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动态监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农业现代化:助跑蚌埠
新农村建设
安徽省蚌埠市把推进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以科技推广为引擎,推动全市农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而最直观的成果就是全市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达到3100余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现金收入达1988.1元。
龙头带动战略:小生产连上了大市场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近年来,蚌埠市着力培育了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62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508个加工型龙头企业,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实现利税39亿元,创汇2.8亿元。蚌埠市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既壮大了自身实力,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占有能力。
科技兴农战略:增产丰收不再难
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科学现代化。蚌埠市近年来在农业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模式的建立和新机具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效果。2004年以来,通过良种的推广、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粮食单产大幅提高,为蚌埠市粮食总产连续3年实现增产丰收奠定了基础。西瓜套棉、麦套棉、麦套冬瓜(玉米)、“洋葱+越夏辣椒”、“小麦+越夏辣椒”、玉米套豆角等高效间作套种生产模式,逐步推广,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全市小麦、水稻机收水平保持在98%和95%以上,确保了农民种得下,收得来。蚌埠市还积极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仅今年以来,就开展了网箱淡水小龙虾养殖、粳糯稻种植等三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水稻机械化插秧等13项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项目推动战略:搭建农业投资大舞台
蚌埠市始终坚持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始终把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作为一项重头戏来抓好落实,建立健全了农业项目库,编制储备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积极争取了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标准粮田建设、小麦和水稻良种繁育基地等国家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大项目投资近2亿元。同时,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了中纺粮油加工、新加坡威斯食品有限公司脱水蔬菜加工、台湾大成集团肉鸡加工等建设项目,既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投入,又促进了蚌埠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品牌推动战略:推动农业提档升级
目前,蚌埠市已有38个农产品拥有“蚌埠市名优农产品称号”,26家企业(协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7家企业的2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固镇45万亩花生,怀远20万亩小麦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认证。近年来,蚌埠市加紧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不仅有利于提高蚌埠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生产利润,有助于推动蚌埠市高效、优质农业的全面发展。
市场推动战略:外向型农业露雏形
目前,蚌埠市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3个,成员总数7.69万人,带动农户26.3万户,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3以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呈现出多专业、多类型、多成分、多形式的特点,全市各地的生产大户、营销大户、龙头企业、农技人员依托自身优势,建立股份合作型、市场中介型和科技服务型等专业协会,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大大提高了蚌埠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引资、集资、入股等新建和扩建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加大“双百工程”推进速度,做大做强吴小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各县特色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浙江省绍兴市构建八大平台
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一是构建农技服务平台。利用农技110、农民信箱、语音咨询系统、视频系统等,构建以农技咨询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平台,通过语音咨询系统和视频系统的开发,解决农民求知求教难的问题,拓宽农技服务的领域,提高农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农技服务的零距离。
二是构建灾情预报平台。利用农民信箱和“02110”农业短信服务系统,构建灾情预报系统,为农民农情热线、农业灾害预警信息等短信服务,实现灾情预报的零时间。
三是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绍兴千龙网”和农民信箱农产品买卖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网上现代物流。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农村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产品交易零成本。
四是构建政务监督平台。将农资信用、农经管理、农村财务、农村土地管理档案、农民负担监管搬上农业网,建立透明、公正、查询快捷的监督平台,实现民众办事、监督零环节。
五是构建办公自动化平台。利用农民信箱和数字农业网,构建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网上信息报送、项目编报、文件传递和会议通知等,提高办事效率,节约行政成本,实现机关办公无纸化。利用现有的农机办证系统,进一步扩大功能,完善系统,实行网上办证,方便群众。
六是构建农民培训平台。利用已建成的农民培训网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构建农民培训平台,为农民和农科人员提供培训信息,开展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农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技术、劳动技能、网络知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训,为全面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素质提供条件。
七是构建政策调研和农经调查平台。利用农民信箱强大的信息覆盖面和农业网站市、县、镇、村四级信息共享体系,开设农业政策调研和农经调查平台。定期开展有关农业政策、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要求及呼声的调查。
八是构建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在初步建成“瓜菜类农产品的安全检测系统”、“基于Webgis的农业专家决策系统”、“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绍兴市动物疫情测报系统”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基于3S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信息技术应用平台。
通过信息平台建设,使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根本提高;农业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
发展秸秆畜牧业
为新农村建设助力
