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贵臣

  [摘 要]化石燃料过度消耗导致的全球变暖的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全球变暖问题不仅仅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还威胁了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甚至是人类的生存安全。所以,全球变暖在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并开始思考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经济模式。根据我国的发展实际,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有效化解因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国际压力。总体说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关系我国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必须慎重。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模式;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08-0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在本文中,选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共522个样本观测值。但是因为西藏数据缺失较多,故将其排除;另外,由于重庆市1997年之前的数据缺失,所以将重庆与四川进行合并处理。文中主要变量的来源:
  (1)环境质量
  工业生产污染排放物(例如工业废水、废气、二氧化硫、烟尘、粉尘以及固体废弃物等)排放总量主要来自于1993―2010年的《中国环境年鉴》以及1990―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同时也参阅全国(西藏除外)其他省、市、区的历年统计年鉴。人均排放量=排放总量/各省年末人口数量。
  (2)人均收入
  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与1990―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同时,
  参考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用人均GDP替代人均收入,例如,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相关影响,将各省的人均GDP均换算成为以197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实际GDP。
  (3)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衡量城市化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数据来源于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部分省缺失数据采用“年末常住人口数/年末国土面积”所得的数值。
  (4)产业结构
  该指标代表了某地的工业化进程。数据来源于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产业结构数值=工业GDP/地区GDP。
  (5)对外开放程度
  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与1990―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同时,
  参考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对外开放程度=当年进出口总额/当年GDP,全部数据均统一换算成以人民币标价,汇率按国家统计年鉴公布的历年中国对主要国家货币兑换价。
  (6)技术效率
  采用单位能源产出,即用当年实际GDP除以当年能源消费总量计算得到。
  (7)能源消费总量
  主要
  参考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数据,以《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与1990―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辅。
  1.2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国内各种库检索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分析文献,明确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为论文提供学术、理论基础,根据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归纳、演绎得出相关结论。在理论研究上,力求将国际上内生增长理论的前沿理论运用到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在经验研究中,通过收集大量翔实的中国不同省区、不同行业有关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统计数据,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统计方法对我国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分解,对技术扩散、产业结构变迁、国际贸易与环境影响等逐一加以实证检验。 2 结 果
  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攀升,首先会导致污染排放加速增加,待达到一定程度时,该作用便会放缓,甚至出现某些污染物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其排放量却下降的现象。目前的情况是,工业废气与二氧化硫这两项指标在我国大多数省份仍然处于排放量上升的阶段,但是在部分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下降;目前,工业烟尘和粉尘以及工业废水出现了比较显著的随着经济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因为数据不全面,工业固体废弃物问题的结论仍不确定。
  代表能源利用效率或环保技术水平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在个别年份,政策的强化使这一因素对碳排放的减少具有积极作用。能源结构变化总体上影响不显著,说明我国低碳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战略目前还未显现出效果。产出结构的影响总体也是正向的,并且不显著,这背后受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重工业化程度加深影响。
  3 讨 论
  3.1 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
  英国政府的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它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
  3.2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体说来就是将低碳经济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用其组织经济活动,努力实现传统经济(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三高(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三低(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以低碳为经济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途径,以碳中和为主要发展技术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或者步骤。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措施或者步骤不仅仅应该具有不同的尺度,更应该具有战略与战术的相关关系。目前,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最新的发展主题,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路线方针一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向低碳过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使命。其中,政府在这种转型发展当中所发挥的导向作用,不可小觑。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必须成功地把不同的发展方法运用到相应的发展实践中去,才能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色、稳定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3.3 我国实施低碳经济模式的政策措施
  (1)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坚持节能优先的发展策略。首先,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其次,在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热能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只有不断提高节能水平,才能有利于能源供应安全、环境保护和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目标的实现。在方式的选择上,首先必须确立一个节能减耗的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其次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以及资金投放量,特别是应重点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让低碳模式渗透进生活当中来。
  (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富煤、贫油、少气”是目前我国化石能源的具体结构,该资源结构特点直接决定了煤炭必须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角。所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近期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碳中和技术在此时就显得非常迫切,将其应用于相关领域,在消费煤炭之前,对其进行无碳化或者低碳化处理,此举可以有效减少煤炭在燃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之上,大力促进天然气的发展,积极发展水电,深入研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并适当发展核电,最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能源格局,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
  [4]Johnston,D,Lowe,R,Bell,M.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Energy Policy,2005(33):1643-1659.
  [5]Abdeen Mustafa Omer.Focus on Low Carbon Technologies∶The Positive Solution[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7(4):1-27.
  [6]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Seebregts,A.Exploring the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Long Term∶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Energy Policy,2005(33):1723-1743.
  [7]Kawase,R,Matsuoka,Y,Fujino,J.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in Long-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J].Energy Policy,2006(34):2113-2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9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