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经营的核心基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伟成
企业是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的基本元素,属于经济基础范畴。文化建设应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中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央反复提出大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搞好企业内部管理,创造出自己的企业文化,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是每个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思想核心理论基点,企业从事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走这个方向而不走那个方向,都是有一定想法的,这种长期形成而深层的想法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尚、企业民主、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企业素质和企业行为规范等。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它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把企业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企业目标上来;有提升功能: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提高企业形象的美感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值;有凝聚功能:使员工自觉簇拥其周围,同时对企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产生吸引力;有激励功能:让企业职工有盼头,有奔头,让企业外部的合作者产生合作的动力,对消费者激发其信心;有稳定功能:使企业处于有序状态,平稳而有力的运行。
企业文化构建模式有海尔为代表的“三层次说”。就是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层是价值观,即精神文化。有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为代表提出来的“一本三涵”模式。即“以人为本”“讲求经营之道”“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等的建设发展要求。 还有广东太阳神集团的CIS构建模式和上海宝钢集团的CS模式等等。
作为改制企业也需要创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的主要领导者、经营者必须明白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招牌,是企业经济管理,经营状况的反映与体现。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外观形象。他包含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方针、企业口号、经营理念、制度建设以及日常的工作管理、业务活动等内容,是企业向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过渡进程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
方正检测有限公司是成立仅两年的一个新企业,从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要创立自己的“方正”品牌。如何创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稳定职工,要让职工安心工作,这就需要让职工把企业的“方正”当成自己的家。其次是要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努力把“方正”的事做好。第三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为“方正”的发展出谋划策。真正让他们和 “方正”的兴衰凝聚在一起:即方正发展我光荣,方正退步我不安。
当我们提出要建立自己企业的企业标志时,首先想到了发动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办法,而不是请一两个专家闭门造车。结果第一轮投稿时,20多人的小企业产生了31份方案。基本人人参与,并且都写上了自己的文字说明。第二轮,在确定了主题后,产生了6份评选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请专家修润,最后产生了现在的企业标志。它综合了企业性质,企业目标,也突出了企业的特征,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应是一个较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例子。
在企业转制的过程中,我们想到了脱离主管局后的企业应有自己的文化氛围,想到了应有自己的企业歌曲。于是,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思路,与市音乐协会的有关同志一起创作了“方正检测: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家”的企业歌曲。在企业改制成立大会上进行了集体合唱。
众所周知,优质服务是企业的必要素质,是职工文化修养的体现。针对方正检测来讲,重视施工进度,重视检测质量,及时发放检测报告是企业形象的体现,而这种体现要通过加强服务来表现。因此在确定我们的质量方针时,我们经过反复提炼、讨论,提出了“公正、科学、准确、及时”的八字方针,并将其张贴在企业的醒目之处,用来时时提醒职工,为了方正更美好的明天。
在每年的中秋、春节等节日前夕,我们都举办职工联欢会,猜灯谜,脑筋急转弯,趣味数学题,时事政治题等,并将专业知识题搀杂其中,让职工在娱乐的同时,增加各方面的知识。
成立两年来,已组织全体职工参加了海南、浙江、北京3次休闲旅游活动,并在活动后,组织职工将个人认为最佳、最满意的照片,在橱窗中展出。让职工在浏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增加了职工相互之间的亲和力,同时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凝聚力。
为了加强企业的外部形象,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定期更换单位的宣传橱窗内容;还编写了单位的大事记;统一了工作服的颜色;规定了上班挂牌待客等等。此外,主要领导的以身作则、表率作用、自身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一个企业不断开拓创新的根基,是一个企业进步发展的灵魂。企业有了文化的魅力,才会有经济的活力。怎样发展企业文化,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找准本企业文化的切入点,结合企业未来发展前景,高度概括最具本质特征的东西,提炼凝铸一种体现企业群体意志的精神力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58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