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基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森

  摘要: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中部和西部大多数省份都建立了围绕各自省会城市的城市群,而中西结合部的省际边界区域逐渐被边缘化。以位于晋陕豫交界处的黄河金三角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心地理论说明黄河金三角区域存在产生低一级城市群的基础,而金三角区域四市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产业相联,使得金三角区域产生跨省域的低一级城市群成为可能。
  关键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地理论;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46-02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包括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四个市,共辖4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6%,占三省的10.97%。总人口1 686.84万,占全国的1.27%,占三省的9.91%。该区域2009年人均GDP为16 825元,比全国低8 300元,比东部地区低23 361元,比中部地区低2 612元,比西部地区低1 264元,经济相对欠发达。
  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山西、陕西、河南三省都有围绕各自省会城市建立的城市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正好位于这三大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三大城市群)的中心。而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辐射能力相对较弱,黄河金三角区域四市都有被各自省会城市群所边缘化的危机。该三大城市群介绍如下:
  1.关中―天水经济区。2009年中国公布了12个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中,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该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2 842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 765亿元,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2.太原城市圈。在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太原城市圈是中部的六大城市群之一。该城市圈位于山西和河北两省境内,以太原为中心,包括阳泉市域全部,晋中市的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忻州市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静乐县,吕梁市的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市和汾阳市,面积31 199平方公里。
  3.中原城市群。在《意见》中,中原城市群也是中部的六大城市群之一。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区域土地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 012.5万,占全省的41%。
  在倪鹏飞等编写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2008版)》中,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排名分列九、十二、十四位。可见,相对而言中原城市群经济实力最强,关中城市群次之,太原城市群相对最弱。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osch)于1933年和1940年分别提出。该理论认为,在地形完全平坦、土质相同、人口分布均匀、交通方便程度相等的假设前提下,城镇的分布是均匀而且规则的呈现等边六角形的排列。根据中心地理论,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如果把中原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区、太原城市圈看做高一级的中心地,依据中心地理论,在这三大城市群的中心位置就可能产生低一级的中心地。而黄河金三角区域正好处于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太原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中心位置。因此,该区域有产生低一级城市群的区域条件。
  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地缘基础
  从地域上看,黄河金三角区域属于三省边界区,四市在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方面有很强的同质性。同时黄河金三角地区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该地区四市同属革命老区。而且,历史上临汾与运城曾经是一个地区,叫晋南地区;“唇亡齿寒”的故事发生在运城市平陆县和三门峡陕县间;“秦晋之好”的故事则发生在山西和陕西。另外,黄河金三角四市都靠近黄河,在文化、习俗方面也很相似。
  (二)产业基础
  由于区域自然条件适合农作物生长,黄河金三角区域四市是各自省份重要的粮棉产区和农业最发达地区。运城、临汾粮食产量占山西省的1/3,棉花产量占90%以上;渭南粮食产量占陕西省的17%,棉花产量占90%。黄河金三角区域四市都处在北纬35度附近,是世界苹果主产区中唯一符合苹果七项生态指标的最佳优生区,各方面条件都非常适合苹果生产。区域内苹果种植面积近700万亩,年产苹果700余万吨,浓缩果汁产能9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5、1/4和3/4。进行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可发挥规模优势,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打造以苹果生产、加工为龙头的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基地,拉长产业链,形成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优势产业。
  黄河金三角区域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开采规模形成约1亿吨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4%;焦炭形成4 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4%;电力装机容量超过1 400万千瓦,约占全国的3%;氧化铝产能610万吨,约占全国的35%;电解铝产量约占全国的10%;金属镁产能50万吨,占全国的50%以上;钼资源矿石已探明储量达14亿吨,钼金128万吨,是世界六大钼矿床之一,钼精粉产量3万吨,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黄金产量35吨,约占全国的15%。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为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区域是最早被称为“中国”和“华夏”的地方,区域内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87处,西岳华山、壶口瀑布、关帝庙、司马迁祠墓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中华根、黄河魂”的旅游主体形象。
  (三)前期合作
  1986年,山西省运城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渭南市就成立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二十多年来,协作区共同编制各类发展规划、联合建设基础设施,在产业合作等方面也尝试合作发展,以期形成可以充分发挥该区域经济主体功能的产业基础,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秦晋豫三省陕西渭南、山西运城和临汾、河南三门峡四市已经围绕旅游、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联合建设了三门峡、风陵渡等五座黄河公路大桥,为晋煤南运、黄河两岸经贸往来提供了帮助。合作建设直通中原和陕西的东济高速、运三高速、侯禹高速等基础设施,为区域内以及周边城市的经贸往来构筑了便捷的交通体系。为了发挥区域内苹果产业的优势,成立了黄河金三角果业发展联席会,围绕果业品种培育、技术推广、市场开拓、标准建立、果汁加工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为区域包括苹果在内的各类水果形成了生产、销售、存储、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链。签订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旅游合作协议书》,联合推行 “一证游”,初步实现协作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强化警务协作,完善联动机制,建立了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公安协作网络”。制定了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发展企业集群和企业集团的意见》,促成一批颇具规模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冶金建材企业迅速崛起,使区域内能源资源利用得到初步整合,规模优势逐步显现。黄河金三角区域四市通过开展跨区域联合调研,进一步明确了主要发展和支持有色金属新型材料、以机械制造为中心的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电力及煤业和煤化工业、以苹果生产及加工为龙头的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业为试验区的六大支撑产业。

  (四)政策支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从此区域协调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但省际边界区域位于我省与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交界地区,该区域既是省级经济政策的交汇区,又是区域经济摩擦的集中地。在200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第十章中,提到“ 支持中部地区与西部毗邻地区开展合作,鼓励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突破行政界限,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提升中部地区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中,又强调“加快构建沿陇海经济带”。而黄河金三角区域既是陇海经济带的组成部分,又是连接陇海线上相邻的两大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纽带。随着郑西客运专线的开通,更加密切了黄河金三角区域与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关系。而渭南更是黄河金三角区域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共有的城市。
  三、结论
  根据中心地理论,黄河金三角区域有产生城市群的理论支撑和区域条件。而在黄河金三角区域内,运城、临汾、渭南和三门峡地理位置紧密相连、文化习俗相近、产业相关度高,加上黄河金三角区域已有的合作经验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使得黄河金三角区域形成跨省域经济合作区成为可能。在中西部结合地带构建新的城市群,加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将会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两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朱传耿,王振波,仇方道.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6,(1).
  [4]朱传耿,王振波,盂召宜.中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经济地理,2007,(2).
  [5]国家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Z],2009.
  [6]国家发改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Z],2009.
  [7]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0.
  [8]国家发改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Z],2010.
  [9]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 吴明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