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必然性的论述,分析转型困难,提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对策。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转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随着生源减少,办学成本增加,财政投入不足,一些高校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出现了“高校破产危机论”。一味地求大求全,扩大规模的办学模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许多高校积极主动地提高管理水平,重视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防错查弊”事后监督审计的阶段,服务意识不够,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向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转型与发展的压力。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必然性
  1、《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3]这一定义将完善管理控制、提高效益、增加价值界定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任务。
  2、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为重点的内部审计已远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随着内部审计工作深入开展,财务收支信息的真实性基本得到保证,单纯揭露违纪违规问题,过度强调监督职能,难以对经济损失、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有效地防范和治理,削弱了审计管理和服务职能。
  3、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也是适应自身行业发展的需要。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广泛地开展了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效益审计在审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已成为当今世界审计的主流,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也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就是管理和效益!”
  二、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存在的困难
  1、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不够。不少人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在高校运行过程中的免疫功能,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帐,就是挑毛病,找岔子,从心理上排斥内部审计,不认同、不支持内部审计,致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2、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无专门的审计机构,只配备了少量的审计人员。这样的机构设置,过分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容易造成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对立,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也难以保证审计业务的独立性。
  3、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胜任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财务、审计知识,还要掌握法律、建筑工程、管理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和文字表达能力。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层次单一,多为财会人员,缺乏管理、工程、法律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相应后续教育又跟不上,使得总体素质偏低。
  4、审计技术和手段落后。高校基本上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但内部审计手工查账依然占主导地位,计算机审计开展不够,严重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策略
  1、转变审计观念,取得校内支持。一是审计人员自身首先应转变观念,认识到审计是监督,更是服务。审计真正目的是帮助学校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二是利用校园网络、校报、召开专题会议等多种方式宣传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努力建立起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院系)的伙伴关系,使内部审计与学校管理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环境,避免孤军奋战。
  2、主动转变职能,转变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内部审计要实现自身价值,必须拓宽审计范围,转变审计工作重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应通过评价和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达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真正使内部审计服务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财务状况及运行情况的优势。具体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应扩大审计视野,采用调查问卷、面谈和观察等审计方法,来分析评价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查找学校管理和制度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符合性测试,确定风险等级,提出合理化和建设性的建议,提升内部审计在学院管理工作中的层次,提高审计服务质量。
  3、转变审计时间,由原来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审计转变,对学校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审计。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学校的管理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内部审计不仅要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监督和审查,还要延伸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和事中。开展事前审计,从经济活动的项目立项查起,通过论证项目的可行性、计划的科学性、决策依据的合法合规性等来预测最佳决策方案。开展事中审计,对经济活动运行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运行效果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并及时予以督导纠正。
  4、加强学习,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内审人员仅从学校里学习的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是不足以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内部审计知识和实务。可以采取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cpa考试,外派到相关部门实地锻炼,到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经验等措施,以增长业务技能,拓宽思维和视野,做到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和学历教育“三管齐下”,逐步改变内审人员单一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5、创造现代化办公条件,充分利用网络及审计软件。审计部门应该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审计软件辅助工作具有方便性、系统性和快捷性的特点,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其优势为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另外,应充分利用网络快捷、交互的特征,加快获取信息的速度,拓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维度。
  总之,将传统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型应成为今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完善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降低学校的办学风险,提高学校的资金使用水平,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刘佳,宋淑华,张宗颉.对将效益审计引入高校的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7,1.
  [2]张志强,赵德峰.高校内部审计困境及路径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
  [3]内部审计实务指南4号――高校内部审计.
  
  作者简介:李涛(1978―),男,湖北襄樊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7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