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京津廊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明军

  提要京津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两个核心城市,其一体化发展一直是京津冀城市群乃至环渤海地区崛起的核心问题,而京津双核的独特空间结构也决定了其发展方式的特殊性。本文将根据双核结构的特有现象,在理论上对经典的点轴理论进行一定的补充,并通过重新认识京津之间的廊坊,将其定位为京津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节点,对京津一体化拓展为京津廊一体化进行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点-轴理论;京津廊一体化;京津廊核心轴;一体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京津合作一直是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区域振兴的关键和前提。当前,京津冀合作如火如荼,北京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将向河北延伸1,100公里,京冀双方同意年底前实现环首都13个县(市、区)固定电话使用“010”区号,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方案有望在年底出炉等,而且河北也推出了“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京津冀发展核心的京津一体化如何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京津走廊上的“明珠”、近期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廊坊该如何定位,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区域经济理论回溯及发展实践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经典理论
  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法国发展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它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增长不是平衡发展,而是通常由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开始,并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2、点轴开发理论。该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它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是增长极理论聚点突破与梯度转移理论线性推进的完美结合;在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图1)
  3、网络开发理论。魏后凯在1995年提出了网络开发理论。该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其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发展中呈现出增长极点开发、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三个不同阶段。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得到了加强。
  从发展历程看,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状开发是区域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前工业化阶段,城市间基本呈无联系的点状分布;工业化阶段,先是出现增长极,接着形成点轴空间结构;后工业化阶段,形成大、中、小城市分布均匀、功能互补的网络型空间结构;信息化时代,城市空间布局向分散化、开放式转变,形成多中心网络性城市布局。
  这三种经典的区域经济理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也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增长极理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的客观特点,点轴理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相继派生出许多理论。如陆大道(1984)提出的“T”字型发展战略,徐炳文(1985)提出的“H”型区域发展战略,晏学峰(1986)与徐炳文(1987)先后提出“π”字型发展战略,陈传康(1987)提出TYIS发展战略,戴哗等(1988)提出“开”字型发展战略,杨承训等(1990)提出“弗”字型发展战略,张伦(1992)提出“目”字型发展战略,刘宪法(1997)提出菱形发展战略,张培刚(1997)提出的“牛肚子理论”,厉以宁(2000)提出的中心辐射战略等。而且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一些地区的工业布局和区域开发也将由目前的点轴开发,逐步过渡到网络开发的新阶段(魏后凯2000)。
  当然,我们也发现,这三种理论也有一些局限性,他们未对区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现象进行分析,未对一个区域内同时存在多个核心的现象以及可能出现的多种发展结果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这些理论的思路是这样的:一个地区先出现几个增长极,接着这些增长极通过之间的增长轴发生联系,增长轴沿线再出现一些增长点,所有这些增长点再通过复杂的交通线进行连接,最终形成区域城市网状布局图。但是,问题在于,若当区域中同时出现两个距离较近的“核心”增长极,那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是几个“核心”增长极保持独立存在呢,还是融合成一个更大的核心,或者连同之间的增长轴点一起形成一个核心轴?
