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人才培养全面发展视野下通识教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严军

   摘要: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人”的目标,必须坚持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作用,完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职业人”的塑造。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全面发展;通识教育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要构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立足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群体在学业和人生发展中的生命质量和长远发展,才能实现“培养专业知识水平强,动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服务地方经济,用人单位满意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一般认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指普通高等教育中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部分。20世纪初期,美国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学者李曼丽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态度的教育。职业教育被很多人称之为就业准备教育、就业教育,其功利目的和职业指向是非常明确的。但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即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然而,通识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其价值追求,也才是完全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第二,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教育的学说指出,人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性,社会的发展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为前提,教育应坚持为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根据我国国情和高职教育自身性质,培养目标通常定位在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有一技之长,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因此必须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施以必要的通识教育,使受教育者不仅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职业技能,还具有通观全局、自我发展、灵活应变的综合素质。
   二、全面发展观指导下的通识教育的实施
   第一,树立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故有必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把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既要实施专业教育,又要实施通识教育,为其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学习形态、学校功能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人性的因素在上升,态度、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逐渐成为个人、机构、社会乃至国家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据调查,用人部门对人才的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开拓创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看得更为重要。
   第二,统筹兼顾,构建通识教育体系。一是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的大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通过课程讲授,均衡学生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开设大量的通识选修课程和经常性的各种通识教育学术讲座;另一方面,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强化对通识教育内容的融会贯通。二是活动体系。在通识教育理念的观照下,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兴趣、专业特色、职业要求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是通识教育课程在课堂外的活泼延伸和生动补充。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使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责任感、道德感、团队协作精神等基本的处世为人技巧和健全人格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三是环境体系。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文化背景,这个文化背景投射到个人身上,就是一种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进而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形成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之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通过环境熏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冲破职业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和工具性思维的桎梏,避免培养出工作“机器”、单纯的技能操作工。
   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只注重人作为客体的基本生存技能的培养,忽视人作为主体的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残缺的和不协调的教育。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时,应全面观照,不仅关注技能培养,也要积极开发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使“职业人”既有生存的能力,也具备发展的潜能。
   参考文献:
   1.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
   2.李曼丽等.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3.刘素婷.高职院校应加强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4.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作者单位: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8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