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外贸企业应对策略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虹
摘要: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地震式的金融大倒塌蔓延至实体经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各国纷纷筑起贸易保护大墙。中国作为世界出口大国更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贸易保护的损害,尤其是我国的外贸企业。对此次经济危机的表现和特点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应对此次经济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外贸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140-03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这一事件的发生成为金融危机的标志性开端。至此,金融危机从美国波及到世界各地,其严重性比起1929―1933年的大萧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场危机并没有止步于金融领域而是逐步渗透到了实体经济当中,进而引发了一场范围更广的经济危机。中国也未能幸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1至9月份累计出口8 466.49亿美元,同比回落了21.3%。从主要出口市场来看,对美国出口数量降幅远小于对欧盟和日本。2009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国出口价格下跌3.3%,出口数量下降14.1%;同期,对欧盟出口价格微降0.1%,出口数量下降24.5%;对日本出口价格上涨4.5%,出口数量下降23.8%。①
中国外贸企业在还未走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经济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型制造业的影响,再加之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围堵,中国外贸企业正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 经济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原因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称“超贸易保护主义”,因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鼻祖乃重商主义,因此,新贸易保护主义又称为“新重商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始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两次石油危机(第一次:1973―1974年;第二次:1979―1980年)使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国为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始作俑者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生产能力过剩,往往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来抵制他国商品的输入;再者,为了缓解激烈的国际竞争、经济危机、产业转移及就业等带来的压力;此外,也为了满足其强权政治的需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它们较强的依赖性等都是他们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1]。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爆发与中国遭遇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从此次新贸易保护的发展来看,其根源在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了一场全球金融风暴,同时引发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风潮。奥巴马政府经济刺激计划中“购买美国货”条款的出台,更使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升温并迅速蔓延。
金融危机引爆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潮,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尤其在西方发达经济体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金融危机尚未消除,如果贸易保护主义不能及时遏制,其蔓延之势令人堪忧。据统计,2009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华发起79桩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逾百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21.2%。②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时期,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中国的外贸型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贸需求锐减、资金链的不稳定以及成本的上升等方面。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此次贸易保护主义在贸易保护的动机、方式和手段上有着很多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对产业的保护范围更广泛
以往的贸易保护主义重点保护幼稚产业,如农业、新兴工业或与本国就业关联度较密的行业,如发达国家的钢铁业、纺织业等[2]。而此次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不仅继续对传统产业的保护,还进一步扩大到了金融业、高技术产业和知识产权领域以及其他行业。美国政府自金融危机以来已向诸多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进行了巨量的注资。显而易见,这些不同以往的举措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幼稚产业保护”论。除此以外,一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还要求进口国必须保护知识产权、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二)贸易保护波及全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世界各国经济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之间的经济处于不可或缺的一环,各国经济的发展也在加速传导。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更是带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通过全球化的渠道迅速蔓延,制造了一场国际金融风暴,而由金融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风潮亦很快传遍世界。
(三)保护对象国针对性强
奥巴马政府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将众多外国商品拒之门外,尤其针对中国商品,因为美国国会正是以抵制“中国制造”为借口,推行这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美国首开先河,专门制定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必然将紧随其后。
(四)保护措施表面合法化
在实行贸易保护的国家中有以“WTO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有关协议保护本国利益,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的条款作为理由来实施贸易保护。他们采取与WTO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这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普遍“合法手段”。
三、 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困境
经济危机在全球影响越来越大,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沿海及内陆地区大量外贸企业破产关闭。我国劳动密集型外贸中小企业的利润不断下滑,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金融危机的影响非常大。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外部需求锐减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包括众多金融机构在内的大型公司开始纷纷裁员,其后果是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人们对失业率上升和经济不景气的预期使得消费开始紧缩。而消费的紧缩自然地导致了对进口需求的降低。
据海关总署的数字统计,2008 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七年以来对外贸易进出口速度首次低于20%,出口比上年回落了8.5 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5 215.3 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1.8%;进口4 246 亿美元,同比下降25.4%。出口价格总体下跌4.5%,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出口数量下降了18.1%。①
(二)资金链不稳定
经济危机起源于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的直接表现是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和兼并。这场信用危机使得信贷开始紧缩,而美国是消费占GNP多于70%,居民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靠信贷支持,当信贷一旦紧缩,势必导致美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的下降,使得需求量大减。而我国出口的主要目的国是美国和欧盟,据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1月至9月,中国对外进出口总值为1 557 824 175千亿美元,而其中与美国和欧盟的进出口总值分别为211 876 534千亿美元和260 052 640千亿美元,占总进出口值分别是13.6%和16.7%,累计同比分别下降了15.8%和19.4%。② 国外消费的下滑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下降甚至出现产品积压,使资金的回收出现问题。再加上我国外贸企业大都是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本身的资金链存在不稳定性,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之中资金链一旦出现问题,想寻求新的融资非常困难,如果不能弥补资金短缺的问题将会导致外贸企业的破产与倒闭。
(三)成本上升导致利润紧缩
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市场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引起的,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更加激烈,通过提价来转移成本压力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由于需求下降使得产品积压,外贸企业就需要加快存货周转,短期内降价是速动的办法,这样就形成了成本上升与售价降低的两头挤压,使得利润空间进一步紧缩、甚至亏损,经营压力增加[4]。
(四)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的压力依然存在
