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液化石油气检测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液化石油气属易燃易爆品,主要由碳三、碳四等部分组成,常温下容易气化。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因为这种气体人们也用来作为加热的燃料。液化石油气是用瓶装的高压液体(管道煤气除外),液化石油气属气体,判定质量过程中,需进行气化,取到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才能真实反映其质量。本文对液化石油气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结果偏差的关键项目做了详细的说明(因为在标准中,分析方法里没有作细致说明)。
  
  一、组份的测定
  1、进行各组份的测试
  分析最终目的是求出碳五及碳以上含量,因本法要求使用气相色谱法和导检测器,数据处理使用校正面积归一法,本方法要求所有物质都有响应,并需逐一进行定性,知道其校正因子方可求出各种物质含量(因为求碳五及碳五以上组份时都要知道各组份峰面积及校正因子,这是归一法的要求)。但在实际检验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不明身份的色谱峰,如果含量低则影响不大;如果高则需进行定性。这时如果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需要大量工作,而且在大批量的样品分析中时间上也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可以这样进行考虑,对于占总峰面积百分比小于或等于0.01%的可忽略不计,大于0.01%的(通常不会大于1%),可以不考虑定性,其校正因子的取值可参考相邻两组份峰的校正因子,取其平均值。在几年的分析实践中证实此法可行,结果没有显著性偏差。
  2、气化问题的处理
  本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取样过程中如果从气瓶顶部取气体样品与均匀液体经过气化后取到的气体进行分析比较,前者碳二,碳三含量偏高,后者碳四,碳五以上组份偏高,造成结果偏差很大,说明碳原子数较少的组份较容易气化,通常在气瓶的顶部,碳原子数多的给份较难于气化,通常沉积在底部,故在气化采取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2.1 液化石油气需摇匀后再气化进样分析。
  2.2 取样管道使用透明的塑料毛细管,且耐压较高,还要尽量短、细,使残留在管道中样品尽量少,节流阀应尽量靠近气化装置(常用恒温水浴锅)。
  2.3 从气瓶中流出的应该是均匀的液体(指节流阀与气瓶之间的一段毛细管里装的液体样品)且不需减压。严禁使用减压阀进行减压后取样,否则重组份容易沉积在减压阀内,使结果偏低,且污染下一个样品。
  
  二、总硫含量的测定
  本方法使用微库仑分析法来测定硫含量。其原理是样品中硫在高温管中与氧燃烧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由氮气导入滴定池与池中I-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I-3浓度降低,仪器提供一电解电流,电解产生I-3,其产生的I-3的量与降低的部分相等,达到最初的平衡状态,滴定池中流过的电解电流与时间的积即为电量,此电量与二氧化硫的量成正比,通过进标样求转化率,分析硫的含量。
  在测定过程中需注意如下问题:
  1、载气(氮气)与燃烧气(氧气)的流量。最终目的是使转化率达到75~110%之间,这一过程需反复调试,等仪器稳定后调到合适的比例。通常氮气为80~150ml/min,氧气为70~120ml/min。
  2、加热管(石英玻璃管)各段(即气化、燃烧、稳定)温度。合适的温度范围为气化温度400~650℃,燃烧温度为750~800℃,稳定段温度为680~750℃较为合适。温度太高容易烧坏电炉膛石英玻璃管,太低转化率不好,反应不完全。
  3、因微库仑分析状态是一动态平衡状态,稳定性不是十分理想,往往在多次进样后样品的稳定性变差,所以要经常用标样进行反标,证实其准确性,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往往由于经验不足没有进行这一步操作,出现结果偏差较大的数据。
  4、进样量多少问题。其量的大小使样品的峰面积接近标样峰面积,这样得到的数据准确可靠。因为转化率是由标样求得的。标样量大小与转化率有一定的影响,而样品总硫的含量是通过转化率求得的,这一点应注意。
  5、样品的气化及进样问题。样品气化过程与分析组份时的气化过程相似。进样时,因为用针管取样品是气态的,容易散失,故当用针管取样后一定要用胶粒封好针头,对好刻度再进样,防止扩散损失影响结果。
  
  三、残留量的测定
  残留物有两个考核指标,即残留量和油渍观察。测定过程如下:液化石油气通过已经冷却的取样管(-55℃以下)取样(100ml),置于带刻度的离心管中,在室温下蒸发,最后观察残留在离心管中的液体体积,再加入一定量的异戊醇于残液中,取一定体积滴于滤纸上观察油渍情况。需注意的问题有:分析方法里没有说明在什么样的环境温度下进行蒸发,也没有说明蒸发时间。本人针对这一现象做过这样的试验,残留量如表1(同一样品)。
  从表1可以看出,温度与时间都直接影响残留量,最好选择25℃、4小时为宜。但在冬天较冷时应要考虑时间较长(8小时以上)。但当残留量较少时,小于0.05ml/100ml,蒸发时间可适当减少。
  油渍观察。一般较容易观察,关键是溶剂(异戊醇)一般需进行重蒸馏,以消除空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B11174-1997《液化石油气》.
  [2]SH/T023-1992《液化石油气组份测定法(色谱法)》.
  [3]SH/T0222-1992《液化石油气总硫含量测定法(电量法)》.
  [4]SY/T7509-1996《液化石油气残留物测定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4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