  总之,对于区域内存在的多核心现象,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发展结果及形成的条件,应有理论上的阐述。
  (二)国内城市群发展现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城市群,即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既有区域发展的共同特征,也有各自的特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的是上海一家独大的局面,上海占绝对优势,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单核区域发展格局;珠三角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主二副的格局,即以广州为主中心,深圳、珠海为副中心,呈现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而京津冀则呈现出了京津双核驱动的发展格局。
  (三)京津双核的形成。京津两市直线相距不足110公里,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同时出现两个“想分分不开,想合合也难”的发展核心,在世界区域发展史上也是极少见的。若两核心出现在50公里内,如东京和横滨,则可融合发展;若在150公里外,如伦敦和曼彻斯特、纽约与芝加哥,则可脱离首都圈,各自成为两个都市圈。
  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增长极阶段、点轴阶段,发展到了网状开发阶段。但是,由于京津存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罕见的双核现象,在其形成网状城市的同时,也会出现其他城市群所不具有的特点,即京津双核以及两市之间的廊坊共同一体化成一个“核心轴”。图2是对京津两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布局的抽象描述。图①是京津各自极化发展期,相当于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图②是京津点轴阶段的形成期,大致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图③是京津核心轴形成期,是指2003年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战略提出之后的这一段时期;图④是未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阶段过程中形成的京津廊一体化时期。当然,从客观上来讲,从第三阶段开始,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之间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网络状关系,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形成的可能是具有双核一体化的网络状城市群。(图2)
  二、京津廊协调发展分析
  (一)京津一体化的必要性。孙久文(2009)认为,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地区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核心区域,加快两大中心城市的合作,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京津一体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聚集效应的负效应凸显,已经到了发展扩散作用的时候了。天津虽然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其聚集效应还是大于扩散效应的,但我们也不能为此而任其盲目地对周边资源发挥虹吸作用,而是要超前规划,提前布局产业结构,甩掉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对周围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2、巨型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美国城市规划学家芒福德(1961)指出,真正的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区域化是巨型城市发展的必然。牛文元(2007)指出,城市发展必然导致其向外扩张,但“摊大饼”式的单级扩张方式已无法维系,发展战略形态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即由原先的单极城市扩张,改变为组团式城市群的培育,才能克服过去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弊病,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母爱英(2010)认为,京津冀应该形成“双核带动三圈”的基本模式,形成京廊津核心。
  3、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北京提出将建设世界城市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在世界城市的众多指标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它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程度”。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赵弘指出(2010),伦敦、巴黎、东京这三个公认的世界城市都没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和周边地区没有明显的、过大的经济反差。而在北京周围,还有很多贫困带,这不符合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
  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史利国在“2010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北京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将着力解决北京与周边城市之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届时,“首都圈”的概念将会出现。事实上,世界城市的建成无不仰赖于整个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是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没有都市圈作为支撑,世界城市是难以持续的。
  4、天津争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认为,天津能否尽快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京津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取决于北京与天津如何共同联手打造“双核”中心,京津合作是大势所趋。
  5、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京津冀区域发展差距很大,环京津的32个贫困县全都位于河北境内。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指出,京津周围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人。而在长三角,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苏、锡、常等周边城市差距并不明显。
  陆大道院士(2010)更是指出,“先进的特大城市、落后的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布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京津冀的协调发展,必须消除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相互脱节的现象,打破彼此间空间联系松散的现状,避免由于地区产业梯度落差过大而形成“产业悬崖”。
