造事件来培养品德,或传递低碳简朴的生活方式。
  4森林康养步道景观元素构成
  森林康养步道包括了森林康养资源、步道系统以及康养配套设施。如表2总结出森林康养步道景观元素构成主要有3大系统,6大类别以及25个细分要素组成,其中森林康养资源系统分为自然康养资源和人文康养资源两大类别,其中依据森林康养保健因子又细分为小气候、空气质量等8个要素;步道系统和康养配套设施系统也各自分为两大类别,为之后的森林康养步道的选线和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详尽的指导作用。
  5森林康养步道空间布局
  森林康养步道空间形态是由基础理论研究、构成要素以及功能研究共同决定的。森林康养步道的25个构成要素依据森林康养环境保健因子理论研究,五养功能依据复愈性环境、运动医学等理论研究(图3)。同时,遵循道路生态工法(Ecotechnology)四项原则:回避、缩小、补偿、增益[17],森林康养步道的空间形态布局应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地和损害栖息地的路线,设计过程中应最小改变地貌,应用当地原生建筑材料。道路设置不低于1.2m宽,以木栈道形式为主,辅以细木屑、落叶、碎砂石等柔性生态路面材料。步道旁的边坡也以亲近自然的生态做法为主,保持步道的排水通畅。步道长度设置考虑“以人为本”,结合不同康养人群的运动量设计,如老年体弱以及腿脚需复健的人群应设置散步路线小于2km为宜,步道平均坡度不超过3。;亚健康人群应设置2-8km的距离路线,平均坡度5-7°;健康及运动爱好者即可设置10km以上供自由选择多样化路线搭配体验。
  6结语
  随着森林康养产业的热度持续上升,森林康养步道建设在我国的全面开展已势在必行,更为完善的相关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也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文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对森林康养步道的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首先,森林康养步道的提出是一个新概念,国内研究森林康养步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步道研究和探索以及自然环境对身体的康复作用研究,还并未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次,国内对于森林康养步道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各地域特色的森林康养步道设计理论体系,实践还停留在常规的森林公园步道建设,缺乏突破性和自然生态适应性,同时,国内的案例介绍相对集中在公园道和绿道的研究探索,森林康养步道的实践经验还停留在城市森林的小范围之中。在环境影响方面,缺乏森林环境对步道上活动的影响研究以及不同康养人群对森林康养步道的需求研究;再次,国内目前对森林康养步道的设计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有必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便于指导森林康养步道规划设计建设工作;最后,对于森林疗养步道的设计要求国内目前还未出台设计规范,对于自然环境内的森林康养步道体系,坡度、长度、材质材料、排水等都是设计阶段需要重点考虑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林改发[2019]20号).
  [2]吴后建,但新球,刘世好,等森林康养:概念内涵、产品类型和发展路径[J].生态学杂志,2018,37 (07):2159-2169
  [3]E.Morthaa,S Fukudaa,S.Fukudaa,J NaganobetaI.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environments on healthy and adults:Shinrin-yoku(forest-air bathing,walking)as possiblemethod of stress reduction[J].Public Health,2007,121: 54-63.
  [4]宋瑞,牛青翠,朱玲,等.基于綠地8类感知属性法的复愈性环境构建研究——以宝鸡市人民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8,34 (S1):110-114.
  [5]黄少卫,康文星,吴耀兴,等城市森林对小气候的调节及其功能价值评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 (01):90-94.
  [6]Chorong Song,Harumi lkei,Juyoung Lee 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ologicaleffects of forest therapy based on Type A and Type B behavior patterns[J]. Journal ofPhysiological thropology,2013,32:14   [7]李卿,王小平等譯森林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5-34
  [8]田华林,李玉敏,孟祥江,等.黔南州不同森林类型空气中环境保健因子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3,42 (05):41-46.
  [9]吴楚材,黄绳纪.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的空气负离子含量及评价[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5(01):912
  [10]毛辉青.不同功能区空气负离子的监测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6 (03):37-46+31
  [11]RyushiT Kital, SakuraiT et al The effect of exposure to negatwe air ions on the recoveryof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fter moderate endurance exerci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Biometeorology, 1998, 41: 132-136
  [12]陶名章,李慧,陈少周,等.人工空气负氧离子对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 (11):37 39.
  [13]陶名章,李慧,陈少周,等人工空气负离子疗法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 (02):7-8.
  [14]张玉旋,张红云.景观疗养中负离子对老年慢性病的疗效[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 (11):983-984
  [15]段文军.深圳园山三种典型城市森林康养环境保健因子动态变化[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16]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 (02):63 67
  [17]殷利华,万敏,姚忠勇.道路生态学研究及其对我国道路生态景观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27 (09):56-59.
  作者简介
  温全平(通讯作者)/1975年生/男/山西大同人/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上海200237)
  宋婉/1995年生/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上海2002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6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