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与体制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粮食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商品粮1500亿公斤至2000亿公斤,商品粮的运输占全国运输量的6%,由于运输装卸方式落后,每年损失粮食800万吨左右。另外,近年,我国粮食价格发生波动,粮食库存量发生了变化,一些地区部分粮食品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而粮食调运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发展粮食物流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就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与体制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粮食物流 发展 意义 对策
粮食物流的概念阐述
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以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是涉及工业、商贸、交通运辅等多个部门和领域的新兴产业。粮食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粮食部门自建国初期至今一直都在做的一项上作。狭义的讲,粮食物流就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最佳运输路线、最廉价运输工具而进行的粮食实物移动的活动,以达到量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广义的讲,粮食物流是指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整个过程中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
大力发展粮食物流的现实意义
首先,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总量大、人均数低,因而,总的来看,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粮食问题的基调。但是各地区粮食生产的不均衡性又影响着国民经济计划的有效运行,粮食的调出与调入成了仅次于粮食生产的大事。加之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年度间的粮食产量丰歉波动,使粮食市场难以避免地产生动荡。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这里就较为集中地表现为对粮食物流的具体操作。如实施专项粮食储备,从产粮区调运适量的粮食以充实缺粮区,使粮食供应在总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区域有机调配。 其次,粮食的运输、装卸、储存、保管等诸个环节都是物流的组成部分。国有粮食部门必须在各个环节里强化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其日趋现代化,才能在竞争激烈,不断变革的粮食市场中占据主动,在保持粮食动态的供需总量平衡、品种、结构、地区平衡中,发挥能动作用,在保证粮食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统一这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上享有充分的主动权,唯有如此,国有粮食部门才能坚持与巩固主渠道地位。这是改革大趋势必然结果。 最后,在市场操作中,必须遵循盈利最大化的原则,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超的经营本领,力求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要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向管理要效益,从市场找出路,须知增收节支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永恒主题。粮食在物流领域的节约潜力是巨大的,据权威专家测算。我国粮食在收,运、储、销等环节的损失率至少为10%,年损失总量近五千万吨。如果粮食系统具有现代化的物流运作体系,就能大幅度地减少损耗,增加盈利,从而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粮食系统走向市场的进程中,努力实现物流现代化,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
1.涉及部门多,难以统一
粮食物流的特点是量大、点多、面广,牵扯到的部门多,难以统一协调规划,不能有效整合资源,不能共同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2.流通费用高
近年来,我国粮食的仓储、运输、装卸等条件不断改善,但粮食流通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仓储设施不能适应散粮接卸的需要。现有粮仓大多是平房仓,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库容不足。二是运输方式落后。目前大部分的粮食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粮食收购环节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包装,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形态。整个流通环节需要经过多次灌包、拆包,包装资材耗费大、抛洒损失多。
3. 粮食物流技术存在瓶颈
我国的粮食运输、存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技术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瓶颈。例如,粮食运输缺乏先进的计量输送设备、散粮接卸设施、专用运输工具;粮食仓储缺乏计算机管理手段、先进的品质检测方式和生态储粮方式;粮食加工缺乏粮油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信息建设缺乏适应具体操作的粮食物流信息系统等,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
4. 流通环节多,市场流转慢
一般来讲,从粮食收购到市场销售终端,需经过十多个环节,仅靠铁路发运粮食,从申报车皮到粮食发出,一般需20--30天时间,最快也要半月。这极不利于产区粮食销售和销区市场供应,亦很难应对特殊情况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虽然公路运输发达,但汽、柴油价格居高不下,限超载运输又是一个关口,直接影响到粮食物流。
5.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少、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粮食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对于地方政府,尤其是以农业为主的市县政府,难以独自承担。建设现代粮食物流,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粮食流通产业,在粮食物流的各个环节建立自动化流程,实行网络化管理。而这方面的管理人才缺乏,同时具备粮食专业技能和物流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更少,人员整体素质与现代物流服务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加快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1.强物流节点和中心库的建设
重要物流节点应多功能结合,以发挥集聚效应,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建议对全国粮食物流节点进行统筹规划,并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入住物流节点和大型粮食港口,为物流企业提供稳定的流量,便于粮食物流规模化组织和高效设备的应用。另外,在有条件的省市,每个县区培育1-2个中心库。中心库原则上仓容规模在1.5万吨以上,没有1.5万吨以上粮库的县(区)要加大现有仓容的维修改造力度,提高仓储保管能力。中心库规划以县为主,市县区统筹规划。
