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音乐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是现代教学论的中心课题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与实施的不断深入,音乐课的教学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授学生单一的音乐知识和理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焦点。
  关键词:音乐教学 核心素养 音乐实践 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也要作为开发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标准。我认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
  学生发展核心素養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二)明确“核心素养”的意义
  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关注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明确核心素养,既可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在音乐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通过感人至深的音乐艺术,促进学生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进而深入他们的心灵。音乐的一切实践活动从创作、表演到欣赏,都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从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律动中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在课上,老师放一段音乐学生都会不自觉地跟着音乐点头、拍手、并随乐曲轻声哼唱,这是一种无意识、本能的流露,尽管是稚气十足,但毕竟是其创造真情的再现。学生不仅有创造的需要,而且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在创作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强化“进入”的心理诱导,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歌曲律动中,听着音乐的旋律,想象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的景象,在心理上就形成了与歌曲内容情绪相一致的心境,在这个基础上学会不自觉地展开想象,这时老师就不断激励学生,说说自己都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想到了树上发了嫩芽,花儿在开始含苞待放,鸟儿也都高兴地飞来飞去,还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小朋友们可以去大自然中尽情地游玩。学生在自由想象同时,老师把歌曲再次唱给学生听,想象自己是春天的使者,用动作来告诉人们美丽的春天来到了,这时学生们的想象就在转化为动作的同时也开始了富有个性的创造,他们有的学树发芽,鸟儿飞,一起拉成圆圈欢蹦乱跳,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作,使学生既感到轻松愉快,力所能及,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作潜能。在课上大胆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启发创作的个性。
  (二)在唱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激发创新能力。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唱歌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意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音色或只着重在演唱技巧上的训练,或者在学会后再加上感情处理,例如只简单的说上几句这首歌曲要唱得活泼、快乐等,结果学生只会模仿教师表情,或者只是机械地笑,随着歌声晃头,实际上他们笑得很勉强,极不自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音乐的艺术形象,没有经过自己联想与再创造,这时候老师去启发学生设置情景,发挥联想是非常必要的。我在教唱《小白船》时就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把想象中的小白船在银河里荡漾的感觉找出来,当我唱完《小白船》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有的说:“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微风吹着海水轻轻泛起波浪,小白船扬起锚远航去了,渐渐地越开越远,终于消失在地平线上,因此在演唱中到结束就回越来越轻,似乎渐渐远去。”但有的孩子不同意,认为:“小白船是乘着黄昏的余辉,远航归来,他们认为在演唱结尾应逐渐慢下来,但并不轻下来,仿佛小船越开越近慢慢靠岸了。”不同想象力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这就是创造的萌芽。教师不必强求一致,可以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我只从中引导他们试唱两种唱法,用他们自己的想象,创造自己的音响效果,从中体会创造,想象和演唱的乐趣。在教学中给学生发挥创造的机会,激发创造的热情。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发扬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我本着音乐欣赏的关键是用心体验和聆听,因此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尽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听课的兴趣,引发创作的欲望,尽而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未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想象具有模仿和简单再现的特点,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选择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利用强大的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引起他们的联想。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彼得与狼》的时候,我截取一段动画视频作为教学题材,作曲家运用乐器来刻划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动作和神情,音乐技巧成熟,形式新颖活泼,旋律通俗易懂。视频画面的出现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随着不同的情节,老师向学生讲解音乐中各种不同乐器如何把小鸟、鸭子、猫、爷爷、少先队员彼得和猎人的射击声等表现出来。随后准备长笛、单簧管、和大鼓等乐器的实物,让学生自己吹、打、自己听,亲身体验,使学生对不同的乐器的外观和音色有所认知。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便油然而生,参与实践。有的学生试着模仿视频里的声音,有的学生甚至创造性的模仿自然界中的其他各种声音,虽然声音不是那么悦耳,但终归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感受。这样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更有激情,并满足学生乐于探知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在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里自由的进行创作。
  (四)在音乐活动中引发学生创作的激情,发展创新能力。
  音乐创造力与人的生命紧密相连,人的音乐创造力只属于少数神童、天才的观点,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片面的。作为音乐教师积极开展音乐创作学习活动,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并在音乐创作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期望心理效应的作用,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成功的种子,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待,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不同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使学生尽力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
  在音乐活动中,由于学生是低年级段的,因此善于对事物进行模仿,在这个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作能力,比如在教授学生念儿歌,拍节奏这一教学活动时,先把原有的儿歌读熟,然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创作一首节奏不变,内容自创的儿歌,学生开始会认为比较困难,一时不知怎样写,老师不断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适当给予引导,有了这样的自信,学生就会没有任何束缚的展开想象,进行创作,最后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的儿歌内容新颖并富有创意。让他们按节奏读读自己创作的儿歌,老师给予鼓励和评价,让学生在创作活动中感到其中的无比快乐,从此对这种学习创作的方式倍感兴趣,在以后学习中也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简单的创作,久而久之对形成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在音乐教学中时刻关注“核心素养”,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每个学生插上想象和创新的翅膀在音乐殿堂中自由飞翔,进而使得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使成为具备拥有“核心素养”优秀人才的音乐教学初衷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7年03期 《关于如何利用音乐学科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小小音乐剧”活动课程初探 王琛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