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该文通过《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一书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提出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音乐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艺术教育越来越被学校重视。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一书中指出:“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是不可替代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能获取的最重要的知识中不可替代的资源。”而现在的音乐教学课堂注重理论,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音乐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摒弃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现代化音乐教学的需要。那么,音乐教学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与当下音乐教学相结合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学会音乐聆听
  (一)带着问题去聆听
  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一书中,第四章全部在写音乐聆听。聆听是音乐的艺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我们的耳朵聆听世间万物的所有声音,聆听好像既直接又自然。但学习一首曲子不仅是听会歌词,我们要学习其中“乐音”。乐音不仅仅具有音高、音量、节奏,还包括音色。乐音能够唤起听众的真正感情。聆听音乐就像是建造一个移动的七巧板,在最初阶段学生听乐曲的旋律、节奏、歌词这种模式,但当再一次聆听时,学生就要带着构建前景,带着对曲子的思考去聆听。
  书中以萨拉为例,萨拉是为年轻的歌手,在聆听巴赫协奏曲时只是简单地将音乐对比,但不了解巴赫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只是浅显地对曲子熟悉程度的聆听。而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要把文化素养带入曲子中,用艺术性和审美性的思考去聆听。无论是歌曲教学抑或是音乐欣赏还是听力训练,在让学生聆听音乐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听音乐的环节上尤其如此。在完整聆听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在音乐中找答案。
  (二)“反复聆听”是发展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聆听音乐亦是如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比较奇怪的现象——好多学生喜欢音乐而厌倦音乐课的状况。他们懂得好多的音乐知识,但就是对音乐没有感觉,缺乏乐感。究其原因,是音乐听得太多还是教师的讲解过多。音乐作品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是作为知性对象而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聆听才使其变为感悟对象,而只有经过反复聆听才能做到“从模糊到清晰”,并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在聆听中反复接触乐音和随意接触乐音,而更多的是听其以外的内容,知道曲作者谱写曲子的背景,知道作曲者想通过歌曲所表达的含义以及自己对曲子的理解等,正如基威所说:“为了喜爱、欣赏和享受音乐表演,你就必须了解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为了成为一个热情的和知识渊博的听者,你就必须了解作为诠释的和社会的艺术音乐。”
  二、学会创造音乐
  (一)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创造
  《关注音乐实践》书中不仅仅指出聆听是音乐的基础,更重要的指出音乐创造(音乐制作)的重要性。“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是不可替代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能获取的最重要的知识不可替代的资源。”在课堂中不仅仅教会学生学会聆听和演唱歌曲,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音乐创造活动。比如,音乐和每一个学科是紧密相连的,文科的学生可以将古诗或课文能够用简单悦耳的旋律方便自己的背诵和理解;而理科的学生可以将烦琐的公式编曲成顺口的旋律等。音乐通过表演将学习者带入了音乐实践的心脏,创造是提高音乐素养的合理的和重要的補充。学生对作品的表演是他的音乐实践及其对于该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的强有力的展现。
  (二)音乐课堂以外的音乐创造
  音乐创造,是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承人类文化历史的同时,也在音乐教学以外的领域传承和创新学校文化。不只是作曲家笔下的音乐作品。比如,在学校里,无论是上课下课还是放学,铃声起到至关重要的提醒作用,学生可以创作他们喜爱的铃声,使学生每天在富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另外,除了对铃声的创作,学校里的校歌以及班级里的班歌、宿舍里的舍歌等学生都可以在课下创作;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也有可以创造的空间,例如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音响:风雨声、鸟鸣声、蛙鸣声、鸡啼声、水的滴答声、汽车的笛声等,都是大自然的音乐,教师可以有意无意地鼓励学生去聆听。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聆听周围的声音,培养他们的聆听能力,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创造。音乐创造不仅伴随着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还拓展了音乐本身的创造空间。
  三、学会音乐合作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音乐课堂上,不仅仅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还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紧密配合,才得以构成完整的课堂。新课改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主导者,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教学方式不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本着平等、民主、合作、辅助的原则,教师作为课堂整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坦诚交流,和睦相处。在课堂表演中,教师可以以表演者的身份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互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律动游戏中掌握音高、时值、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和本节课所学习的重难点。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课堂教学时间短暂,不能每个同学都有展现的机会,而生生合作大大提供了学生展现的机会。当代合作学习理论开创者约翰逊教授提出:“同伴互助学习的五个因素的理论,积极的相互依赖、促进性的相互作用、个人的责任感、社交技能或合作技巧、同伴学习过程。”当每次小组在创编活动时,教师要巡回做积极的指导,了解学生情况。当学生不知道如何展开创编活动时,教师做示范给予充分的启发。当小组展示完后,教师对每组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富有童趣的奖励,这样可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性。学生从合作的创编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了创编成功的喜悦,更加从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充分发挥自身及同伴的学习优势,互帮互学,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既提高学习效率又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音乐教育是多元化的,以音乐表达为目的的教学在以若干方法进行着,学会聆听、学会创造和学会合作,只是其中方法之一。追求音乐的有效教学任重而道远,着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教学的认识水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丰富音乐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水平,真正实现全面的、细致化的课程课改教学工作。教师更应不断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就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3.
  [2]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周莉,汉族,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