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经济动态监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阳谷县依托劳务输出激活农村经济
  
  “学得一技、终身受益;出去一人,全家脱贫。”这是山东省阳谷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切实体会。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出,不仅挣回大把钞票,在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本领后,积极回乡创业,更有力地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劳动力外出,也带动了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效果。
  
  打工:出国挣“洋钱”
  为带动经济发展,县政府把“加强劳务合作,发展涉外劳务输出”作为对外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山东省六大涉外劳务输出培训基地之一的阳谷师范涉外劳务输出培训中心,先后向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输出劳动力500余人,为广大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去年,阳谷县实现外派劳务输出收入3000余万元。
  
  创业:唱响“凤还巢”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创业热潮,阳谷县积极引导,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他们协调、提供场地;在登记注册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还聘请了各行各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加燃起了本县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激情,在带回资金技术的同时,更带回了先进的思想和管理理念,聚集了发展能量。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县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兴办各类企业70多个,总投资8000多万元,吸纳2200多人就地转移就业。
  
  闲地:“集约化”生金
  阳谷县不少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把原来一家一户经营的承包土地转包给一些专业户、种植能手经营,自己或从事第三产业,或外出打工,成了既拿租金又挣工钱的新型农民。马得坤是阳谷县西湖乡孔桥村一个普通粮农,去年他租种了30亩土地,年收入达2万余元。为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土地撂荒的问题,阳谷县通过转包、租赁、互换等办法搞活土地经营,使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赚钱,在家的劳动力又可负荷耕作,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诸暨市推进农民素质培训见成效
  
  提高农民素质,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2004年以来,浙江省诸暨市积极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到2005年底,全市已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1806期,培训农民15781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9778人。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现了农民转移有门、致富有路,受到越来越多农民朋友的欢迎,已成为一项深得民心的实事工程。
  信息服务帮就业。镇乡(街道)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办公室,实行从登记、培训到就业“一站式”服务,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劳动力供求信息库,市里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搭建农民转移就业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劳务推介。一大批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得到了转移。
  适销对路助转移。培训内容做到“三个围绕”,提高培训后转移就业率:围绕产业培训劳动技能,围绕提高素质培训法制礼仪,围绕创业培训电脑外语驾驶等技能。达到“三贴近,三结合”:贴近农民,买单培训,体现实惠;贴近企业,订单培训,体现实用;贴近市场,菜单培训,体现实际。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做到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哪里需要,到哪里培训。培训与用工单位需求相结合,做到企业“出菜单”,基地接订单,做到企业高兴、农民欢迎、社会认可。
  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农民素质培训实用、方便、免费的特点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农民踊跃参加,出现了教室加座、讲座加场、人多加班的场面,涌现了夫妻双双学电工,种粮大户再“充电”,花甲老人赶时尚这种泥腿子赶技术大餐的可喜景象,呈现学习火爆、学员抢手,培训热、声势大、范围广、受益多的良好局面。许多农民不仅学到了技能,而且有的已成为企业的骨干、致富的能手、创业的主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培训班的系统学习,农民学到了城市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对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诸暨创建发挥了积极作用。
  扩大了农民增收的空间。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据抽样统计调查,2005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8937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31.2%。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好的增势,市内创造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前三季度从本地镇乡企业得到收入人均157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3.1%,比2003年同期增长88.3%。农村居民外出收人人均920元,比2003年同期增14.3%。
  有力地促进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转移农民、致富农民是关键,根本出路就是让更多的农民从田头走向工厂,从农村走向城镇,变农民为市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一二三产之间、不同地域之间流动转移,不仅仅是农民外出谋生的手段,积累资金的方式,更是农民走向市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增长见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服务城市、建设城市的重要新生力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了工农、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推进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供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0165.htm