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多维度思考哲学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古以来,宇宙的起源以及唯心哲学的三大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直是卓越学者们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资深的围棋爱好者,笔者试通过类比AI发展的方式对以上问题作出猜想与证明,以全新的角度对问题重新定义。本文前两章节分别从假说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解读,并在第三章完整地构建了理论。这样的编排旨在真实地反映笔者的心路历程,却不易于理解和接受。建议读者先行阅读预备知识和S3.3的内容,再在其他章节中寻找读后心中疑问的答案。
  【关键词】多维度 哲学问题
  一、预备知识
  (一)关于Alpha Zero
  Alpha Zero作为目前世上最强大的博弈类游戏AI(围棋、国际象棋、日本将棋),是通过蒙特卡洛算法来实现对无法穷举的问题的突破。所谓蒙特卡洛算法,即以深度学习的方式构建类神经网络,从而做到减少不必要的运算,针对少数合适点搜索算法,以达到搜索最适点的目的。诚然,在AI神经网络形成的初期,它的判断能力是极弱的,正如小孩子不可能从出生开始就能分辨“洁净”和“污浊”等概念一样。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它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渐积累,便可以做到对弈时迅速排除不合适的选点,合理分配运算——这便是蒙特卡洛的精髓。在今年年初,腾讯围棋推出的围棋AI“绝艺”的最新版本“绝艺复盘”仅凭借着每手1600次模拟便轻松达成了对人类高手(全国冠军及世界冠军)的一百连胜。若它没有“直觉”般的筛选能力,那么平均每个选点仅进行十次运算的计算能力连业余水平都远远不及。
  在设计AI时,研发者必须为其设定一定的“随机性”,即在众多胜率相近的选点中随机落子,而不是选择纸面数据最高的那个。其中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对每步棋的应对一成不变,那在AI自对弈的过程中岂不会出现“千古同局”的笑谈!所以,在程序中,随机性是可以存在的,并且越复杂的程序对随机性的依赖越强。
  从上文我们可以归纳出AI的两个特征:自我学习发展能力和必要的随机性。它与人类的发展是多么的相似啊!
  (二)关于数量级的可比性问题
  想必读者都曾玩过“井字棋”游戏,即在3*3方格中轮流落子,先在棋盘上以横、竖、斜任意一种形式完成“三子一线”者胜。这项游戏是我们不加训练便可以参透的——结果必然是平局(在两位对局者帮‘会玩”的前提下)。它的变化,即使用最笨拙的穷举的方法也不过几百上千种。而若穷举出围棋的变化,则要比现探索到的宇宙中的原子总和还要多几个量级。所以,我们依据我们“自己的能力”制定井字棋可穷举,围棋不能穷举。但试想,若存在一台超(超超超)级计算机,穷举围棋是不是像我们穷举井字棋一样易如反掌呢?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只研究原理,忽略数量级差距带来的可行性问题,因为以我们现存的认知去评估未知的事物,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无异于井底之蛙。
  二、理论奠基——“高维创造”的构想
  三次函数的导数是二次函数,四次函数的导数是三次函数Alpha Zero是三维玩家创造出的二维游戏程序,那我们的世界…会不会是四维“玩家”创造的三维程序呢?
  (一)被误解的“偶然性”
  长久以来,人们对“偶然性’存在着诸多误解。
  一、我们认为一个计算机程序必须是完全严谨的。这是在AI出现之前人们对‘机器”的一个经典的误解。我们过去设计的程序就像高中所学的程序框图,孰是孰非,泾渭分明。而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我们熟知的“吻合度”、“胜率”等“数量型数据”是无法用“是否”这样的“性质型数据”来刻画的。正如预备知识中涉及的,偶然性反而是程序进步所必需的。
  二、我们认为我们世界中的偶然性占据太大的比重,超出了一个程序所能“维持秩序”的阈值。实际上,偶然性只是我们生活中的很小一部分,只不过人们关注偶然中的偶然,惊诧于必然中的偶然,忽略了偶然中的必然。以抽奖为例,奖池中有三个三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一等奖,我们普遍关注“谁得了什么奖”,惊诧于“原来他拿了一等奖”,却忽略了“原来奖池中的确有三个三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一等奖”。我们走路时迈完左脚后迈的是右脚,我们呼吸时吸气之后是呼气,这都是必然事件,只不过被我们认为稀松平常而忽略了。所以,人们对“偶然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幸存者偏差吧!