山东省平邑县资邱乡、卞桥乡的农民将刚刚收获的玉米秸秆运往“面包草”加工点,以每斤4分钱的价格出售,仅此一项每亩就增收120元。经过生物菌发酵的“面包草”,用来发展养牛业,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还要成倍增长。
机械化生产“面包草”,加工成本低廉,营养丰富,可存放两年,运输方便,深受养殖大户欢迎。小小“面包草”,解决了作物秸秆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的大问题,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博士推广“面包草”
带动当地秸秆畜牧业发展的“面包草”,得益于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学者蒋高明博士的技术指导和大力推动。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山东农业大学特聘教授,是我国有影响的青年生态学家。2005年,蒋高明选择平邑县农村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研究基地,以发展秸秆畜牧业为切入点,试图找到一条农民增收、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蒋高明从外地引进成套的秸秆粉碎、打捆、包膜设备,把机械、包装膜、微生物菌多项技术成果集成,指导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临沂市新农村生物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加工生产“面包草”,带动当地发展秸秆畜牧业。
据介绍,我国每年生产6―7亿吨秸秆,是非常重要的食物、能源和肥料的来源。然而,在我国农村,每当麦收、秋收季节,田野里“狼烟”四起,焚烧麦秸和玉米秸秆的现象司空见惯。焚烧作物秸秆,不仅烧掉了大量宝贵的农业资源,引发安全隐患,而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作物秸秆成为农民头疼的难题。
解决作物秸秆问题,一是固化,通过化学粘合制造板材;二是气化,建设秸秆气化站;三是秸秆青储,发展畜牧业,过腹还田。最经济、最环保、最符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是发展秸秆畜牧业。牛羊粪便既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培肥地力;也可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节约煤炭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发展秸秆畜牧业有许多好处:一是解决肉和奶的来源问题,节省粮食消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减少农业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秸秆循环利用后,可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三是逐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目前沼气和沼气发电技术都已经成熟,如果实现了“秸秆―饲料―能源化―肥料―种植”完整循环,将大大降低农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缓解能源危机,并对减缓全球变暖做出应有的贡献。四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地会越种越肥,化肥用量必然下降,对水的需求也将减少,可大大降低种植业成本。试验证明,在添加有机肥5吨/亩的前提下,减少一半的化肥用量,玉米产量仍高于施常规化肥的产量。使用秸秆“过腹还田”技术后,每亩可降低化肥成本200元左右。
目前,平邑县两个乡已经达到年产“面包草”10万吨的加工能力,仅此一项农民可以直接增收1200万元。未来几年,全县计划新上500套“面包草”加工设备,覆盖700多个村庄。“面包草”加工业、养牛业大发展,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农业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环境将大为改观。
太仓高效农业规模化
近年来,江苏省太仓市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以“三资”投入农业为主体,推进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加快引导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实施农业内部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有效促进农业向高效、生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变,确保了太仓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超50%
目前,全市高效生产面积19.85万亩,比去年增加2.86万亩,增长16.8%,完成年度目标的136%,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达到50%以上。全市畜禽业规模化养殖水平已达到92%以上。水产养殖总面积6.8万亩。预计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60093万元,同比增长5.5%,农民人均收入4891元,同比增长10.84%。
21家龙头企业带动3万农户
太仓市有江苏省级、苏州市级、太仓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年销售收入32.9亿元,带动农户3万多户。涌现了温氏公司、金星獭兔公司等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温氏公司,现拥有总资产3.8亿元,发展当地养殖户1500户,年上市肉鸡3000万羽,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已成为华东地区家禽养殖业的龙头老大。金星獭兔还作为国际合作项目落户南非、朝鲜。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0家,年产值达38.03亿元,出口创汇8435万美元。涌现了好滋味、宇航人、上好佳、三全食品等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太仓肉松、太仓糟油获得了“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
生态休闲农业成为亮点
艳阳农庄、艳阳山庄、顺风“园花园”山庄、太仓垂钓中心等一批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为了亮点,特别是艳阳农庄还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农产品质量“腰杆硬”
到今年,全市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数量累计达到了99只,各类绿色、无公害基地达到了29个,种植面积31.57万亩,占到了种植业面积的81%。无公害、绿色食品年产值6.23亿元,占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了90%。各镇主要农贸市场全部设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点,建成了国家级粮油检测中心,有27只产品获得了省、苏州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称号。
63亿“三资”投入农业
太仓市始终把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入农业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推进器和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太仓沿江沿沪的有利条件,对外做好展示推介,对内做好跟踪服务,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三资”农业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今年1至9月,全市引进“三资”农业项目16个,新增外资项目8个,引进外资19267.2万美元,注册外资6622.34万美元;新增内资项目8个,引进内资5.23亿元,新增注册内资1.8921亿元。全市“三资”投入农业项目累计达到334个,总投资折合人民币63.55亿元
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加快
全市启动了10个高效农业示范村、20个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落实了苏州市级、本市级、镇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3个,面积91114亩。万亩水稻、万亩蔬菜、万亩林果苗木、万亩水产规模化示范区正在加快建设之中。启动了7个镇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面积达31000亩,核心区面积9800亩,落实扶持园区基础设施和蔬菜大棚建设资金1200万元。至目前,市镇两级已投入建设资金4562万元,已建成蔬菜大棚1000多亩,其中连栋大棚80多亩,完成流转土地2758亩。■
(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供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9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