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经济形势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姣姣

  摘要:由于金融危机海啸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少中小企业大批裁减员工,致使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技术培训存在较大的潜在需求,我们应充分挖掘这种需求,克服和解决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吸引个人投资等,从指导农民就业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他们的内在竞争力。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金融危机;农民工返乡;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225-02
  
  2009年是中国宏观经济较为严峻的一年,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也开始不断显现。中小企业裁员解聘之风让众多农民工被迫集中返乡。大量农民工返乡,不仅使农民工面临暂时失业、收入减少的问题,还涉及到后续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显得尤为严峻。而在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帮助农民就业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同时这也意味着,在新形势下农民对接受职业教育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需求。
  
  一、经济危机背景下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
  在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发作之前,中国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到500万人到6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在全球蔓延,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在沿海和一些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城市,大量的企业倒闭和效益下降造成了大批工人失业。例如,去年10月份以来,由于金融风暴的袭击,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江三角洲,每天都有企业倒闭的消息传出。从10月份开始,广州火车站每天的发客量高达9万~13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企业倒闭裁员而失去工作的农民工。而在全国范围内,1.3亿外出农民工当中已经有485万人不得不离开城市,返回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形成的巨大社会压力,让我们更加肯定农村发展职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经济形势现状形成的对农村职业教育潜在需求的较大增长也增加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可能性。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农民工进城的门槛。例如,在2001年中国城市改革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户籍改革,全国所有的镇和县级市市区,取消“农转非”指标;把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与“原住户”一致。然而,虽然降低了外在的门槛,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缺乏相关的技术技能,仍然并不具备竞争的优势。2007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25个省份的46个县和24个大中城市,共5 130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2 655家企业统一开展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其中对企业的调查显示,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2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则显示,虽然有65.5%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却有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大批外来农民工又无法在工作地通过正规职业教育取得技能资格,这一方面减少了务工人员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对务工地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可见,为了提升农民工自身的竞争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具有接受正规教育培训的潜在需求。外来农民工可以在工作地接受职业教育,也可以由农村职业学校为城市培养、输送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而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来就具有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在目前经济形势低迷时期,这种作用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利用这段时期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加重再就业时把握就业机会的砝码,在时间和数量上稳住并推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部分压力。由此可见,对农村职业教育来说,这是一次可以使自身得以发展的机会。社会各方应当充分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好好地把握这次机会。
  
  二、目前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受阻的影响因素
  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虽然农民对接受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但是从中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却并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要想使中国的农村职业教育顺利发展,还需要突破种种阻力。
  1.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
  目前社会上,“重学轻工”、“重普轻职”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农村,上大学被认为是改变生存环境的最快途径,因此,如果想要改变现状,跳出“农门”,就要让孩子读高中、考大学。目前,社会上对生源几乎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是学习成绩好的上高中,成绩差的才会读职业学校,而且,就算读了职业学校,毕业了也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鄙视职业学校学生现象。所以,有些农村的孩子宁愿出去打工或者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去读职业技术学校。
  2.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单一,投入经费不足
  在中国,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办学的思想依然浓重,从国家到地方,分级别、分层面、分部门,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承担着办学的主要任务,这给地方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实际上,地方财政在对教育投入时,往往也更倾向于将经费投往普通中学,流向职业学校的经费相对有限。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职业学校办学资源缺乏,教学条件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师资力量也十分薄弱,这些都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受困的客观因素。
  3.课程设置脱离农村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什么专业热就上什么,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不考虑农村的实际需求,更不考虑学校自身是否具备开办这些专业的能力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上更需要那些会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而目前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于是毕业生往往都会陷入知道一点又不太懂的尴尬局面。
  
  三、抓住机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
  1.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要想顺利得到发展,打破人们思想上对职教认识的误区十分重要。政府和社会对此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在校学生和家长以及在家待业的青年劳动力进行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导向,在思想上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一本最生动的现实教材,利用这本特殊的“教材”完全可以引导社会正确地对待职业教育。
  2.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并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地方财政的教育投资适当地向职业教育倾斜。其次,鼓励个人投资注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个人投资,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能够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可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当然,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它比投资于普通高中能够更快地取得明显的收益,这一特点也使吸引个人投资成为可能。
  3.课程设置上要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社会需要
  一直以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会存在着是让农民留下来还是走出去的疑惑。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只要是对某个专业有需要就会存在这个专业的生存空间。因此,职业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能够体现出实用性和社会需求性,这就要求建立起一种以就业为向导的农村职业教育新体制。可以将不同学历层次和工作经验的劳动力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上也要有普及性和专业性的区分。例如,一些基础文化知识、法律常识、农村政策等内容可以作为普及性培训内容,而一些农业技术或者社会上具有一定需求的专业技术则可以由学员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留在农村的人员能够熟悉当前的农村政策,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引导农民勤劳致富,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从农村“走出去”的人员也具备了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竞争优势。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利,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如果利用这段时期给农民提供合理的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再转移做好准备,无疑将提高他们再就业时的竞争优势。
  4.发挥职业教育在技术上引导农民自主创业的作用
  在目前就业岗位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情况下,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应是解决农民就业的一条较好的途径。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当鼓励者的角色,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创业的农民予以优惠,而职业教育培训则可以在其中发挥技术支持和精神向导的作用。可以以职业教育学校为载体对农民进行创业宣传并进行专门的创业培训。对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和技术支持,必将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就业结构的优化,也将有效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另一方面,这也将大大提高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修伟,张丛,施维.农村职业教育:实用人才如何培养[N].农民日报,2007-03-13(3).
  [2]潘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新体制[J].成人教育,2008,(5).
  [3]岑艺璇.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责任编辑陈凤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1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