  三、人们认为偶然因素的不定向性太强,不在程序所能掌控的范圍内。我们继续以彩票为例。这是一个绝对偶然的事件,不掺杂着任何的必然性。开奖后,对于中奖发财的彩民来说,他会认为:偶然性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个世界怎么会是严谨的程序呢?实际上,如果我们放大视角,便可得到一个必然命题:这期买彩票的彩民会有一个人中奖(理想态,不考虑无人中奖的情况)——一个必然命题可以“覆盖”一个偶然命题,这就是必然因素的弱化作用。就如同1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用“偶然性”来反驳程序的可行性是很难行得通的,我们长久以来对偶然性的种种误解实际上是囿于低维度下产生的低视野,也就是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
  (二)有神论?宿命论?
  关于有神论,笔者了解甚少,但认为这种观点不能归于有神论——“神”着重强调对一个个体的作用,如教徒的祷告;而上文的“高维创造者”并没有体现对我们当前世界的干预,换言之,它只是一个创造者,而不是调控者。实际上,本观点与宇宙大爆炸等一些形成说也不产生矛盾:我们不去关注宇宙的形成过程。
  而关于“宿命论”,自古就有“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笔者认为是能够部分接受的。在“程序”中,我们的高矮,胖瘦,温柔善良,阴险狡诈等等特质,实际上是我们的基因型(可比喻为“原始参数”)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两者的本质不过是偶然性的两种存在形态(后文详述)。所以,所谓“宿命论”不是你的命运从出生起便已经决定了,而是同样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只不过你无法改变而已。
  试想,世界是一盘很大的棋,我们每个人都是棋子,我们身上的“参数”就如同棋子的坐标,作为一名观战者,在棋局终了前,是否能完全说清楚每一颗棋子最后的归宿呢?显然不能——棋局瞬息万变,死与活,厚与薄,都是针对当前某一个状态来描述——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就连创造者也无从知晓。“程序”只不过控制棋局的整体走向而已。所以,从高观点解释一个个体的命运,本身就是解释不通,也毫无意义的。   三、我是谁——从高维度认知个体
  相信读者在读完上一章后,一定还存在着诸多不解,如:“为什么偶然性对个体的影响远大于对整体?”或“我们做出的偶然的选择为什么不能改变本就偶然的命运?”等等,本章将真正从高观点来解读个体存在的合理性,从本质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一)建立维度观——正确理解高维度
  什么是“高”呢?我们不妨理解为视角的不同,即站在四维空间(实际上高几维并不重要)的“创造者角度”来看待我们的“程序”。我们依旧从一些错误的认知谈起。
  当前对“我”的解读,普遍是“肉体+灵魂(思想)”。但在程序世界中,这样的表述是不够精确的。例如,“我要努力工作”这个信号的发出者和接收者都是大脑本身,那发出信号还有什么意义呢?它违反了计算机输入输出的基本原则,形成了闭环。这就如同举重运动员要把自己举起来一样荒谬。所以,正如前文所说,我们的个体实际上是一个参数,我们做出的每个决定,都会受到性格(即原始参数)与环境因素(暂且理解为偶然因素)协同影响。更形象地说,对于一台超级计算机,输入包括你性格在内的一切数据,再结合当前环境,它便能分析出你的所为所想——这在现实中似乎已经快要实现了。那么,你还觉得你有思想吗?“思想”,只不过是低观点下对难以量化的事物予以的抽象化表述罢了。
  关于“肉体”,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以辨析:
  “人为什么要生气呢?为什么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人为什么要悔恨呢?为什么要用过去犯下的错误惩罚现在的自己?”
