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雕塑与其背景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与其背景应该是天然统一体。雕塑的当代性、前卫型恰恰需要完美而又直接的体现出作品背后的背景,这是当代雕塑之所以当代性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雕塑 背景 当代
  绘画有背景,直观看一幅画,主体之外皆为背景。从事绘画的人都知道主体与背景的联系和依从关系,也有纯抽象的绘画作品,主体可能就是一两块颜色或一个刀痕,像罗斯科、丰塔拉作品就这样。更有甚者,背景与主体重叠。这是直观的看绘画与背景的关系。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易被人忽略的——一幅画的本身蕴含着一个无形的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像”,我们平常所说的诸多名词,譬如:宗教画、古典绘画、印象派绘画、现代主义绘画等等,这些名词集中体现一个时代的绘画特征,同时也标注设定了一定时期的绘画背景。雕塑也是如此,直观看雕塑的背景就是它所立的周围环境,这只是其一。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的雕塑背后所投射的文化背景,本文重点将探讨雕塑与背景空间这方面关系。
  一、时代变迁,雕塑主体和背景空间的变化
  秦汉时期,典型的雕塑为纪念碑雕塑,陵墓雕塑。如霍去病墓纪念石雕,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阳陵墓葬陶俑,泗水王陵墓葬出土木雕等等。形式上既有写实又有写意,有简有繁,雕塑整体气势恢宏巨大,或体量或数量或雕塑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正是中国历史上自建立王朝以来,社会蒸蒸日上、皇权自信满满、民生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具体物化的结晶。雕塑和这个背景是高度吻合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现实生活凋敝不堪,写实生活的雕塑明显不如前朝,佛教的兴起有其现实的需求。秀骨清像的佛教雕塑寄托于人的信仰和愿望。社会的背景和这个时代的雕塑是切合的。盛唐时代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时代,汉文化与西域文化、藏族文化、东瀛文化等的交流和互动,它开辟了一个包容、乐观、从容、奢华的时代。反映在雕塑上,雕塑造型饱满肥硕,色彩斑斓绚丽,线条流畅飘逸。宋元明清时代,随着朝代的更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夭折以及内忧外患的侵扰,社会日渐赢弱,整个社会的精、气、神不可与汉唐时代同日而语。雕塑造型体量大者臃肿空洞、小者繁复冗沉,只要比较一下唐、明、清三代皇陵墓道两旁雕塑,就能管窥一二。就整体气象、线条力度、造型特点等方面看,明清两代雕塑便逊色不少。纵观历史,一定时期的雕塑与它所处的时代是一致的,雕塑和背景是协调的。
  二、二十世纪中国现代雕塑与其背景的貌合神离状态
  至民国时期以后,随着破败不堪、满目苍夷的社会现实发展以及东西交流的日渐频繁,国人逐渐认识到西学的价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雕塑先行者全面引进、借鉴、学习西方雕塑,五六十年代学习苏联现实主义雕塑,八十年代学习西方现代雕塑,九十年代引进观念主义雕塑。纵观整个二十世纪雕塑进程,就是一部模仿、学习过程。雕塑的面貌和中国传统雕塑形态有着断崖式的决裂。西方雕塑是建立在其文化背景下的物化形态,与中国的文化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差别。从这方面看,二十世纪“拿来”的雕塑与其现实的背景呈现给观者的就是一个貌合神离的空间杂交体。主体是西方的,背景是东方的,两者能达到共融共生,或是浑然一体,还真不是假以时日就能做到的事。反观同是外来文化的油画领域.,通过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以下中西融合的典范值得中国雕塑家借鉴和反思。
  先看看赵无极、常玉的油画,两位都是不远万里,离开故土,留学于法国并最终留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虽然两人艺术风格迥异,一个抽象,一个具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艺术作品中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在他们的艺术背后,这个大背景特别突出,赵无极作品中的气韵、空灵和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一脉相承。常玉所勾勒的花卉、女人体线条具有中国毛笔的韵味。這些都是他们自成一格的重要元素,构成了艺术灵魂中的灵魂。
  吴冠中早年也是留学法国,所不同的是先生选择回国发展,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赵无极、常玉的艺术道路。虽然吴冠中的艺术偏于写实,但是与中国同时期艺术家的现实主义也有区别。藉油画的造型语言,融合了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元素,取其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呈现给观者的是中国人特有的书写性绘画,这与多年来学贯中西,在中国文化这一大背景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雕塑, 以江小鹣、李金发、刘开渠、滑田友等一批雕塑家为代表,从国外引入西方古典雕塑传统。至此以后,呈现在中国人面前的雕塑基本都是西方的样式,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是现代的还是观念的的艺术形态,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内在东西与中国的文化、哲学、思想、思维等都没有多少关系,甚至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两者都处于“游离”状态。雕塑与其背景处于一个“同床异梦”的离散状态是不争的事实。
  1979年“星星画展”上王克平的木雕《沉默》、《呼吸》、《万万岁》等作品,这些富有观念性,批判性并带有荒诞主义色彩 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意味着一种新的雕塑类型,也就是现代主义的雕塑在中国正式出现。中国当代雕塑真正具有现代直觉意识的开端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形式主义争论开始,经历“八五”艺术新潮以及“八九”艺术大展之后,渐次转到当代语言、材料、观念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艺术家本土意识的觉醒和国际视野的拓宽加速了雕塑在中国的当代化进程。至此,中国雕塑家回应、思考的问题与周围环境背景才有了共鸣和呼应,当代中国雕塑与其背景的关系才有了根本性改观。
