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模块化时代的空间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国安 韩小华

  摘要:产业技术与组织管理的发展导致模块化时代的到来,而基于价值链的业务外包,构成了模块化发展的雏形,并随着业务外包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构成了模块化时代的二维发展空间。
  关键词:价值链;业务外包;模块化;深度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43-02
  
  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世界制造业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福特制的生产模式,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在这种大量机器的使用代替了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模式下,标志着规模大、分工细、协作广泛的大机器工业时代的到来。“二战”后,福特制扩散到了欧洲和日本,日本丰田公司将福特制与弹性生产方式有机结合,改组为丰田模式。其实,丰田制只是对福特制的改良,两者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产业标准化时代的产物,都属于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垂直型产业结构体系,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以至售后服务,都是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换,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产品生产不再仅仅由一个企业来独立完成,而是通过价值链的分解把部分流程与环节通过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组织形式逐渐由大型的层级结构转变成松散的网络式结构,同时,伴随管理模式也逐渐趋于扁平化。正是在这种业务外包的网络组织结构下,逐渐形成以模块化产品、模块化组织为格局的模块化时代。
  
  一、价值链和业务外包的基本理论
  
  价值链的概念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认识竞争优势,因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并且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为廉价或更为出色地开展这些价值活动而赢得竞争优势的。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每个环节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对整个价值链体系产生致命的影响。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
  业务外包(Outsourcing)也称资源外包,英文一词是“外部寻源”。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首次提出“Outsourcing”这一概念。具体而言,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相对优秀的企业资源,将这一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性的功能或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利用它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而自身仅专注于那些核心的、主要的功能或业务。业务外包这种模块化的雏形的发展使得模块化的产业结构逐渐建立起来了,并广泛存在于各个产业链上。由于业务外包是模块化的最初形式,因此,业务外包的优点也构成了模块化区别于以前一体化的优势,形成了继工业时代的丰田制之后新的生产模式。
  通过价值链分析看出价值链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使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业务外包正是在这种研究下产生的,业务外包理念是:如果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上不是市场上最好的,并且也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这种活动不至于把本企业与客户分开,那么应该把它外包给世界上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去做,这样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由“木桶原理”可知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是由其生产要素中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的,企业要将每个要素都做到最好,必须将企业的“短板”抽出,由外部的“长板”替代,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长板绑在一起,这样,企业的竞争能力就达到最“长板”决定的盛水量了。
  
  二、业务外包的发展和模块化时代的形成
  
  由企业内部价值链上活动的外包形式,逐渐延伸到产业链中各个企业链间的外包形式,然后发展到产业链网中各个产业链上的外包模式,在这一层面上构成了外包的广度;在深度上,由生产的不断精细化分解外包、组织职能外包和管理模式上的扁平化形成了业务外包另一发展趋势。这种业务外包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正好也构成了模块化的发展空间。
  (一)广度上的模块化发展
  1.企业链中的模块化。企业链指对企业内部活动进行价值链分析和业务外包后,通过长时间的合作和淘汰而形成的为模块化产品提供不同功能模块的同一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而构成的企业群。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信息的迅速膨胀和技术知识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大、分工细、协作广泛和长长的流水线生产已经不能再适应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因而根据“木桶理论”和价值链分析,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不得不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性的功能或业务外包给其他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企业。利用它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而自身仅专注于那些核心的、主要的功能或业务,并通过自己核心部件生产的规模效应降低自己的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在此淘汰和合作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以标准化接口为基础的模块化产品生产企业链。这种外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不仅包括辅助活动的外包,如财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发外包、采购外包;也包括部分基本活动的外包如生产外包、销售外包、服务外包等。所有这些形式的外包使得很多新的专一企业应运而生,如设计公司、营销公司、咨询公司等,大大丰富了企业模式,提高了生产力。
  2.产业链上的模块化。指各个企业链之间的合作而构成的以企业链为基础的产业链间的模块化。新生产模式下模块化时代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链上模块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上升到了整个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链构成的模块之间的竞争。由于长期的外包形成了稳定的企业模块群,各企业分工合作已经很协调,对外界信息反应迅速,不同的企业模块群具有不同的特色,如不同的建筑公司及其相关合作部门。不同的建筑公司,企业链内部以及其产业链上各合作企业构成的整个建筑公司体系各不相同,在参与竞争时客户不但看其建筑公司本身,而且也会把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也作为参考标准。因此在招标时,建筑公司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是相关产业链企业的竞争。
  3.产业链网上的模块化。产业链层次上模块化的稳定和发展,势必引起更大层面上的协调发展,即产业链网。在产业链网中,竞争和合作的意义范围变得更为广泛,不同产业链间不仅涉及到了产品功能的竞争,而且也在能源、科技、环境、政策、空间、地理位置的争夺方面进行着不断深化的竞争;同时,由于资源、科技、环境、政策、空间、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限制,不同产业链在竞争中也需要不断加强合作。正是产业链间通过竞争和合作,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的自然和谐,政策的大力支持,空间的合理利用,地理位置的协调规划,并在更大层面上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
  (二)深度上的模块化发展
  1.生产流程的模块化。是由价值链分析中的基本活动外包形成,主要侧重于产品由研发、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程,其划分和外包的细化程度构成了模块化的深度空间。最初的这种模块化形式是源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凝聚核心能力而进行的企业部分基本活动的外包。然后,随着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生产技术的飞速进步,这种模块化不断深化到了越来越细微的企业活动上。如华为的产品安装和维护的外包,使得华为有更大的资源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上来。

  2.组织职能的模块化。源于价值链分析中的辅助活动的专业外包,这种组织部门的部分职能外包给专业的公司,不仅可以有利于提高本企业管理的绩效,而且也为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了保证。如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招聘外包给专门的中介公司,编制企业绩效考核方案外包给咨询公司,研发设计外包给专门从事相关活动的公司等。价值链上辅助活动的外包的细化和深入,构成了模块化发展的另一个深度指标。
  3.管理的模块化。为适应信息化和快速的市场变化,企业必须加快自身的信息处理和快速应变能力,因此,以往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对于今天的众多企业已难以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更趋向于扁平的网络结构,大大地缩短信息传递的过程,企业内部每一个组成部分都相对独立,能够自主决策。企业的每个组成要素不再是等待上面告知该做什么,而是不断自行调整以适合整体的需要,并与其他要素进行交流,按照能够使其自身运作和整体组织都实现最优化的方式来运转。
  
  三、结论和意义
  
  企业作为动态的不规则的生产组织,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和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因此就形成了企业和生产组织的模块化发展。模块化进程的发展核心在于价值链纵向的不断拉伸以及横向间的竞争与合作,确保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的有机兼容,实质在于通过模块化不断演进凝聚核心竞争力,缩短产品生产时间,促进产业的加速发展。模块化发展的空间模式,即三个层次上的模块化进程:企业链中的模块化、产业链上的模块化、产业链网上的模块化。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并不断深入和成熟,它打破了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垂直边界(组织的层级)、水平边界(内部壁垒)、外部边界(外部壁垒)、地理边界(文化壁垒),增强了企业组织的渗透性和灵活性,打破了原有企业的组织空间,使得企业不再是自我封闭的利润实体,而是整个生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是整个分工体系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罗珉,何长见.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6,(5).
  [2]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3] 朱瑞博.模块生产网络价值创新的整合架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4] 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5] 孙晓峰.模块生产网络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4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