  (二)廊坊在京津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廊坊发展现状。廊坊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美誉,其发展定位为“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发展的重点是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能源、文化休闲等产业,促进服务大北京地区的现代物流和金融后台产业发展,打造京津产业转移的新基地、科研成果转化的新平台,加快与京津路网、生产要素等方面全方位对接。廊坊市委在2010年3月发表的《打造环渤海地区的智慧城市》文章中指出,廊坊具有区位、环境、后发三大优势。然而,廊坊这三大优势现在还都未得到充分发挥,廊坊的人均GDP、投资数、工业总产值都很低,2009年的经济总量在河北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六位。
  2、廊坊的发展机遇。廊坊与北京合作日益密切,已与北京签署《城乡规划合作交流机制框架协议》,成功举办北京・廊坊周,京唐高铁在香河设站,京廊轨道交通对接工作积极推进。此外,北京启动实施城南行动计划和通州新城建设,以及北京新机场拟定于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为廊坊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产业合作方面,京津都有一批作为主导产业培育核心的大项目,对于这些项目,廊坊可以主动参与,以形成共同利益,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形成关联产业集群集聚区。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移动通信、数字电视、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高世代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等六大领域。天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产业和计算机外部设备等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而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与京津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将会有广阔的空间。今后可以借助中关村信息产业方面的优势,着力推进产、学、研、用的联合,推进科研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应用密切配合的产业集群。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现代服务业现已成为推动廊坊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廊坊着眼于承接京津消费外溢,以休闲商务为核心,以康体娱乐、会议展览、文化创意、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为重点,打造高水准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把廊坊建成京津之间大公司、大机构和成功人士休闲居住、休闲办公、休闲保健、休闲娱乐、休闲观光的首选之地。
  在电动汽车方面方面,京津廊地区应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依托北京和天津的研发资源优势,搭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平台,推进汽车关键系统研发,并加快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企业建设,形成汽车工业的产业链。北京电动汽车产业重点建设“一园、两公司”,着力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天津以电动车辆研究中心为龙头,已形成混合动力公交车、家庭轿车和纯电动轿车的多品种竞争优势。廊坊大力发展作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与京津汽车工业正好形成互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廊坊是京津一体化绕不开的关键点。廊坊位于京津走廊之上,距北京约50公里,距天津约60公里,区位优势无可比拟。廊坊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京津发展必不可缺的水资源和农林产品。此外,廊坊发展空间很大,是北京产业转移、城市功能外延的适宜之地,同时也是天津对接北京不可或缺的战略通道。可以认为,京津廊一体化是京津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三、京津廊一体化现实可行性
  上文对京津廊一体化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事实上,京津廊一体化的客观条件也是具备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下面,我们就从一系列指标的构建来具体分析京津廊的现实可行性。
  (一)京津廊一体化的指标选择。鉴于目前还没有关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本文拟将从生产一体化、生活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三个系统层面来研究京津廊一体化。其中,生产一体化包括产业分工、价值链分工、科教水平、人力资源、发展空间五个要素层;生活一体化包括基础设施、生活便利度、区际平等、人口流动、公共服务五个要素层;生态一体化包括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共享、污染治理三个要素层。
  (二)京津廊一体化指标的内涵
  1、产业分工:产业分工是指按照三次产业的标准来衡量京津廊三地各自的发展特点。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到75.8%,今后的产业发展战略是做大第三产业,做强第二产业,重点发展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餐饮业、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步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是最大的,2010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9.7%,而第三产业比重为42.6%,三次产业呈二、三、一的发展格局。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中指出,天津的石油和天然气高附加值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产业竞争力明显。
  廊坊经济发展水平虽然相对落后于京津两地,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第一产业发展空间优于京津两市。这种产业特点正好形成对京津的互补,可以承接京津工业的外撤、弥补京津农副产品的不足。

  2、价值链分工:京津两地依托其强大的科研、设计及管理、物流能力,占据价值链的高端,而廊坊则可更多地发挥低成本制造的优势,与京津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3、科教水平:京津地区科教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强,而廊坊科教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廊坊积极融入京津的发展,将会有助于自身科教能力的提升。
  4、人力资源:京津两地尤其是北京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而廊坊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廊坊利用其地缘优势可吸引高端人才前来居住生活或从业创业。
