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区域化培养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普适性、趋同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只有立足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从国家总体布局与地方区域规划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的课程设置,面向不同区域需求的“多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实践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等四个方面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区域化培养问题,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 汉语国际教育 区域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035-02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民心相通为基础,而语言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培养外国汉语人才的重要途径,正在民心相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三教”问题(即教育、教师、教学)已经成为制约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立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特点,探索区域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区域化培养的理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东亚、东盟、西亚、南亚、中亚、独联体国家和中东欧、非洲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汉语学习者在年龄、语言、宗教、文化、教育环境、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汉语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实现从普适型向区域型的转变,即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培养应面向“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国别、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环境等因素而展开,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教育师资需求,提高国际汉语教学效率,推动汉语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
  二、漢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顺应国家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新兴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传播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经过不断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国际汉语教学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如:中小学汉语学习者成为海外汉语学习的主体、海外汉语学习的多层次需求日益明显、对区域型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旺盛等。目前国内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了“通用型教师培养多,国别化、区域化、语别化教师培养少;需求层次多,培养层次少的问题”[1],造成了海外国际汉语教师缺乏而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过剩之间的矛盾。当前急需改革趋同化和程序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针对区域、国别和语别特点研究人才培养问题。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区域化培养策略
  1.国家总体布局与地方区域规划相结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国家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密切相关,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深入,国家可以根据当前及今后的建设需求,依据各地区区位优势和发展特色,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总体布局进行规划和指导,避免当前各地区高校趋同化的人才培养。同时,还要严格把握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开设标准,提高专业开设要求,对于本科专业的招生数量也要适当予以控制,避免专业的无计划和超规模[2]发展。
  在国家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各地区高校也要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区位优势突出的地区高校要积极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色进行规划,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区域特色突出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东北三省(辽宁、黑龙江、吉林)可以面向东北亚;东南、西南各省(广东、云南、广西、四川等)可以面向东南亚、南亚、非洲;新疆可以面向中亚、西亚等。其次,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高校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海外孔子学院和学校专业优势展开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国家总体布局和地方积极规划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根本上解决国内人才培养过剩和国外汉语师资短缺之间的矛盾。
  2.突出区域特色的课程设置
  区域型汉语教师指教师能够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语言、文化和民族的特点,了解所在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有所贡献。[3]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更应该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特点,面向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确立人才的区域化培养方向,设置具有与区域汉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包括:增设汉外语言对比类课程,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汉语和沿线国家语言之间对比分析意识和能力;丰富文化类课程,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民族、文化的相关理论和体验课程;拓展教育、教学类课程,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制度、教学环境、学生特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外语类课程;增加区域案例教学课程,在案例教学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面向不同区域需求的“多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
  首先是培养多层次人才。当前,国际汉语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海外学习主体日趋多元化。学习者既包括高校的大学生,也包括中小学生,还有企业员工及社会人士。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面向不同年龄、职业和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其次是培养多方向人才。“一带一路”建设下的国际汉语教学呈现出“汉语+”的专业发展特点。“汉语+”既包括中国文化,也包括经济、医学、建筑工程、商务、旅游、法律、经贸等,这就对国际汉语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各个专业方向的知识,以满足学习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知识需求。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上可以宽口径、多专业招生,招收本科专业为非汉语,同时所学专业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吻合的学生,在硕士期间补充其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可以继续深入其本科专业的学习,使其成为胜任的“汉语+”专业教师。
  4.实践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汉语国际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导致人才的学用分离。创新和改革当前的人才培养的实践理念和模式,是区域化人才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确立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实践理念。当前国际汉语教学的主体在海外,实践应立足于海外展开,让学生在海外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切实感受、理解和提高教学能力。其次,积极建立海外实践基地,实施联合培养。各高校在国家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应积极利用海外资源,与国外高校开展“2+2”或“3+1”等联合培养。还可以在本校孔子学院建立实习基地,分批外派学生进行实践。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汉语国际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改革普适性人才培养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吴应辉.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六多六少”问题与解决方案[J].语言战略研究,2018(6).
  [2]文秋芳.从英语国际教育到汉语国际教育:反思与建议[J].世界汉语教学,2019(3).
  [3]白乐桑,俞文虹.从中法对比视角探索国际汉语教师“国别化”培养思路: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张正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7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