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票据风险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蕊
中间业务由资产负债业务衍生而来,它对于扩大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壮大资产实力、分散经营风险、促进利润增长、优化收入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利率市场化越来越近的背景下,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调整战略的重点。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收益与风险是始终相伴随的,中间业务在给银行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没有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这样容易刺激中间业务的扩张,潜伏巨大风险。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在银行业务中,无论是吸收存款形成的负债业务还是发放贷款形成的资产业务,银行在这些交易中,总是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其中,因此要承担信用风险。而中间业务中,银行不再直接成为信用活动的一方,而是扮演中介代理的角色提供有偿服务,具有风险小、成本低、获利大的特点。另外,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是有机整体。银行资产负债业务是中间业务开展的基础,而中间业务的开展也能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开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间业务正成为银行的热门业务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中间业务,银行仅以中介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以此收取手续费,主要包括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代保管业务及咨询业务等;一类称为表外业务,是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活动,主要有承兑、信用证、贷款承诺、保函、资产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变革的重要趋势是由传统的结算、商业信用证、代收代付、票据承兑等业务向信托投资、融资租赁、代理融通、现金管理、信息咨询、保险代理、衍生金融工具等方向发展。
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银行纷纷抢滩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越来越显现出我国银行经营产品单一、经营模式百年不变的缺憾,反映在中间业务中,品种匮乏、缺位、竞争力脆弱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在国际金融业业务品种中,中间业务早已成了发达国家银行业务主要收入来源,平均是40~60%,瑞士银行是60~70%,花旗银行是70%;我国银行中间业务2003年是4%,2004年是6%,2005年达到8%。根据华夏、民生、浦发、深发展和招商银行五家A股上市银行2005年公布的年报来看,其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3%,3%,4%,6.5%和8.46%,中行最高达14%,但与外资银行比还差得很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涉及9大类420多个品种,主要包括结算、代理、银行卡、咨询评估、担保承诺、基金托管、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门类。虽然近年来,特别是“入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还比较滞后。
二、票据业务发展概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止2006年上半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71万亿元,同比增长30.25%;累计贴现4.44万亿元,同比增长48.75%;累计办理再贴现5.59亿元,同比减少15.80亿元。6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2.34万亿元,同比增长38.56%;贴现余额1.73万亿元,同比增长44.65%。如此庞大的市场说明了其需求的旺盛和发展空间。对商业银行来说,与贷款业务相比,票据业务和票据资产已成为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有机结合较好的一种业务和资产类别。毫无疑问,这项业务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有助于优化银行的资产结构。在一些中小银行,票据已成为其重要的资产类别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票据业务的发展除了增加盈利外,还发挥着巨大的潜在作用:一是成为拉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有力武器;二是调整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增强流动能力;三是提高资产质量。由于票据资产质量良好,将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逐步下降做出贡献;四是由于票据利率市场化程度高,有助于商业银行适应未来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竞争。
票据业务作为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支付、融资、流通、汇兑等功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票据业务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票据业务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中间业务,有一定的风险。
三、真实案例引发的思考
某支行接外地某银行的查询电话,查询一张金额为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是否由该支行签发。负责核对汇票的会计人员核对该汇票的编号后,发现该编号的银行承兑汇票早已于两个多月前到期未用退回,马上意识到此汇票有问题,立即要求对方银行将该张汇票传真过来,经仔细核对,发现该伪造的票据主要有以下不符:该编号的银行承兑汇票早已于两个多月前到期未用退回,且出票日期、出票人、金额等内容完全不符;该汇票出票人之印鉴与真实印鉴明显不符;该汇票之汇票专用章及有权签字人名章明显与真实不符。从以上伪造票据分析,该汇票完全仿照了该行签发的汇票。会计人员立即按规定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并通知查询银行,防范了一起可能发生的银行资金被骗案件。可见在票据业务迅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许多问题,社会信用的缺失、市场的不规范以及从业人员的道德操守等等潜伏着许多风险。其风险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1、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市场份额。首先,管理层对票据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认识不到位。其次,操作层对票据业务开办的全过程管理不到位。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一些出票行片面、盲目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开办银行承兑汇票的业务过程中,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审核把关不严。从而导致了票据风险的产生。再次,相关职能部门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建立、完善不到位。一些银行经营管理层短期行为意识浓重,只图眼前业务发展和政绩,不顾长远风险产生。内部工作人员为贪图私利,无视职业道德,利用职权、职务之便,利用内部管理的疏漏,肆意违规作案,甚至内外勾结作案,使得风险、隐患变成不可挽回的现实。
2、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没有较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互相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票据业务检查大多留于形式,没能及时纠正业务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根除风险和隐患的目的。
3、商业银行票据从业人员达不到票据业务所需要的业务水平,主动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对票据业务知识缺乏了解,业务操作不熟练,从而产生操作风险。
4、票据业务发展的信用环境仍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承兑银行或承兑企业不履行承兑义务,导致贴现票据的到期资金不能按时收回,从而给贴现银行带来损失,造成承兑垫款、贴现垫款。
5、票据业务授权不够规范,个别授权书条款界定不清晰,个别已开办业务,但未及时转授权。对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不严、跟踪不力。比如,个别商业汇票承兑以增值税发票重复抵用,个别商业汇票承兑后未及时获取增值税发票复印件。
6、承兑业务基础工作不规范。比如承兑业务台账未记载“兑付情况”、“余额”等内容,不能完整反映每笔承兑业务情况;增值税发票上未加盖“已承兑”印章;合同复印件上未加盖“与原件核对无误”印章等。
虽然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票据业务面对的风险大体可以反映现阶段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面对中间业务发展带来的风险,应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从金融监管机关管理和银行的内部控制两个方面对中间业务活动的各种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
四、加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积极防范风险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加大对中间业务的投入。由于中间业务范围广、种类多,专业技术性、理论综合性、竞争时效性都较强,各家银行要自上而下地建立独立的中间业务管理部门;同时,加大对中间业务的资源投入,注重专业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坚持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同时还要有计划地选拔和引进经济金融专家、调研评估专家、咨询专家、国际业务和外汇买卖专家,培养、吸收熟悉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懂业务、善管理、能公关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加快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制度创新,建设好四个机制:一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对中间业务创新中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二是建立风险衡量机制,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评估,进行定量分析。三是通过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报告风险的性质和风险的大小等情况,提请有关部门注意,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四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风险预警部门的警示进行跟踪调查,做好检查、督促和反馈工作,防止技术风险的发生,确保中间业务创新的成功。同时,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些现行的对中间业务发生、终结的会计账目处理方法,对中间业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监督和分析。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票据风险控制。商业银行一要尽快对票据业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归纳、梳理,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二要及时掌握票据贴现业务风险点,加强对票据业务相对应的贸易背景(特别是增值税发票、合同内容和票据要素)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规范和完善票据交接、票据保管、资料审查、业务审批、档案管理等业务流程;三要制定明确、严密的转贴现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四是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应建立异常票据行为报告备案制度,对异常情况应向经办行的上级行及相关部门进行报告或备案,对资金流向进行监控,防止风险发生。
(二)切实提高票据从业人员风险防范能力。首先,加强对票据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以票据业务操作控制和风险识别防范技能培训为核心,强化岗位培训和履岗能力培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识别控制能力。其次,要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票据业务人员职业道德,督促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杜绝汇票业务经办过程中的不合规现象。再次,要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内控制度,完善内部业务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内外勾结、弄虚作假、协同作案,堵塞票据犯罪的漏洞。
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建立完善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真正做到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2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