  三、中国当代雕塑与其背景共融共生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真正货正价实的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是在中国文化、思维、思想、哲学等体系建构下的艺术。一方面,这符合艺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它耐以生成的土壤,虽然艺术的生成方式本身是单独的个体行为,是艺术家个体独特的创造方式,但是艺术家作为单独的个体离不开滋养他的环境,个体的人是没法摆脱这一大的社会背景因素的,艺术只不过是这一大背景诗意的投射。雕塑也只不过是这背景外在物化的具体立体形态。诗意的方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表达手段,属于技术的范畴。真正艺术核心的问题还是你给观者投射的是什么?是肤浅的图解文化?还是标签式注释艺术家的思想?或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这些就形成艺术层次的高低和水准。希腊雅典、罗马时期雕塑在写实主义形态下留给观者的是静默、古典、和谐的美。西方中世纪庙堂建筑里林立着修长的人物雕塑留给观者的是森严、肃穆的宗教气息。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凹凸起伏的雕塑体现的是人性光芒。贾科梅蒂消瘦的人形雕塑投射的是二战以后每一个个体孤独的生存状态。西方所有雕塑形态背后都有一个如影随形的背景影子,西方的文化、哲学、思想、一定时期审美价值体系蕴藏其中,雕塑是它外化的一种艺术展示形式。每个时期雕塑又都那么鲜明,简洁明了的表现那个时代最核心的东西。   中国当代雕塑的当代性体现在哪?你能把这个时代最核心的背景展现的最充分,那就最具有当代性、艺术性。雕塑最大量的展示出它背后的那个影子,那就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另一方面,雕塑的背景并不是天然必然依附在作品之上,作品的好坏在于艺术品和背景的亲密关系。
  隋建国的《中山装》,摒弃衣纹细节,舍去雕塑个人化的叙事方式,抓住最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器物。一件衣服展现的与其说是中国人对中山装的特有情怀,还不如说是中山装所意味的历史含义。作品塑造的形象,确切点说是中国人脑海中的中山装,是一件具有象征性意味的衣服。作品具象,算不上是典型意义的写实。雕塑语言和同时代艺术家拉开差距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中山装》传达给观者的背景空间的时代属性。
  贾科梅蒂,存在主义雕塑家,他把塑造的人物剥离得近乎线条,外形手感粗糙有力,雕塑与观者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空间和距离,看似近在眼前,实则永远遥不可及。艺术作品传达出一种孤寂、压抑和人性的疏离。这正是贾科梅蒂所处二战以后人的普遍心理和精神状态。干瘪消瘦、粗糙模糊的雕塑形体和时代大的背景能很好的融和在一起,显得真实、直接而又深刻,其艺术价值的核心就在此。贾科梅蒂不愧是艺术家中的艺术家。
  奈良美智的雕塑和其架上绘画如出一辙,大头娃娃的形象大多都握紧拳头,双眼斜视,眼尾上吊,人物神态充满叛逆,不难看出幼时生活对后来艺术风格的影响。奈良美智的作品像一面镜子,反映一个人单纯、叛逆的内心风景,不同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雕塑手法上,奈良美智继承了日本浮世绘的线条、借鉴现代日本卡通漫画形象等某些元素,精简面部细节、突出人物肖像的神态、情绪。既有个体生命体验,东方艺术的传统基因,又有日本当下社会的流行视觉符号。总之,看奈良美智雕塑,简炼生动、技术手段别具一格,当代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这与艺术家活在当下的文化、生活、教育等背景息息相关。雕塑与其背景没有割裂开来。
  无独有偶,路易斯.布尔乔亚,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当代雕塑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如同走进她的心,粉红色的乳房堆砌在大理石盒中,硕大的阳具、向上挣扎的的裸体让雕塑空间充满焦虑的情感。她的作品都围绕着爱恨、痛苦和焦虑,这些极端的情绪缠绕着她一生,其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于自身。以“密室”、“蜘蛛”为题的创作来源于童年噩梦般的经历,她展示的是一种“空间”,何尝又不是一种互相焦灼又隐蔽式的情感,构成了她对雕塑和空间的驾驭。雕塑所塑造的內容,呈现的方式,表达的情感语言,与其作者隐秘的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统一。
  总之,无论是隋建国、贾科梅蒂所呈现的具有宏大历史背景雕塑,还是关乎像奈良美智、路易斯,布尔乔亚具有浓郁个人情感经历的情绪化表达的雕塑,雕塑和背景空间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关注雕塑实体,更要把握雕塑背后的背景要素。
  当代雕塑的当代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作品应该具有艺术家自身的身份特征。作品能体现出雕塑语言的独特性和自身有别于他者的体验和差异。这方面强调雕塑作品与艺术家个体的背景关系。其次,作品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签,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形式。这方面强调雕塑作品与其共生社会环境的背景关系。最后,作品应该具有与这时代相呼应的精神性。不管这个时代是萎靡颓废的,还是高歌猛进的,作品投射出来的精、气、神,这才是作品的灵魂和内核。这方面强调雕塑作品和艺术家个体、艺术家时代共生共融一体的背景关系。
  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在语言、媒介、材料、观念等领域呈现出多元、丰富的表现形式,缤纷多彩的雕塑外在视觉形态与其背后暗含的背景有着天然的紧密关系,雕塑作品流露出的艺术美感传达给观者,观者不仅能一目了然这种诗意的投射,而且还能解读出诗意投射的是什么内容。而这个内容的核心更多的是雕塑艺术背后的背景,一件优秀雕塑作品与其背景应该是天然统一体。雕塑的当代性、前卫型恰恰需要完美而又直接的体现出作品背后的背景,这是当代雕塑之所以当代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孙振华:《艺术当代》2012年第二期《转型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雕塑》
  作者简介:郑宣彪,1970年10月生于湖南常德,200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天津职业大学艺术学院,雕塑陶艺工作室主持,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56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