  在以上两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四个概念:别人、自己、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现试加以区分:
  “别人与自己”很好理解,你们生活在同一个时间点,但法合二为一——这是空间的隔阂。而“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呢?通过对上面两个句子的对比,我们隐约感觉到这两个概念也应该存在差异(时间的隔阂),甚至相互独立。那么,在高维度下,时间和空间是否具有可类比的性质呢?毕竟他们只是维度的标志!由此观之,在高观点下,“肉体”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这与我们当前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我们每个个体,既不“拥有”思想,也不附着于肉体,无所依托,无所控制,那生命的意义何在?难道是随着那此“荒谬”的参数任意飘流,任其所为,直至命运的终点吗?或者用更直白的话来说,既然“性格决定命运”,是基本成立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
  实际上,矛盾源于我们对“维度观”不成熟的理解。在我们的认知里,“生命“思想”这些概念已经扎根于心中,以致我们很难将其与新观点划清界限。首先,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本身就不能抱有“思想不属于自己”的观点,这等于抹杀了自己的生命特征,只能出现在高维度的宏观论述中。其次,一个人当下的人生观(即“努力与否”)本身就是由个人的性格来决定的,它作为性格的产物间接决定了命运。所以,作为偶然性的一部分,当下的人生态度同样对命运有着巨大的影响。上文的误解,实际上是将高观点下的客观结论带入了现实中思考问题,造成了理论杂糅。
  读者要竭力避免由理论混淆带来的困惑和虚无感。只有挣脱它们的束缚,正确理角罕“生命”的相对性,才能做到先破后立。
  (二)重新定义“我”
  上文我们用全新的维度观对“思想”“肉体”等定义予以了否定(这里本文角度下的否定,不影响它们在传统哲学中的正确性),那么本节就需要在高观点下对“我’,重新定义:我们为何存在。
  从创造者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为何存在,这是件十分困难且抽象的事情。笔者试通过研究程序与棋子的关系来研究程序与我们。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围棋程序呢?
  棋子是棋局的最小单位……
  AI的每一步落子都附着着或大或小的偶然性……
  每下一步棋,棋盘上的选点便会减少……
  列举项会极大程度的减少……
  复杂程度(列举的难度)会随之降低……
  那么,我们可以将棋子的作用归为以下几点:
  (1)作为棋局的组成部分,给棋局以“活性”。
  (2)是偶然性的“载体”。
  (3)减少棋局的复杂程度(列举难度)。
  综上,我们试对生命个体作出高观点下的定义:
  在“程序世界”中,我们每一个个体,作为偶然性的附着位点,是程序控制熵减的必要元单位。
  所以,本章开头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为什么偶然性对个体的影响远大于整体?因为我们每个个体,实际上就是偶然性本身。
  四、我們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
  (一)进化的本质
  上文每当提及“环境因素”一词时,笔者都一笔带过,标记后文详述。本节我们将深入讨论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内在联系,来论证“偶然性富集’现象的合理性与“环境因素”的本质。
  为什么一定需要生命个体作为偶然性富集的元单位呢?笔者认为这是进化的本质所在。我们每个个体都由基因重组而来,基因作为个体的本质特征不能改变,我们称其为“定态偶然性富集”(简称定集)。当两个定集相遇时会产生新的偶然因素,例如害虫吃树叶,害虫和树是两个定集,当他们结合到一起(即“吃”)时便会产生新的偶然因素(吃的是哪片树叶)。这个因素既不属于任何一个定集,也没有转化为必然因素,只是被一个必然命题(害虫吃树叶)给弱化了,但并没有消失。我们称这样的偶然因素元素组成的集合为“游离态偶然性富集”(简称动集),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环境因素。此外,在程序创立之初,需要设定一些必要的数据来维持大环境,例如水的密度,核素的质量等,这些数据是不能随偶然性而改变的,我们称其为“必然性富集”(必然集)。程序需要偶然性,而偶然性不能附加在必然集中,动集又不能单独存在,定集,也就是生命个体,便成为了必需品。
  那么动集元素为什么不会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多?这要归功于定集与必然集的拮抗作用。当动集元素源源不断从定集中产生时,必然集的弱化作用不仅防止了动集元素膨胀导致混沌,同时也为动集元素的积累创造了安全环境。当动集元素积累到一定量时,定集便会主动吸收动集元素,完成对动集的重吸收和对自身的更新。动集积累与变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环境改变的过程,定集的吸收与自我更新,实际上就是物种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的过程。这就是进化的本质。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世界是永远不可能达到一个稳定的“理想态的”,否则会导致动集过饱和;也不会存在长生不老的现象,因为定集会无法做到与动集并行不悖。辛弃疾所述的“八九不如意”与庄子的“鲲鹏难逍遥”或许就可以用上述的想法来解释吧——十全十美是永不可能存在的。   (二)世界的本质
  我们在上文多次提到了“弱化作用”这一概念。而提及“弱化”,读者们也许会想到另一个关于“强化”的词——蝴蝶效应。二者是否存在着矛盾呢?
