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度空间设计的小户型室内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要针对小户型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小户型面积虽小但是经过精细的设计,也能满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基本家庭功能需求。在住宅空间中使用多维度设计,通过减少动线、开放式设计、空间借用、垂直空间的复合利用以及时间差设计使小户型空间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文章简单讲述如何营造实用环保空间,并融入设计想法来提升空间的视觉空旷感。
关键词:小户型住宅;多维空间设计;功能复合
在经济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小户型住宅受到了更多人青睐,在未来小户型将成为房产主流。小户型住宅往往室内面积紧凑,但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小户型设计应从多方面考虑,当前的小户型住宅设计已经不是施工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解决小户型居住者的需求,且对空间功能的单一性、家庭构成变化等等问题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对小户型住宅进行环保可持续多样性的空间设计,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一、小户型住宅空间多维度设计
(一)改传统的树状动线为环形动线
在我国的普通住宅中,住宅空间的动线大多是以树状为主,以一条通道为主要路线向四周扩散来连接各个功能空间,通过主要路线来连通会客厅、餐厅、厨房、书房以及各个卧室。这种树状式空间连接方式路线明确并且使用方便,各个房间在动线的尽端或左右,有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并且互不干扰,但也出现使空间呆板、不灵活、浪费室内有限面积等问题。因此,在小户型设计中要打破树状动线,将动线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让空间更加灵活且相互融合。小户型的建筑面积小,使用面积更小,要最大程度地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因此空间的动态路线设计要从实用角度出发,要摒弃传统住宅中的树形路线,减少分叉路线,最大限度地减少单纯通道的使用面积,设计“空间回路”环形动线。
设计“空间回路”环形动线,让业主在空间的行走路线为环形,其优势有缩短室内交通流线,增强视线交流,扩大空间感,丰富层次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通风与多方向的采光[1]。
实现“空间回路”环形动线设计主要是通过卧室、厨房、客厅等功能区域设置移动墙体、折叠门来实现空间环形互通的。
环形动线的设计方法主要有:利用一条环形动线把开放式衣橱、开放式厨房、室外阳台这几个主要家务功能区域使用环形动线连起来,使家务工作变得更为方便简洁,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一条环形动线将会客厅、室外露台、开放式厨房串联在一起使空间中公共区域形成环形动线,提高公共空间的便利性。多条环形动线相互互通的连接方式,在空间内合理设计多条环形回路动线并且相互有交集,使室内空间的动线更加多样灵活丰富有趣,且缩小了到达室内各个功能区域的距离[2]。
(二)平面功能的开放式设计
在小面积户型设计里,我们应该考虑在有限的空间中如何将功能区进行多变的转换从而实现买小户型体验大户型的功能区域。在需要时我们可以将卧室变为书房,变为小型电影院,客厅也可以变为餐厅,变为儿童活动区等等。
在小户型住宅空间中,满足空间的多样性,在平面布局上对空间的复合设计是必然的,而复合设计在居住空间内是利用可移动隔墙来实现空间的局部分隔、绝对分隔、弹性分隔,使空间相互转移与借用,进行灵活的分隔与合并。在不同的分隔方式中获得不同的使用功能,以适应居住空间随着家庭成员年龄的增长的需求变化,让住户体验到不同时期家庭变化而产生各个功能区域面积需求不同所带来的体验,延长空间使用寿命。此外,移动隔墙的灵活可变性也让小面积户型能实现多房间多功能的需求[3]。
实现复合设计主要是使用“开放式住宅”的设计理念使空间在功能复合时更加灵活可变。开放式设计拆除空间非承载墙体,为空间的灵活可变提供条件,使空间获得更多的平面布局方案。且开放式空间具有外向性,能使空间中视野开敞,减小空间狭窄压抑感,增加了空间的延展性,减少了空间的限定度和私密性,使空间能够互相融合与借用[4]。实现开放式设计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可移动墙体、折叠门、可移动收纳柜等等来实现白天室内空间通透、流动,晚上局部空间独立私密互不干扰。在使用移动门与移动收纳柜时尽可能地使用新型环保轻质材料,折叠门尽可能地使用透光材料,这是为了使空间更加明亮通透而且减少空间中有害物质,实现环保设计。
(三)垂直空间的多重利用,解放室内地面
小户型室内使用面积有限,我们应该尽量解放地面,避免出现室内空间中“上空下挤”的状态,使用垂直空间的复合利用设计以实现在窄小的空间里拥有更多的储存功能与使用功能。室内空间中人活动的空间高度不同,所以可将空间分为地面家具空间、中部人活动空间、顶棚复合空间。
