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超原型阅读理论与汉语国际教育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发现阅读教学,特别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超原型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探讨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超原型阅读理论在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文言阅读兴趣、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汉语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关键词:超原型阅读理论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214-02
  阅读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果关系到未来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质量,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文言内容的特殊性质及当代学生不同于古人的阅读思维状态,决定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独特性。从心理认知角度提出的超原型阅读理论,包含着较为抽象的思维方式,把它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在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文言阅读兴趣、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汉语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超原型阅读简述
  “超原型阅读”是徐忠宪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型阅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化的阅读观点。“超原形阅读”的主要观点是读者凭借相关知识与经验,对课文原型的局部或方面作思考的阅读思维状态。这种阅读思维具有先接触课文原型文思,然后跳出课文原型文思的特点。让学生的阅读思维跳出课文原型,运用大脑中各种各样的知识和经验所构成的分析、判断的思维,形成某种思考成果。例如,在阅读中,注意课文中接连出现的有表现力的实词或虚词,注意某几个复句的层次划分,注意课文独特的文体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
  二、超原型阅读特征
  (一)深刻性
  学生顺从课文文思通读课文时,会习惯性地领会课文语言文字的表面意义,其理解是浅层的。进行超原型阅读,能将课文外的知识储备体系纳入阅读思维活动,并且与课文局部有效衔接,再经深入思考,有益于学生对课文局部内容深刻理解。对课堂阅读教学中重点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链线性
  在超原型阅读中,课文外相关知识在一段时期会持续影响课文内阅读,学生所获得的印象就会持续增强,以致形成一条链线,使学生认识课文现象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不同古文中艺术形象的把握,就形成了一条艺术形象的链线。
  (三)直线性
  超原型阅读对课文局部和思考角度的选择功能,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达到对课文局部认识的清晰性和单方面认识的深刻性,从而使所获信息主要为新信息的增加。这种非重复性选择使超原型阅读印象的发展规律表现出直线性特点。
  三、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
  教师照本宣科,逐句翻译,课堂上没有学生朗读、领悟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阅读内容,特别是文言内容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背离课改要求,忽略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存在重“言”而轻“文”或重“文”而轻“言”的情况,即重视词、句的含义,而轻视或重视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而輕视词、句的含义,不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忽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超原型阅读理论教学应用策略
  文言是中国古人的书面语言文字系统,与现代汉语差别明显,因为学生并不具备与古人一样的文言语感,所以要培养起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只能走超原型阅读之路。要解决释读障碍问题,这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在接触文言材料时,侧重从文言词汇和句式入手,排除语言障碍,实现顺畅阅读,进而将课文外知识储备体系纳入阅读思维活动,品味鉴赏文言作品,这样经典的文言作品会对学生头脑中的文言知识系统产生影响,促进其文言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实词和虚词释读的教学策略
  在当今学生文言语感普遍较弱的情况下,阅读文言文首先面对的是实词和虚词的释读问题,运用超原型阅读形态有助于学生排除文言中实词、虚词障碍。
  1.文言文中实词的义项较多,记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词的本义或古代常见义,揭示其他义项与本义的渊源和衍生关系,从而建立起实词义项的关系网络,如:“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进而引申出“军事、战争”,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呈现出“兵”的意义体系后,教师可给出“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等成语,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兵”的含义,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释读实词,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扎实的文言实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会在今后的现代汉语读写中发挥广泛的作用。
  2.教师要解决学生文言文阅读中虚词的释读问题,就要在学生大脑中逐步建立起文言虚词的课文外知识体系,当这种知识体系与课文局部有效衔接,学生就实现了超原型阅读,即可自主解决文中的虚词障碍。通过不断积累、运用和反复强化,“之、乎、者、也、而、已、则、焉、为、其、所、且”等二十几个文言虚词的知识框架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基本建立起来,再以一定的文言材料丰富这一框架,学生就逐步具备了文言虚词释读的能力。
  (二)句式释读的教学策略
  在文言句式释读的教学中,也应该借助于超原型阅读。我国学者已经总结出了文言语法中的特殊句式类型,这就为解决文言句式释读障碍建立了课文外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接触文言特殊句式知识体系,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培养起文言句式的释读能力。特殊的文言句式有限,常见的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语言材料的情况前后联系,适时引导,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将“句式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学生就能解决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式阅读障碍。
  (三)品味文言作品的教学策略
  品味文言作品是加深对文言作品理解、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品味能力属于超原形阅读思维,我们运用超原型阅读理论品味文言作品,首先要注意两点:一是品味作品既要有阅读理解的依据,就是被品味的作品要存在那种被品赏的内质。同样是杜甫的诗,《登高》的情感是“悲”,“万里悲秋常作客”不能理解为“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感是“喜”,“漫卷诗书喜欲狂”不能理解为“悲”,这就是阅读理解的依据。如果依据有错,随后的品味鉴赏就会成为无根之花、空中楼阁。二是品味作品的方法不能单一。不管是咬文嚼字法、形象描述法、情景想象法,还是比较异同法、吟诵吟唱法,总之品味鉴赏方法应是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这样才能使相对枯燥的文言作品饶有兴味。
  超原形阅读理论是一种阅读思维规律,把这一理论与阅读教学联系起来,使其应用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于跨越文言文阅读障碍、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忠宪.原形阅读理论的基本要点[J].江苏教育研究,2011(31).
  [2]杨丕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境外教学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赴越南讲授中级汉语阅读课型为例[J].教育观察,2017(2).
  [3]陈雯雯.国内近十年TCSL研究现状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7).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1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