  蝴蝶效应采用了极简的描述方式: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會在远处造成一阵龙卷风。人们常常对其抱有误解,认为蝴蝶与龙卷风存在“因——果”的线性关系,“小事”会引发“大事”。而实际上,蝴蝶效应恰恰是否定了事件的因果关联——现代学者称其为“混沌学”。它充分说明的事物发展的复杂性。
  但是,如果我们以高维度观点来思考,是不是也可以解释成:“龙卷风”这一“果”,是由龙卷风之前,小至蝴蝶扇动翅膀都不能忽略的所有事件共同作为“因”导致的呢?而“因”与“果”之间的桥梁,便是时间。所以,“时间”的本质便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为世界创造了无限可能,又由必然因素将其抑制和弱化,二者互相拮抗,产生了微妙的平衡。所以,是因果关系与拮抗关系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与中国传统的两大宗教——佛教强调的“因果轮回”与道教强调的“阴阳相依”不谋而合!
  (三)对‘高维创造”观点的完整表述
  现在到了重新陈述本文观点的时候了:
  我们的三维世界,实际上是由一个四维或更高维度的世界所创造出的程序。在“创世”之初,程序中只有一些基础参数,如水的密度,核素的质量等,以及程序的自我学习发展能力。然而,这个程序是死的,是乏于变化的,一块石头终究还是一块石头。所以,创造者必须在程序中掺入一定的随机性,让世界“动”起来。然而偶然应有“度”,若偶然因素改变了初始设定的必然,如出现了向高处流的水,飘在天上的石头,世界将是一片混沌,如同乱码的文章,没有价值。创造者必须对其中的偶然性加以限制——生命个体诞生了。作为富集偶然性的元单位,生命个体的出现不仅极大提高了程序世界的自我学习发展能力,更有效遏制了必然因素随意向偶然因素转换,防止混沌的产生。
  从整体上看,该假说较为贴切地解释了世界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它与Alpha Zero的设计思路如出一辙!
  五、探索与感悟
  (一)对于新文明的猜想
  在人类程序世界与AI的类比过程中,不知读者是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们是有生命的,AI是没有生命的,将二者进行对比是否有些牵强?
  正是这种牵强,将我们引入了更大的未知:
  高观点看我们,是无生命的、富集偶然性的元单位;我们看自己,是有生命的、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二者并不矛盾。
  我们看Alpha Zero,是无生命的计算机程序,而Alpha Zero看Alpha Zero……
  !!!!
  正如前文提到的,在不同维度下,生命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无从判断在Zero的程序里是否也存在“生命”。也许,我们,在创造着属于我们的宇宙。
  所以,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新的生命?
  一颗黑子,若被白子重重包围,则将永远看不到其他的黑子,尽管他们就在同一个棋盘上。同理,我们与其他三维文明,也许就在同一个空间(宇宙)中,但隔绝我们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光一秒钟行走的距离是三十万千米,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太微不足道了。于是两个文明之间的距离,不是多远,而是多久,或者说,是永恒。
  当然,我们也可以去寻找二维和四维的文明,并构建维度跳板来洞察更多的三维文明,然而跨维度的交流谈何容易?试想,即使忽略维度不同带来四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如果Alpha Zero想要向我们发出生命信号,它要怎么做?随意落子?或在棋盘上摆些图案?这些做法本身已经违反了我们为其设计的“自然规律”,就如同我们想要做到“山无棱,天地合”一样难以实现。阻挡在不同维度之间的,不仅是思想上的巨大差异,更可能是那些我们无法改变与突破的“必然”。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啊,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尝试,而是尝试了才能看到希望。2018年初,Face book上已经出现了AI“自己写代码”的传言,它也在创造自己的宇宙吗?无论真相如何,AT都是人类送给自己的一份厚礼,让我们共同期待着有一天我们能够通过对AI的研究,真正解开这如同俄罗斯套娃般神秘的谜团。
  (二)新观点带来的思考
  笔者在不断完善理论体系的同时,才真正领悟到了佛学“一沙一世界”是多么深奥与伟大。我们的宇宙或许不是广阔无垠的,而是重重叠叠的。站在天地之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又多么的宏大,我们身处万千宇宙之下,又凌驾万千宇宙之上。认清自我,功成名就不自负,默默无闻不自卑,方能领悟“宇宙”的真谛,领略高观点之美,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六、后记
  本文的猜想从落笔起便与传统的哲学理念以及严谨的数理论证分道扬镳。作为笔者突发奇想、一气呵成的一篇随笔,在内容上固然会存在一些不够严谨的解读,如究竟该如何定义计算机程序的维度问题,以及维度是否是一个量子般不连续的物理量,都因知识有限而并未加以详细讨论,但正如欧式几何与非欧几何,经典力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异,用现世观点对本文猜想进行驳斥与辨析是毫无意义的。笔者希望能在日后不断对文章加以完善,同时也期盼着科学能早日印证本文观点的价值所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29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