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汉语本体知识和教学技能不足、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国际汉语教师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通过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知识水平,在交流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海外对汉语教学师资在量上的需求等途径,能够比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3-0131-01
  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学科,国际汉语教学工作任务艰巨,涉及到汉语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汉硕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议。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由于海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增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1985年,全国仅有4所高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到2019年,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校已达到149所。然而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新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院校缺乏培养人才的经验,在办学条件、办学目标、专业定位、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语言本体知识不扎实,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较弱,汉硕专业培养的人才良莠不齐。总体来说,尽管每年汉硕专业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多,但能外派的汉语教师资源依旧稀缺,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不断增长的汉语需求与师资供给有限之间的突出矛盾。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汉语本体知识和教学技能。当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一般都开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课堂观察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课程,对汉语语言知识的教育不足。学生成份复杂,除本科是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专业的学生之外,还包括外语专业和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对于本科阶段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或非汉语专业的学習者来说,汉语本体知识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未来的汉语语言教学能力。其次,本专业的学制普遍为两年制,在这两年的时间内既要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进行半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留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时间不多,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能力培养欠缺。每年国内向海外输送的汉语教师中,主要是公派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汉语志愿者大部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很多该专业“研一”学生第一学期就参加了汉办的志愿者选拔,选拔合格者第一学期还没结束就要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寒假定点集训(寒假集训时间大约是每年12月末或下一年度的1月初)。培训结束后,“志愿者”大部分在下一年度的2月末或3月初就要到赴任国任教,个别的“志愿者”在下一年度的9月份到赴任国任教。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很多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还没学好就“上战场”了[1]。
  2.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早期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普遍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侧重语言教学。随着海外教学实践的增多,汉语教学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开始显现,这无疑影响了教学效果。汉语学习者的许多语言障碍都源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不足。孙红(2017)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身具有跨国性、跨文化性和跨学科性,但核心是跨文化性,在师资培养过程中要强化跨文化教学意识,提高跨文化施教能力[2]。当前部分国际汉语教师对中国文化与教学对象所在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不够了解,在赴海外教学过程中,因为对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了解不充分而产生文化冲突,不能应对各种文化适应问题,无法灵活运用跨文化交际策略来解决矛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3.国际汉语教师人才流失严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是对外输送汉语教师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汉语学习者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被外派的地区就有发达和贫穷之分,生活条件也有好有坏,这就造成了部分地区教师资源紧缺。即使很多毕业生已经成功外派,但任期结束后,很多人会思考是否要继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除此之外,许多本专业毕业生选择留在国内就职,然而国内从事汉语教学的机会不多。因此,许多学生毕业后为了顺利就业,改行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这使得原本就不多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源变得更加紧俏。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知识水平。建议培养方案中增设一门课程——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涵盖了汉语的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对学习汉语本体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汉语教学中遇到的汉语语言问题可以通过研习《现代汉语》这本书得到解决,它是国际汉语教师的必备用书。现在部分学校规定,持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基础英语”课程。同样,可以规定本科时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免修“现代汉语”课程,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则必须学习该科目。此外,在职教师应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3]。在职教师是汉语教师培养的主要力量,只有他们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质量。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院系可以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教师对自身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在不断的交流中深化认识提高自身素养。由于很多学生在研究生第一学期就参加了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选拔,通过选拔后,“研一”的第二学期就可以赴海外教学,此时,他们的基础还未打好。我们建议采取限制汉硕研究生出国任教的时间的措施,要求学生研一下学期或研二上学期参加汉语志愿者的选拔,在通过选拔后,出国任教的时间规定为研二的上学期或下学期。这样就可以确保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在校打好汉语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基础。
  2.在交流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汉硕专业在培养人才时,应多让在校生进行教学观摩,让他们实地感受教师是如何给留学生上课,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文化问题的。学生们可以从教学观摩中发现问题,预见未来自己进行课堂教学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提升教学能力。学生还应尽量多与校内留学生交流,提前感受不同文化间的差异,适应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以便将来能灵活应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冲突。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主要是文化背景造成的,所以外派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教学对象所来自的国家和教师自己所任教的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知识,包括历史、政治、宗教、教育、风俗习惯、工作方式、对待外国人的态度、生活设施和服务等[4],以避免出现不符合当地风俗习惯的行为,产生文化冲突,影响汉语教学的进行和中国文化的传播。
  3.满足海外对汉语教学师资在量上的需求。面对国际汉语教师人才流失的问题,高校应加强中外对接,通过与国外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协议,解决汉硕人才毕业后的就职问题,同时解决国外汉语师资短缺问题。其次,应优化硬件设施,为国际汉语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消除畏难心理。另外,被外派的教师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政策,以保证公平公正,国内应给予外派到贫穷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汉语教师更多的福利补贴。
  参考文献:
  [1]  李春玲.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1):63-70.
  [2]  孙红.强化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7,(Z1):67-68.
  [3]  徐奕,刘艳霞.海外国际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36):161-162.
  [4]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3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