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本文总结粤港澳经济融合、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发展历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在道路交通、区位政策、人文基础、经济发展、产业融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而探讨湾区经济融合新趋势,以期构建湾区新经济体系,实现不同城市的功能特征、产业内涵有效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融合新趋势
   项目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关四核心’融合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GD18XYJ22);广州工商学院2019年度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高质量建设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KA201913)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18日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高、开放程度最大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拥有难以替代的促进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科技腾飞的基石。粤港澳湾区所涵盖的中心城市有深圳、广州、澳门、香港等国际城市,其中著名景点及景区有鼎湖山、长隆、澳门城区、维多利亚港等,无论在历史发展,还是在经济建设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根据空间区位与历史进程,粤港澳湾区拥有着相同的生态自然环境、相似的经济特征及特点,然而由于文化属性的不同,在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上,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需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推动各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相关产业及经济的有效融合中,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联合体。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粤港澳等地区在不断加强合作交流,提升区域竞争与经济实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构建国际特大城市及一流湾区的发展条件与基础条件。
   首先,区域优势显著。在发展基础上,粤港澳湾区处于沿海经济的前沿地区,以珠三角为发展腹地,属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地带,拥有着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且在港口与航班数量上,位居国际前列,其中深圳、广州、香港等城市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航空枢纽,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能够方便我国各大经济体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经济雄厚。粤港澳湾区产业结构完备、经济水平领先国际,拥有集群优势、经济互补优势,尤其在澳门、香港服务业领域中,我国拥有高度发达的服务产业,其中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新型产业、服务业、加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结构。
   再次,粤港澳湾区拥有较为显著的创新要素集群。科技创新是市场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珠三角开展创新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加快区域经济建设,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先决条件。近年来,粤港澳地区在科技转化与研究等方面拥有较为突出的能力,拥有着全球及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学工程、高新企业。因此,粤港澳湾区拥有较强的创新要素,能够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合作基础较强。珠三角、澳门、香港等地区民俗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优势互补,在三地合作交流日渐深化的过程中,社会服务、生态环保、休闲旅游、科技教育、金融服务、投资贸易、基础设施等产业逐渐得到了融合与发展,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格局。而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中,构建粤港澳湾区,构建国际级城市群,有利于“一国两制”理论内涵的丰富,能够有效加强港澳与内地的深入合作,同时也为香港、澳门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奠定基础,为香港及澳门居民到我国内地发展夯实了基础的经济条件,以此推动港澳地区经济繁荣与市场发展。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力与创新力提供依据,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构建与世界接轨的经济体制,推动我国各项经济建设的长效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
   粤港澳湾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2年底,提升湾区的综合实力,深化湾区的经济合作,提升区域发展动力,切实实现创新能力显著、发展动力充沛、要素流动自然、产业结构完备、自然环境良好的国际级城市群框架与世界级一流港湾。换言之,粤港澳湾区要逐步实现区域建设更协调、功能更互补、分工更合理的城市集群,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深化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使水利、信息、交通等设施建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为构建资源高效流动,产业有效融合奠定基础。然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明确粤港澳湾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融合过程。
   在党中央的支持与重视下,我国粤港澳湾区的建设取得了突出的发展,并在产业整合、经济整合及区域整合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首先,在产业整合层面上,粤港澳地区的前店后厂垂直整合模式,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上,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粤港澳前店后厂模式的发展时间(1978~2000年)虽然比粤港澳大湾区正式构建早,但在产业整合、区域互动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香港制造产业正面临着成本增高、底价攀升、工作上涨、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的挑战。此时,恰逢我国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使得香港制造产业逐渐将产业重心向北推移,从而将珠三角地区作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不仅拉动了我国珠三角区域的市场经济发展,更为自身的经济复苏带来希望。在长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中,香港与澳门等地区也逐渐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扶持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前店后厂”发展模式。80年代后,香港地区的制造企业已经将全部的制造资源或设备迁往北部,截至1991年底,我国相关地区拥有制造企业超过5.1万家。其次,以服务产業为主体的经济融合。2000年以来,我国香港、澳门及内地的合作发展模式,逐渐突破了产业合作的范畴,将发展重点向经济整合层面发展。基于内地与港澳地区的产业特征,三地的经济融合主要体现在服务产业的合作与优化。2008年,党中央颁布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速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方针,努力在2012年底提升服务业53%的总产值。2009年《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又将湾区发展计划作为区域布局计划的总依据,并依次提出了四项协调工作,即地区合作、交通合作、环保合作及机制建设等。最后,从2014年起,我国正式通过确立粤港澳湾区发展计划,进入区域整合的发展阶段。2015年粤港澳湾区经济发展计划正式被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行动与愿景之中,并在区域优势的支持下,推动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有效发展。2016年初,国务院通过颁布《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构建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区域笼统的,以西江-珠江为发展腹地的辐射东南亚、带动西南、中南区域发展的经济支撑带,进而明确了湾区经济建设的目标与前景。    