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目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华光
提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加工贸易的方向。然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在理论界仍然存在笼统含糊的倾向,应该加以规范。
一、问题的提出
加工贸易是指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的基本环节是:备案→进口→加工→出口→核销。自1978年在珠海建立第一个加工贸易企业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1996年加工贸易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活跃的一支重要经济力量,在扩大出口、促进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时至今日,加工贸易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初不可同日而语,对加工贸易提出的要求和期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新审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路径,最根本的问题是我国的加工贸易没有摆脱劳动密集和附加值值低的加工模式,我国的加工活动在整个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环节,加工增值十分有限。因此,如何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国内学者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加工贸易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不断地提高加工的深度;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鼓励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等。这些政策建议既有宏观层面的要求,也有微观层面的建议。我们注意到,对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发展我国加工贸易所形成的共识,而且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研究加工贸易使用频率最多的话语,但我们很容易忽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几个基本问题。所以,科学界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目标、分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
这里的“转型”就是指转变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式,“升级”则是要求加工贸易要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即由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演进。
(一)转型的目标
1、加工贸易的主体转型。即由外资企业向国内企业转变。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主体是外资投资企业,国内企业参与不足。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比重从1990年的28.8%提高到2002年的75.3%,2003年则超过了90%。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工贸易数量占全国加工贸易的比重分别为84%、10%和6%。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3,713.1亿美元,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额4,408亿美元的84%。这充分说明了外商投资企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而国有企业仅居次要地位,我国自身所获取的贸易利益较少。加工贸易转型的主体目标就是要转变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鼓励更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参与到加工贸易中来,最终实现国内企业主导。因为外资企业随时都有向海外转移的可能,如果加工贸易不能及时升级主体,我国运用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业提升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2、加工贸易的对象转型。即由大量进口加工对象向扩大国内采购转变。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对象主要是通过进口国外的辅料、零配件和中间产品经过简单的加工装配再行出口。在国内采购的比重比较小,对国内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当有限,也使得产业链条短,难以形成综合的经济效应。国家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尽可能地减少进口的品种和规模,只要国内企业能够提供的,在政策上支持与国内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国内企业生产,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3、加工贸易的方式转型。即由加工出口向加工、生产并举转变。我国的加工贸易有相当一部分是订单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最终出口到国外的市场。长此以往,加工企业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技术不能通过产品的销售转化为技术溢出效应。加工出来的产品在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引导和开发国内市场。通过国内市场的培养和开发,既可以培育新的发展产业,而且也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充分利用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而且,通过国内的销售替代了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促使加工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干中学”,以现有技术设备生产要素为依托,通过技术的攻关,进一步培养加工企业关联生产的能力,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4、加工区域的转型。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由于工资增长、劳动成本上升,会削弱跨国公司在沿海地区开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务吸引力,反而刺激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致力于升级换代。因此,对于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应把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上,要加大科技投资的力度,尽快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档次。同时,对于我国内陆省份,现在跨国公司投资加工贸易的还不多,主要原因是内陆省份投资环境较差。我国内陆省份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应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到内陆地区投资,加快发展加工贸易产业。
(二)升级的目标
1、产业链的升级,即促进产业链由低端的加工装配向高端的产品研发升级。根据微笑曲线来分析,产业链由“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品牌”五大环节构成。产品研发和品牌环节处在高附加值部位,而零部件生产和组装则是低附加值环节。产品研发和塑造的品牌往往具有垄断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跨国公司一般将这两个高端环节牢牢控制在公司内部。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将劳动密集型的环节外包,我国企业承接的正是这种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环节。如果我国加工贸易长期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而不及时实现产业链的升级,那么加工贸易真正演变成“无根”产业。
2、产业升级,即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升级。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不断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例,增加技术和资本的相应比重。从亚洲四小龙,特别是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开展加工贸易的情况看,它们原先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打工仔,现在已进入高技术领域,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重要的制造商和出口商。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地进行了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我国企业可以从他们开展加工贸易所取得的经验中汲取营养。
3、产业聚集升级,即促进和提高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聚集和关联。大量的研究表明,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越长,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国内应该发展一批与加工贸易产业相配匹的配套产业,使加工贸易企业减少对国外产业的依赖,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工贸易的产业聚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内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一批产业群;一方面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方面,为产业的升级提供产业条件和协作机制。
三、制约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及相关措施
说到底,加工贸易是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必然结果,它将同一产业的或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安排在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然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销售的生产活动,是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表现。一个国家处在加工贸易的哪种环节不是由各个国家的主观愿望所左右的,而是决定于各国的比较优势。我国的加工贸易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是由我国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国情所决定的。它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要素充裕的比较优势,是经济的必然。要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技术因素。可以说,技术因素是制约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最根本因素。无论是产业链的升级还是产业的升级,归根结底是技术的提升和升级,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我国的加工企业之所以选择加工装配环节,其原因就是缺乏雄厚的技术实力,只能承接国外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业务。
我国的加工贸易必须从对国外技术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技术引进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赶超发达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看,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最终形成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机制。首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将重大技术研发项目与企业真正地融合,克服技术创新体系在体外循环的弊端。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切科研活动在企业的主导下进行,包括专利的申请、科研项目的申报与投入均以企业的身份进行,遵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融合。其次,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特别是要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多元化科技投入宏观架构,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之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加强创业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建设,使创新者能够及时得到与其风险和收益相对应的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人才因素。技术问题说到底又是人才问题,人才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从我国加工贸易现状看,除了体制和环境因素外,人才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人才资源结构还很不均衡。从素质结构上看,我国中低级人才和理论型人才比例较大,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比较短缺,特别是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从行业分布看,我国人才主要聚集在国有部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非国有部门、企业人才不足。
在加工贸易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高级化。特别是对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具体表现在:对企业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对企业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据统计,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以上技工所占的比重仅为3.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40%。一线技术力量的下降,不仅导致了生产质量和效益的低下,而且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技术转化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发展“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造成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不足。同时,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整体发展状况较差,导致我国加工贸易高层管理人员缺失严重。要促进加工贸易深入发展,光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必须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实现从研发到生产、产品、人员的全面配套。国家要进一步地引导和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切实地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产业因素。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只是低技术水平的一般加工装配生产规模的扩大,不仅技术含量低,中间投入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能力有限,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在尝试将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以降低生产成本,但至今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仍很低,因为我国原材料及相关工业发展滞后,国内有关企业在零部件生产成本、质量稳定性和供货周期等方面不能满足外商要求。首先,在增强配套产业的政策方面,我国加强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配套协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尽快提高原材料的国产化比率,增强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其次,要继续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地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提高技术含量。同时,要继续推动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大力发挥优势产业的聚集效应,淘汰技术装备落后、污染严重的产业,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产业支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