200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83,到2009年10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经突破6.83,即使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83计,人民币累计升值也达到14.64%。③而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据统计,人民币每升值1%,出口企业的利润下降比例将超过1%。事实也证明,人民币不断升值使我国直接出口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不断上升,需求不断下降,出口量也随之不断地下降。
四、如何在经济危机下脱困
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都是有害的,历史的经验表明,任何的闭关锁国都将导致落后和封闭。然而,中国在此次贸易保护的盛行之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我国不能祈求他国的仁慈而应该认真的分析形势,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以应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抓住契机,稳定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一) 深入分析当前形势,抓住机遇度过危机
首先,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抨击和遏制不能与我们维护本国市场正常秩序的努力混淆、冲突,因为我们警惕和防范的对象不应当仅仅局限于那种旨在保护国内市场的传统保护主义,还应当包括旨在夺取海外市场的进攻性保护主义。因为经济危机也大大增强了各国争夺海外市场的动机,相信各国将更多地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本国企业夺取海外市场[1]。经济危机大大增强了各国争夺海外市场的动机,相信各国将更多地运用财政、金融等项工具支持本国企业夺取海外市场。即使在美国这个一向忌讳“产业发展政策”之类词汇的自由主义大本营,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对新能源、IT等行业提供大规模财政投入。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也会给我国带来某些非负面的影响,中国外贸型企业要充分利用此契机。如此次金融危机使得国外优秀的金融机构大量的裁员以缩减开支度过危机,更有金融机构被兼并收购甚至破产,这都使得很多优秀的金融人才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雇主。而“脑力流失”困扰中国多年,经济危机中发达国家雇用本国人的风险恰恰有助于我国流失人才更充分地认识到盲目追求海外就业的风险,如美国参议院打算推动一项“雇美国人”(Hire American)条款①,这有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吸引外流人才回流,减轻“脑力流失”问题。
(二)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争取公平待遇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短视的行为,从长期来看必将导致两败俱伤。但是,如果中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却不进行反击,那么受损的就只能是中国。只有通过反击贸易保护使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付出代价,才能使其保持克制。因此,中国应同大多数国家联合起来运用现有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合法手段来争取公平的待遇。具体来说:
1.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合作,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对抗贸易保护主义。以政府作为后盾支持企业主动迎战贸易保护。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使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原本高发的贸易摩擦愈加频繁,造成国内企业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是迎战贸易保护的主力军,还要学会借助行业协会壮大力量。2009年3 月,为了应对巴西鞋类反倾销案,福建省首次尝试由行业组织牵头、25 家涉案企业抱团进行无损害抗辩,使应诉成效大增。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众家联手对外,才会有更大的机会获胜,才有希望维护出口利益[1]。
发挥服务型政府的积极作用。经济危机下,我国不少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在遭受反倾销诉讼时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往往只好放弃应诉,这就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来支持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政府除了在国际上继续呼吁自由贸易之外,更应为企业做好预警信息通报、出口风险发布和法律咨询等工作。
2.在WTO框架内争取更多的平等待遇。要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美等经济体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使我国企业尽早摆脱在反倾销调查中经常处于不利境地的情况。在针对部分经济体滥用反倾销规则,对中国进行反倾销制裁时,中国在与其协商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坚决地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寻求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作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中的直接受害者,我们的企业须注重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保护,提升产品附加值
同样处于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同样面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融资不畅,外贸企业在危机中遭受冲击的程度不同,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差别也很大,而知识产权就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我国一直扮演着“代工厂”的角色,极度缺乏自主性,对外贸易额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国;并且“两高一资”的这种处于国际市场产业链低端的产品仍然占据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角地位。
为了摆脱上述被动的地位,我国外贸企业应注重自我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保护,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全球产业链循环,增创发展新优势,创立自己的品牌,不断增强自主品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出口,同时还应继续保持传统加工、装配等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要努力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外贸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要争取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同时,要将开发的知识产权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争取到政府有关部门在人、财、物等开发基本资源上的优化配置,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还要寻求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离开了法律的保护,不是夭折,就是流失。所以,依靠政府的支持,营造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四)提升对外贸易层次――FDI
研究发现,德国、日本等贸易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曾经经历了以贸易为主的商品输出向贸易与投资相结合、再发展到以投资带动贸易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处在金融危机的复杂环境中,这种环境要求我国外贸企业加快步伐,提升对外贸易的层次。
面对外部需求降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升值等外部恶劣环境,FD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首先,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更好地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来开发研制新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扩大需求量;其次,对外直接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可以在当地直接销售,这可以避免一些由商品出口所带来的贸易摩擦;最后,人民币升值能够增加人民币在世界市场上的购买能力,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从而增加商品的竞争力。
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区位选择的问题。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省份的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都大幅下降,但是西北和西南的一些省区,如新疆、广西、四川、重庆、宁夏,增长速度都超过40%,这和其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较小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必须注意东道国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东道国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消费习惯、政治和法律环境。首先,发达国家的政局比较稳定,法律比较完善,市场条件好,经营管理水平也较高,在这些国家投资对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投资难度较大,这就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在规模和资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其次,发展中国家一般有丰富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资源,在吸引外资方面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市场进入相对比较容易,同时还可以避开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某些出口产品配额的限制,可以利用它们对某些发展中国家没有限制的条件,采取迂回开拓发达国家市场的策略。所以外贸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各种条件及自己的发展意向,谨慎地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客体。
五、总结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的今天,我国外贸型企业要利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品的价值,在这场危机中生存下去并实现“转型”,找到自身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梁爽.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9,(7).
[2] 王佃凯.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特点、原因与趋势[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 ,(4):86-89.
[3] 高永富.国际金融危机与“购买美国货”条款[J].国际商务研究,2009,(2):42.
[4] 刘乒乒.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9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