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经济动态监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肥西县整合支农资金
  推进新农村建设
  
  安徽省肥西县是财政部确定的中央财政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全国26个试点县之一,安徽省财政厅确定的10个“以县为主”支农资金整合示范县之一。两年来,全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色得到了充分彰显。
  
  一、主要做法
  坚持一个漏斗。县里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任正副组长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组。所有涉农项目,须经县新农村建设项目组审核把关,统一申报立项、统一编制上报,“一支笔”审批,方可拨付到项目单位和乡镇。
  制定“两个”规划。一是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苗木花卉、家禽、菜瓜果等六大特色产业,突出发展养殖业,加快发展苗木花卉业,大力提升菜瓜果业,做大做强蚕桑、花生、水产业。二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全县新农村建设按近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大区域,分别走“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条路径,实行“改造型”、“新建型”、“保护型”三种模式,组织实施“两镇领先、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全面启动”的“221”工程。
  整合三块资金。将中央、省市下拨的所有涉农资金分为两类三大块:一类是粮补、退耕还林、特困救助等17项涉农补贴,采取“一卡式”方式发放,及时足额直补到户,2007年共发放11700多万元,深受群众欢迎。另一类是支农项目资金,是集中整合的重点,肥西县将其分为三大块,一是整合农业产业化、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业产业发展资金3000多万元,重点投向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牵动性项目;二是整合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村村通”、村庄整治、水利、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重点投向新农村示范点;三是整合教育、民政、文化、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重点投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中小学危房改造、文化广播网、医疗设施及敬老院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有效整合两类三大块60多项资金近1.5亿元。
  做到四个不变。一是性质不变,确保支农资金全部用在农村建设发展上,不截留、不挪用,并且还给予配套,2007年县财政已拿出各类配套资金近3000万元。二是用途不变,资金整合前属何种用途,就投向什么领域,如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三是主管部门不变,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四是检查验收标准不变,始终坚持中央和省市政策,严格按程序组织验收,并组织财政、农业、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核查,评估资金使用绩效,坚决杜绝跑冒滴漏。
  
  二、主要成效
  放大了支农资金的“种子”效应。通过整合资金集中投放,已带动项目区农户和农业企业投入建设和发展资金近4亿元,改变了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分布零散、使用效率低等弊端,改善了农村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
  推动了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按照“产业支撑,特色建村”理念,集中整合农村道路、人饮工程、改水改厕、土地整理等资金3600多万元,集中投向重点示范村,使1260户农户受益。目前肥西县新农村面上建设也快速推进,已完成了55个村的规划编制。
  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催生了苗木花卉、家禽、菜瓜果等六大特色产业,带动了农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县苗木核心基地15万亩,成为全国中部最大的苗木基地,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中国中部花木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级苗木花卉市场”称号;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87个,家禽年出栏超7400万只,成为安徽省第一养禽大县,跻身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优质桑园4.5万亩,2007年产鲜茧2033吨,成为安徽蚕桑生产十强县。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合作组织77个,其中新增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22个;获省级认证无公害菜瓜果生产基地4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个,名优农副产品注册商标50多个。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高幅增长。资金的整合,形成了聚集效应,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706元增加到2007年的4514元,增幅11.4%。
  (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供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8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