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动态监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吉林前郭灌区以改革促改造
全力推进灌区建设
前郭灌区是全国大型灌区之一,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第二松花江左岸松原市境内,是以第二松花江为灌溉水源的大型电力提水灌区,是吉林省最大的商品水稻和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近年来,该灌区依托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促进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率为目标,积极争取和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灌区水利工程日趋完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以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主线,加快推进灌区建设
前郭灌区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工程配套程度差,配套率仅为50%,工程老化破损严重,大批渠系建筑物带病带险运行,灌溉水跑、冒、渗、漏严重,水量损失大,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1998年,前郭灌区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水利部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范围,截止目前,已累计安排国债投资7950万元。8年来,灌区共完成建设项目263项,优先安排了“卡脖子”工程和骨干渠道病险老化建筑物的更新改造,极大的改善了灌溉条件,初步形成了畅通的灌排体系,为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项目建设中,前郭灌区坚持抓管理上水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前郭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提高了灌区工程完好率、配套率,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二是促进了灌区的节水灌溉,减少了水资源浪费。通过改建新建干渠节制闸,砌护干支渠,改造斗口,提高了干渠水量调控能力,减少了干支渠渗漏,干渠引水、支斗渠用水大幅度下降,节水效果十分明显。三是提高了经济效益,富裕了一方百姓。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10.3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灌区亩均粮食产量达到667公斤,与1998年相比亩均增产25.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2986元增加到现在的4222元,比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1000元。四是维护了正常的用水秩序,和谐了各方的关系。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工程完好率,促进了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了供用水关系,维护了正常灌溉秩序。五是理顺了供水价格,促进了良性循环。2002年,前郭县政府根据吉林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对供水价格进行调整,由原来1.5分/立方米调整为1.8分/立方米。2006年初,前郭县政府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省里有关供水价格达标的文件要求,再次对供水价格作出调整,由1.8分/立方米调整为2.5分/立方米,对调整增加的资金由灌区设立专户存储,用于一、二级水利工程维修、管护和抽水站机电设备改造、检修,专款专用。
二、多方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灌区建设的重要因素,几年来,省市县共解决落实配套资金51458万元,前郭县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去年帮助落实锡伯屯抽水站改造资金700万元,有力地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自2000年以来,灌区通过水费调整增加收入以及职工捐款、向银行贷款等形式,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灌区运行中突发情况抢修和机电设备改造维修。今年初,前郭灌区还结合灌区供水价格调整,制定了为期三年的灌区二级以上工程维修计划,总投资近3000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自筹资金。该计划今年3月已开始实施。
三、以改革促改造,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打破原有人事制度,实行聘任制为主的用人机制,定岗定员,全员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破除了岗位终身制,实现了人员合理有序流动。二是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实行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按劳分配制度。结合收入情况和季节性生产的特点,实行按岗定酬,按职责定酬,供水期多挣,停水放假期少挣,工资与工作实绩挂钩。三是彻底改变乡(镇)场代收代缴水电费的格局,成立水电费收缴管理所,逐步实现全面入户收费。四是改变灌区供水过程中提水、灌溉、收费环节相互脱节局面,建立起“三条线两大块”管理格局。分别在一、二、三灌区实行“一线式”统一管理,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五是改变灌区只由供水管理部门管理、缺少群管组织参与的状况,在灌区部分乡镇积极扶持成立用水户协会,引导用水户参与灌区灌溉管理、田间工程维修。用水户协会把供水单位和用水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障供水、工程养护、水电费收缴各环节上起到积极作用,加快了灌区民主化管理进程。
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打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
据四川省泸州市发改委对泸州市合江县的调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突出。截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处6292处,形成水利工程总资产18445万元,全县地电总装机达到25336千瓦,建成了农村初级电气化县,水利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水利事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水利化程度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全县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面积的54%,多数耕地依然“靠天吃饭”,加之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建设滞后,部份乡镇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全县尚有4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二是防汛工作任务艰巨。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病险隐患相当多,虽在2005年对48座病险水库进行了整治,但截至2006年6月,全县仍有16座三类病险水库,水利工程的防洪调度作用很难发挥。
三是水环境恶化。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11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6%;年土壤侵蚀量467.01万吨,平均侵蚀模数3650吨/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长江的泥沙达467.01万吨。全县26个集镇和1/3的耕地受洪水威胁,20余万亩旱地基本无灌溉设施。
四是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不健全,重建轻管现象突出。
当前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着发展机遇: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水利设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现代农村水利的治水理念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现代农村水利强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侧重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投入为农村水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鉴于上述情况,建设新型农村水利设施的对策应是:
一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重点项目的启动工作。新建工程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设施功能上要充分考虑区域布局、地理人文环境等综合因素,着眼于防大汛、抗大旱、高保障。要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启动锁口水库建设项目,争取早日通过可研批复。
二要明确水利工程责任主体。水利工程的责任主体是民办公助还是公办民助要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在政策上要有所体现属于国家为主的应安排专项资金,落实管护人员,属于民办公助的要突破村民一事一议政策界限,确保具有操作性。
三要拓宽农村水利融资渠道。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改善市场环境,引入市场经营机制,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四要建立合理的农村水费收取机制。要走政府补贴与农民合理负担的路子,区别对待不同乡镇水源,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水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灵活的农业用水水价体系和节水激励机制。
五要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以用水协会等为纽带尽快实现农民自主管理,大力发扬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设计、管理和服务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各地监测点供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9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