地面空间主要是采用局部区域地面架空抬高的方式,利用架空抬高部分实现垂直空间复合使用功能。比如说局部地面架空,可以在地面形成一个多格鞋柜或者置物存储柜,在柜体合上时是完整的地板,也可以利用现代智能家具把餐桌藏在架空地板下,在用餐时候将餐桌升起。由于餐桌隐藏在架空层中需要一定的高度,而这高度基本与餐椅下方空间高度相同,所以合理地利用这个高度将定制餐椅藏于架空层内,这样我们就不用单独搬椅子用餐,只需要在餐桌的四处坐下便可,其它时间架空的区域就是一个大面积的活动空间,可将其设计为一个舒适的榻榻米[5]。
中部空间主要指的是顶棚空间与地面之间的垂直部分空间,该部分空间是人主要活动的空间区域,因此复合设计的使用功能与人的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比如将床铺与墙体相结合,将墙体变成一个床铺收纳柜,然后对墙体表面进行设计变成简单的装饰墙。墙体不仅使空间增加了收纳面积,也减少了室内墙体厚度与对空间地面的浪费,同时这样的隔墙隔音效果更好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在白天非休息时间,床铺隐藏于装饰墙体内,此时墙体旁边可以放置模块化沙发,在需要睡觉的时候,则可以把床从墙体中翻转下来,把模块化沙发变成床的基垫,再通過可移动墙体形成一个简易卧室。对于床铺藏于墙体的设计上要注意在兼顾耐用性的同时保证操作方便,材质选择得当。在部分角落的墙上增加储物搁板或贴墙置物架等等,这样可以增加室内的收纳空间,同时也可节省地面空间。 顶棚空间主要是指天花板与中部以上空间。一般顶棚空间复合利用方式主要依靠智能设备的升降床、复合储物柜、爬梯等等整合后复合在顶棚空间中,在需要的时候从天花板上降下使用,考虑室内层高问题,隐藏于天花吊顶上的复合功能区域厚度一般不会太高,也可以在合适的区域设计吊柜以达到空间的拉伸的效果。
同时,可以把家电变小或把家具变成模块化,熟练地利用人体工程学中的科学合理的尺寸对空间中模块化家具进行设计。根据业主对家电大小及能耗的实际要求,考量房屋空間大小,从而选择尺寸合理的家电,尽量使用模块化家具,将家具进行合理科学的变化,有效地减少家具数量的同时减少其占地面积。
(四)时间转化调整空间功能
人的生活习性一般是有规律的,睡觉、学习、起居、餐厨等等一般不会在同一时间进行,这就产生了“时间差”。我们在小户型的设计上可以合理地进行“时间差”上的设计,通过定制的家具和模块化家具来进行“时间差”上的设计,改变空间布局,在不改变建筑本身结构的前提下通过移动墙体和模块化家具来改变区域功能。例如:餐桌在用餐时间可以作为餐桌使用,其它时间可以变成简单的办公桌;客厅有访客时可以作为客厅使用,需要休息时可以变成卧室,需要看电影时可以变成家庭影院,需要有大空间活动时可以变成宽阔简单的活动室。墙体在白天看上去是背景墙而晚上需要休息时可以变成简单客房,这一系列的转变都是通过模块化家具、定制家具、移动墙和折叠门来实现的[6]。充分使“时间差”设计合理科学地运用在有限的小户型中是实现经济与舒适性的极好的方式。
小户型住宅区域设计也应当使用模糊化设计,模糊空间的概念必然带来空间功能不明确。在居住空间设计中,“模糊”空间主要包含空间边界的不明确性和空间多功能的不确定性两个特点。前者主要指空间开放性,后者则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功能性质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改变的空间可变性。这种变化一般是利用家具布置来实现的,不需要改变建筑结构与空间本身。这种方式对于小户型居住空间来说是极具实用性的。
(五)利用材料色彩属性扩大空间
为了使室内空间在视觉效果上不会那么狭窄,通常情况下的设计会采用开放式的装修风格,该风格可以增加房屋的通透性。因此,对地面材料使用一体化设计,例如使用同一颜色的材料铺设地面,不仅使房屋看起来整洁大方,也能增强房屋通透性,给予人强烈的视觉延伸感。
小户型如果色彩搭配不合理,会让整个室内空间显得很压抑且昏暗,因此在色彩设计方面,一般大面积主体色为浅色调,亮色可在模块化家具、地面、天花上体现,背景色面积较小,根据大环境选择中间色,点缀色选用与主体色、背景色反差较大的颜色会使空间更有活力。色彩的巨大反差能从视觉上延伸空间,给予人清爽、敞亮的感觉。
二、结语
未来的房价依然在稳中上升,在经济压力下房产的主要消费户型还是集中在小户型。小户型住宅需扣除20%公摊,如此小的设计面积对设计师而言更为困难,但是设计师又必须满足小户型居住者的需求,科学合理分布室内功能区,调节公共区域与私密空间融合与借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室内空间进行环形动线设计、空间开放设计、空间垂直设计等等,同时使用模块化家具来扩大整体空间,使其更加宽敞通透。设计来源与生活,生活学无止境,所以设计师只有不断开阔眼界,吸取新鲜事物,才能展示出科学合理美观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沙芳.面向青年人的小微型居住空间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2]吴文深.小微户型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3]陈思吟,徐钊,徐忠勇.探析中小户型住宅的室内空间复合设计[J].艺术科技,2015(6):195.
[4]芦春梅.浅谈小户型室内设计[D].河北科技大学,2014.
[5]张群,刘文金.小面积住宅室内空间设计模式探析[J].建筑学报,2011(8):24.
[6]陈思吟.中小套型住宅室内空间优化及其精细化设计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6.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通讯作者:
张晓霞,福建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艺术设计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3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