2016年开始,粤港澳湾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2016年广东省在相关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珠三角经济发展,突出联合港澳构建经济湾区的重要性与必然性;2017年我国党中央在香港经济贸易会议中表示,深化贸易投资,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教育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推进港澳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中的发展进程,能够有效使港澳及内地城市紧紧围绕国际教育、科技转化、专业服务、金融服务、休闲旅游、商贸服务、物流服务、健康服务、咨询科技等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出融合型、创新型的城市集群与经济集群。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我国香港正式签订;2018年党中央在广东审议工作中正式指出,我国要抓住粤港澳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推动粤港澳产业的有机融合,提升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及各项经济建设奠定基础。同年国家发改委在相关政府工作会议中表示,大湾区的构建与发展纲要已经初步完成,之后的工作就是编织生态环境、产业发展领域的专项规划;2019年我国国务院通过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件指出大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及建设纲领,即构建“一带一路”支撑,构建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构建港澳与内地深度合作的机制,构建宜游宜业宜居的生活圈。
   三、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可行性
   粤港澳湾区建设在人文基础、区位政策、要素资源、经济发展、道路交通、梯度优势、产业融合等层面拥有较强的发展优势,能够有效深化“一国两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机制。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包括江门、中山、珠海、惠州、东莞、深圳、肇庆、佛山、广州及澳门、香港等11大城市,不同城市在定位与功能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其中香港定位为物流与经济中心、深圳定位为服务创新中心、佛山定位为制造中心、东莞定位为IT制造产业基地、珠海定位为装备制造重地、澳门定位为休闲旅游中心、惠州定位为石化基地、中山定位为家电基地、江门定位为先进制造中心、肇庆定位为产业转型聚集区。简而言之,大湾区的建设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及文化优势,将所有城市及地区的资源及产业进行融合与汇总,从而形成产业高度发展、功能较为齐全的经济发展区。这种功能定位有利于粤港澳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与资源共享,使其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最为基本的经济保障与资源支持。然而要想实现城市功能的整合,必须切实分析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区域融合、功能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首先在道路交通层面,香港、珠海、澳门、深圳、广州等地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城与城间相互联系,交通配套相对齐全,现有的公路总长7,673公里、铁路总长5,500公里,城际轨道1,430公里,且在港口与机场上,拥有多条干线,其中珠海、澳门、深圳、广州及香港机场干线5条;珠海港、广州港、香港港、深圳港等港口4座。其次,在经济发展与产业融合层面,有较强的经济合作基础。由于粤港澳三地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济整合、以服务产业为主的经济整合发展格局,因而在区域与产业融合层面上,拥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基础,能够结合传统整合经验,推动粤港澳功能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再次,在文化定位方面,同属于岭南文化。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在人文发展中,香港、澳门的文化体系却发生了巨大地转变,但粤港澳等地区拥有相同的文化起源,同属于涵养同宗同源的岭南文化底藴。最后,在区域政策方面,无论是在中央层面、还是在省市层面,出臺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国务院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立足未来,发展经济,将研究重点置于港澳同胞向内地转移的惠民政策上,重点突出资金流、物流、人流的内地化转入。深圳市构建了“9+2”经济发展模式,广州市则在构建信息港和交通枢纽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因此,根据我国的政治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及历史环境,粤港湾区建设拥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实效性,能够为我国“一带一路”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产业优化提供坚实的助力。
   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融合、区域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在新经济形势与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粤港澳经济融合的新趋势应是功能融合,即以构建国际性经济集群为目标,将各地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基础优势,融合在一起,构建出国际战略平台,提升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一是构建创新服务基地。构建国际科技产业发展创新基地,形成协同创新产业链,使深圳在规划倡导的过程中,逐渐把握政策与时代机遇,彰显科技创新优势,将创新优势辐射到所有的湾区城市中,进而在河套、前海等平台的支持下,推动湾区科技创新、创新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构建服务制造中心。加快市场产业化、交通一体化、环境世界化发展,努力打造出湾区制造中心,从而强化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提升开放合作的服务功能,进而形成与深圳、广州、香港协同发展的新趋势。三是构建制造基地。将湾区制造产业、制造资源与功能融合在一起,强化珠江的区域科研活力,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构建出全新的制造产业集群,使其在区域发展中,彰显产业创新优势。四是构建产业聚集区。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例如,将肇庆定位粤港澳湾区衔接西南枢纽的关键城市,把握湾区的经济发展机遇,实施西联东融政策,从而使珠三角的交通优势、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推动传统产业的有效转型。
   换言之,功能整合的关键在于功能定位、城市定位及功能发展,只有在明确城市定位后,才能有效地将不同城市的功能特征、产业内涵进行有效地融合,进而形成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与“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湾区经济体系,提升湾区经济的构建质量,推动我国的国际化、现代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进程。
   五、结语
   粤港澳湾区经济建设与发展是立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推动产业整合,落实供给侧改革战略的重要基础与关键要素。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香港、澳门与内地不断经历了产业融合、经济融合及区域融合的发展阶段,积累了诸多的融合经验及发展成果,并为湾区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经济形态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出现以“9+2”发展模式为基础的经济融合格局,使湾区经济建设呈现出功能融合的新趋势,以此推进我国粤港澳湾区经济建设的进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经.粤港澳金融合作与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黄玉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8.2.
  [3]叶玉瑶,王景诗,吴康敏,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考[J].热带地理,2020.40(1).
  [4]尹龙龙.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和路径分析[J].党政论坛,2019(5).
  [5]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J].经济学家,2017(12).
  [6]董观志.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2004(4).
  [7]傅家谟,盛国英,成玉,等.粤港澳地区大气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特征与污染源追踪的初步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1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