2. 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粮食现代物流的管理涉及粮食、财税、工商、铁道、交通、信息等多个部门,粮食现代物流的运作横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必须协调动作,形成合力。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在《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指导下,负责研究、制定本级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规划,并负责协调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相关政策措施,为构建全国统一、高效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创造体制环境。
3.加强现代粮食物流队伍建设
应争取在高等院校开办和设置粮食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为粮食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粮食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开展粮食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中,把粮食物流职业纳入其中,建立我国粮食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聘请国外的专家参与国内粮食物流的经营和管理,在同国外专家的交流、合作中提高国内专业人员的水平。总之,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培养粮食现代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以满足粮食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4.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保障体制
一是制订粮食物流发展规划,让粮食物流建设有组织有计划。二是制订粮食物流发展的方向性政策,在收费、价格补贴、优惠政策等方面有针对性调整粮食流量、流向和流速,把政策对粮食物流的调节发挥到最大程度,使粮食物流在政府的引导下规范运行。三是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加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筹集资金。对闲置资产进行整合,盘活存量,实行产权置换;现有土地出让,筹集资金;以产权为纽带,采取集团带动和股份合作等模式,全面推进购销、加工等企业联合重组,壮大实力;招商引资,通过吸引外资和民资发展粮食产业,带动粮食物流建设。但是粮食作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在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时要慎重,同时在粮食企业资产处置时要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履行合法手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安徽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与体制创新实例分析
1.安徽省粮食产需现状及趋势
安徽省有47个县(市)是国家商品粮大县,滁州、阜阳、宿州市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000万亩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保持在2750万吨以上,粮食总产中水稻、小麦约占80%。2006年全省粮食产量2861万吨,粮食商品率为44%,粮食需求量2100万吨。预计2015年粮食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粮食商品率将提高到53%,商品量达到1495万吨,粮食需求量将增加到2600万吨。
2.安徽省粮食流通现状及趋势
粮食跨省和省内流量双向增加(见表1)。出省粮食流向主要是东南沿海省市,江苏、福建、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约占75%;山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等省市约占20%;京津等省市约占5%。省外调入的粮食,玉米占一半左右,主要从河北、河南、东北购进;其余稻谷、小麦、大豆主要从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购进。省内粮食主要是从北部和中部主产区流向粮食加工量大的城市、主要消费城市以及皖南、皖西南山区。
目前出省粮食的铁路、水路、公路运输比例为44%、33%、23%,省外流入粮食的运输比例为69%、14%、17%,省内粮食的运输比例为31%、3%、66%。预测在规划期内运输方式仍以铁路为主,水路运输比例有所增加。近两年安徽散粮运输开始起步,2006年原粮散运比例为6.5%。
安徽省粮食物流总体布局与规划
安徽粮食现代物流总体布局是:依托一网两河五线,建设两通道七节点。“一网”是指全省公路网,特别是高速公路网。“两河”是指淮河及其支流、长江及其支流。“五线”是指京九线、京沪线、宁西线、皖赣线和沿江铁路干线。“两通道”是指淮北小麦流出通道(属国家黄淮海小麦流出通道,主要包括亳州、阜阳、宿州、蚌埠)、长江流域稻谷(小麦)流出通道(属国家长江中下游稻谷流出和玉米流入通道,主要包括合肥、巢湖、六安、滁州、芜湖、安庆)。“七节点”是指合肥、阜阳、芜湖、蚌埠、宿州、滁州、安庆七个节点(见表2)。
粮食物流节点布局在粮食主要集散地、加工聚集区和交通枢纽,年粮食中转量100万吨以上。节点城市以现有的粮食流通设施、粮食产业园区和加工企业为依托(见表3),形成安徽粮食现代物流的增长极和全国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安徽省为实现粮食物流发展和体制创新的项目建设
为实现本规划的整体目标和任务,促进粮食现代物流各环节、各物流通道和主要节点功能整合,安徽粮食现代物流建设项目包括5个方面。
(一)内河港口散粮中转库及专业化码头项目
在淮河、长江及其支流上重点建设散粮中转库及粮食专业化码头项目29个,新增和改造中转仓容75万吨,提高水路快速接发中转能力。项目选择标准:国家级的内河港口库、粮食码头的年中转量50万吨以上;省级的内河港口库、粮食码头的年中转量20万吨以上。
(二)内陆散粮中转库项目
在淮北地区、长江流域粮食外运陆路通道的主要交通枢纽及集散地,重点建设与完善立筒仓、浅圆仓等散粮中转库项目,新增和改造中转仓容60万吨,提高陆路的散运比例和快速中转能力。结合退城进郊的储备库项目建设,建设仓容260万吨。项目建设主要针对各粮食集散地、粮食产业园区的散粮流通瓶颈障碍,兼顾解决粮库布局和立筒仓、浅圆仓等适宜散粮中转仓型不足问题。项目选择标准:国家级粮食中转库、储备库年中转量在30万吨以上;省级粮食中转库、储备库年中转量在20万吨以上。
(三)散粮运输工具项目
按省内的粮食流通量和作业需求,重点发展散粮汽车、散粮火车和1000吨级以下散粮船舶,推行公铁水集装箱运输与规模化散粮运输方式,扶持和引导省内具有社会化运输服务业绩及实力的物流企业参与散粮运输。项目内容包括:购置、改造散粮汽车或散粮集装箱汽车700辆,购置散粮船舶52艘和散粮火车50节。
(四)散粮接收发放设施改造项目
选择处于重要节点上的储备库、中转库和大型粮油加工企业等提升散粮接收发放功能,包括散粮火车、散粮船舶、散粮汽车及集装箱的装卸设施。通过散粮接收发放设施功能提升,扩大散粮运输需求,提高“四散”效益。项目选择标准:交通区位优势,中转库和储备库仓容5万吨以上、年中转量在20万吨以上;加工企业要有品牌优势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面粉加工能力500吨/日以上,大米加工能力200吨/日以上。
(五)粮食物流信息系统项目
按照构建粮食物流信息网络的要求,建立省级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重点省辖市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全省统一的粮食配载、信息发布、粮食安全预警、粮油市场监测、粮食储备监测五个子系统。对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重点建设竞价交易、财务管理、交割结算、信息发布、网络安全、不间断电源等六个子系统。
参考文献
[1]陈金龙,潘朝松,王亚南.现代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粮食储藏,2004(3)
[2]陈金龙,潘朝松,王亚南.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业.现代商贸工业,2004(6)
[3]刘小艳,林珊珊.粮食物流流通方式研究.中国市场,2008 (23)
作者简介:陈湘涛(1978― ),男,湖南祁阳人,博士,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3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