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补贴这六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举高 许继升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是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也是当前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从2004年的7000万元起步,到2008年的40亿元,再到2009年的130亿元,购机补贴政策实施6年来,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扩大的力度一次次超出人们的预期,一次次让老百姓欢欣鼓舞。统计显示,在购机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从2004年底的35.7%,提升到2008年的45%;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从2004年的29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1元。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国家130亿元购机补贴资金的落实不仅提振了农机企业振兴的信心,还使农机行业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走势,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均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
补贴六年的成效充分证明:农机购置补贴让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是一项一举多得、四两拨千斤的好政策。
“2004年,《农机化促进法》施行,中央把农机购置补贴作为一项政策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6年来,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加大,由70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130亿元,6年翻了近8番,实施范围由66个县拓宽到所有的农牧业县……”今年6月23日,全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讲话中指出,农机补贴“在增加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这是购机补贴政策实施6年来,农业部首次举办全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
从数字看补贴的作用
实施6年来,农机购置补贴在哪些方面产生了成效?下面几组数字就能告诉你答案。
――2008年,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915亿元,同比增长30%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直接拉动了农村消费,特别是发展型的消费需求,带动了农机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2004―2008年,中央财政共投入69.7亿元,带动地方投入52亿元,拉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达到373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240万台(套)。2008年,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915亿元,产销率达98%以上。今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农机生产企业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机补贴的实施拉动了农村需求,促进了农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2008年全国农机装备总量达到8.22亿千瓦,比2003年增长36.1%
2004-2008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安排农机补贴资金121.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69.7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约225万台套,全国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全国农机装备总量达到8.22亿千瓦,比2003年增长36.1%。特别是农业生产急需的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大幅增加,农机结构得到改善。2008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99.5万台,比2003年增长208%;插秧机达到19.96万台,比2003年增长2.35倍;玉米收获机达到4.71万台,比2003年增加10.5倍。农机补贴的实施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改善。
――2008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8%,比2003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
2004年以来,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2.5个百分点,而2003年前的4年间基本没有提高。2008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小麦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扩展,作业环节由生产环节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于农机农艺的集成配套,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水稻高产栽培、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等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得以大面积推广,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与人工收获相比可减少损失3%左右,仅此一项全国减少小麦遗洒损失25亿公斤以上
农业机械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既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比如,在节本方面,推广小麦精量播种技术每亩可以节约种子3~4公斤;应用化肥深施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0%~15%;高性能植保机械喷药可节省30%~40%的农药;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与人工收获相比可减少损失3%左右,仅此一项全国减少小麦遗洒损失25亿公斤以上。在增加粮食单产方面,采用大型机械进行深松整地,增产幅度达到10%~15%;水稻机插秧能使亩增产25公斤以上。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机插秧与人工插秧相比可提高生产效率20倍以上;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可替代200多人;一台甘蔗联合收获机可替代1000多人的工作量;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更是需要机械化作业才可能实现。农机补贴的实施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008年底,全国已发展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6.6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8622个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2008年底,全国已发展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6.6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8622个,拥有农机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达到37.64万户。此外,各地把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为当前农机工作的总抓手,以此为契机,全面推动了农机销售维修、培训教育、示范推广、安全监理、质量鉴定等各项农机化工作开展。农机补贴的实施发挥了支撑保障作用,推进了农机化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政策操作日趋规范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是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也是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农业补贴措施。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加强政府的扶持、引导、调控能力,促进农机装备提升和结构优化,提高农机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3月29日,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就“有人反映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环节太多,程序繁琐”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执行的农机购置补贴操作方法是系统总结前几年补贴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这套操作方法,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有7项主要工作,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有10项主要工作,企业还要统计汇总补贴销售情况,这些工作需要依次完成,一步也不能少,而且要做好各环节的衔接,目的是防止虚报冒领补贴,套取补贴资金。”
据了解,为实施好购机补贴这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部、财政部对全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科学制定了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确立了以“五项制度”为核心的操作办法,即:补贴机具竞争择优筛选制、补贴资金省级集中支付制、受益对象公示制、执行过程监督制、实施效果考核制。各省区市也制定了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许多省区市还相继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规范、农机购置补贴监督管理办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考核细则、绩效考评办法、档案管理办法、补贴产品经销商管理办法等。
农业部建立和完善了补贴机具部省两级选型制度,将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投诉情况作为机具选型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对于进入补贴目录机具,规定必须是经过省级以上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进行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鉴定合格的产品。各省对申请进入补贴目录的非通用类产品进行重点筛选,提高补贴产品准入门槛,为购机农户把好质量关。
补贴资金省级集中支付,农民实行差价购机的方式,是购机补贴政策的亮点之一。一是可减少农民的支出成本。农机价格较高,补贴的主要机具多数在5000元以上,有的达到几十万元,实行差价购机可降低农民购机筹款难度,使农民直接受益,方便农民。二是便于资金监管。实行省级财政集中结算,补贴资金只下达到省级财政,不再向市县下拨,减少资金运作环节,降低补贴资金被挤占、挪用的可能性,确保补贴资金的安全。三是防止套取国家补贴资金。农民全价购买机具,后凭发票报销的做法,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假发票虚假购机,合谋套取补贴资金。
去年12月,国务院对购机补贴政策定下了“三个严禁”的禁令,即:严禁采取不合理政策保护本地区落后生产能力,严禁强行向购机农民推荐产品,严禁借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之际乱涨价。为确保补贴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农业部要求农机系统做到“八个不得”,即: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机化推广机构不得指定经销商;不得违反规定程序确定补贴对象;不得将国家和省级推广目录外的产品纳入补贴目录;不得保护落后强行向农民推荐补贴产品;不得向农民和企业以任何形式收受任何额外费用;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办理农民购机补贴手续和补贴资金结算手续;不得委托经销商代办代签补贴协议或机具核实手续;不得以购机补贴名义召开机具展演示会、展销会、订货会。
直面矛盾与问题
显然,随着补贴资金规模的不断增大,补贴政策对农机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农机购置补贴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而购机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
――尽管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不断增大,但农业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群众购机热情高涨,补贴资金仍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此外,一些地方由于财政配套资金没有及时、足额到位,致使其购机总补贴资金相对较少,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少数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个别农机化主管部门存在违规向企业收取费用等现象,影响很坏。有些地方对补贴机具监管措施不力,存在违规转卖转让机具现象。少数地方仍存在指定经销商的问题。
――部分地区补贴资金结算较慢,造成企业资金挤占较多,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
――一些地方农机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跟踪服务。目前,随着农机数量的猛增,部分农机生产厂家在售后服务、机械维修、价格优惠等方面的工作未得到应有的加强。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关键时节,机具的零部件供应不到位,机具损坏得不到及时修理,贻误农时。
2009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就直面了这些矛盾和问题。会议一阵见血地指出:“这些问题虽然是局部的个别现象,但应引起足够重视。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效果,甚至会坏了政策、毁了干部。”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系统性强,程序环环相扣,是一项宏大的“民心工程”。我们相信,随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操作的规范性日益加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补贴政策落实一定会更加到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5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