  5、发展空间:北京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巨无霸”,而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则变得越来越狭小,不得不往周边发展,目前正在规划的七环将包括廊坊市区以及所辖的香河、三河、大厂、固安及霸州等县(市)。根据国务院2006年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天津未来的发展布局为“一轴两带三区”,一轴是指“武清新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构成的城市发展主轴,并且明确将京津塘高速公路走廊作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这样就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部发展带对接,处于京津交界黄金地带的廊坊将会为京津的扩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6、基础设施:京津一体化的基础是京津同城化,京津之间道路四通八达,目前已建成两条高速通道、一条联络线和一条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第三条快速通道”――京津塘南通道(京台高速)已经开工,未来将有五条“大动脉”从北中南三面穿过廊坊,京津廊之间交通便捷度得到显著提高。
  7、生活便利度:居民生活便利度是生活一体化的重要指标。它涉及到生活质量提高和消费结构趋同、享受到公共服务趋同、工资水平趋同。京津和廊坊在生活便利度方面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8、区际平等:京津廊三地贫富差距巨大,2009年GDP比值约为10∶6.4∶1。京津一体化发展所发挥的溢出效应不仅能促进廊坊的发展,而且廊坊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促进区际平等。
  9、人口流动:廊坊距北京只有20分钟的车程,距天津只有30分钟的车程,而北京市区的房价是廊坊房价的2倍以上,所以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选择在廊坊安家,廊坊未来将承担京津“睡城”的功能,发挥京津人口的“蓄水池”作用。据测算,北京若有1/3的外迁企业到廊坊,廊坊市的人口就可以增加50万人。
  10、公共服务:京津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要处理好生活性的公共服务,如两地间的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这些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也需要廊坊的支撑;反过来,廊坊的公共服务做好了,将会对京津产生更大的吸引作用。
  11、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京津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京津的快速发展已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两市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2009年北京和河北首次签署了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的备忘录,确定双方将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在环保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事实上,京津实施环境保护离不开河北的支持,离不开位于两市之间廊坊的参与。
  12、自然资源共享:京津两地自然资源相对匮乏,长期以来,两市的发展都需要河北的大力支持。廊坊自身自然资源丰富,可以为京津提供相关资源,这虽然会消耗廊坊的自然资源储量,但也是廊坊融入京津一体化的重要筹码。
  13、污染治理:城市污染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城市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在这个问题上,任何城市都无法独善其身,城市间加强合作,构建区域环境治理一体化是必然的选择。(表1)
  (三)京津廊一体化可行性分析。廊坊与京津一体化的关系表现为互补、双向促进、正向促进、逆向促进、正向受损等五方面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京津和廊坊具备实现京津廊一体化的客观条件,宜于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双向促进意味着廊坊发展好了,会促进京津一体化发展,反过来,京津一体化发展,客观上又促进了廊坊的发展;正向促进说明,廊坊能为京津发展提供发展空间而自身又没受到损失;逆向促进表明,京津由于发展程度高而向廊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自身并未受到损失;正向受损是指廊坊在向京津提供资源,促进京津发展的同时,自身受到了损失。
  互补因素和双向促进因素越多,京津廊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就越强烈;正向和逆向促进作用越多,双方就越需要借助对方来实现进一步发展;正向受损则表明廊坊在融入京津一体化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总体而言,13个指标中,8个指标支持京津廊一体化,4个指标要求京津廊三地进行合作发展,只有1个指标――自然资源共享,表明廊坊不宜与京津合作。综合来看,京津廊一体化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笔者认为,京津廊一体化是京津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届时,京津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将由点辐射到线辐射,再到面辐射,辐射带动作用会显著增强,京津地区的发展布局也会由现在的“工字型”演化为“王字型”。京津的发展将经历由同城化发展到一体化,再到京津廊一体化的过程,“京津发展轴”也将上升为“京津核心轴”,这也是对“京津是首都区的核心”(刘学敏2010)这一论断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本文讨论了廊坊对于京津一体化的重要性,指出应该把廊坊的发展当作京津乃至京津冀发展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点。作为京冀一体化和津冀一体化的交集,京津廊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当然,我们也认识到,京津廊一体化的实现可能会遇到比京津一体化还要多的困难和问题,这需要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本文所依据的基本方法仍然是点轴理论的分析方法,只是针对京津特殊的双核的特殊情况,在模型上做了一些补充。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认识到,仅靠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是解决不了整个京津冀发展问题的,希望以后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能在更多的领域内进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钟甫宁.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现代化指标体系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6.
  [2]曾珍香,张培,王欣菲.基于复杂系统的区域协调发展――以京津冀为例[M].科学出版社,2010.
  [3]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6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